《他们站在世界之颠!30位从中国走进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2
  • 美国科学院公布了最新一期院士名单。共有六位华人学者入围,其中四位是在中国大陆完成本科教育后赴美深造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全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学院之一。2004年,王晓东恢复高考后第一位在大陆完成本科教育,走向世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后,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

    本文为您盘点的30位华人科学家,都出生在中国大陆,也都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在大陆国内完成了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后赴美留学深造的,目前都堪称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们中间相当一批人,近些年来又陆续回到祖国服务。

    科学无国界,他们都是华人科学家的骄傲。

    四十年来大陆高校走出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王晓东

    1963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新乡市,1984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当时获选院士最年轻的一位。王晓东的主要贡献是解密了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途径的关键过程,他是离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新一代中国留学生之一。

    2、谢宇

    195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冶金工程专业,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科学史硕士和社会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美国国家科学院中社会科学家极少,他是社会政治组中最年轻的院士,也是社会科学部(包括经济、心理、人类和社会)唯一的亚裔院士。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相关人才计划”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荣誉教授。谢宇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统计方法、人口学、科学社会学和中国研究。他在推动定量研究方法的发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发展出一系列分析分类变量的新方法,尤其是他的对数乘积分层效应模式(又称“unidiff”模式)已成为比较研究中(包括跨国家和跨时间比较)分析离散结果最为标准的统计方法。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3、朱健康

    1967年生于中国安徽省阜南县。1987获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学士学位,1990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学硕士学位, 1993获得普度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学位。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在植物抗旱、耐盐与耐低温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发表论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4、周忠和

    1965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市,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古鸟类学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8月周忠和就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5、谢晓亮

    出身于化学世家,其父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谢有畅教授。谢晓亮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攻读研究生。1985年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系终身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单分子光谱检测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2011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6、叶军

    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85-198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97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2009任正教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叶军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霍尔的学生,于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7、李家洋

    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县,1982年初获安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并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助理、所长,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1年10月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8、董欣年

    1982年获得武汉大学生物学系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8年,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位于芝加哥),获得分子生物学理学博士。1988至1991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起,历任杜克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水杨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细胞内和体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9、骆利群

    1966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81年初中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5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研究生,1986年1月获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6月获博士学位。1992年9月,骆利群博士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6月,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神经元”的“神经的发育”。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0、庄小威

    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87年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1997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1997年—2001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2001年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6年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1、张杰

    1958年1月出生于山西太原,原籍河北邢州。1982年、1985年在内蒙古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8年在德国马普学会量子光学所和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1999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2006年11月27日起接替谢绳武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2、陈雪梅

    1966年生于中国哈尔滨,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罗格斯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教授,长期从事microRNA和花器官发育研究,是最先从植物体中分离出microRNAs的研究团队之一。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3、邓兴旺

    1982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89年—1991年:博士后在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研究拟南芥光形态建成的分子遗传学分析,以及燕麦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活体DNase指纹分析。邓兴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现任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教授。邓兴旺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及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杰出成绩,荣获美国总统青年教师奖。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4、杨薇

    1983年复旦大学生物化学本科毕业,199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进入NIH工作,现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教授。杨薇对DNA修复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被评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5、施一公

    1967年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副校长。2018年出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beta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201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6、陈志坚

    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86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5年后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1997年起,陈志坚在美国拥有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陈志坚的成就包括在理解先天免疫系统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人体对感染的第一和总体反应。他的最新发现为认识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提供了深远的新的洞察,可能为开发亟需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铺平道路。2014年入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7、郁彬

    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85年获陈省身数学交流项目资助前往美国,于1987年和1990年分别获伯克利大学统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她曾执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并且曾经是贝尔实验室的技术研究成员。她在2009年到2012年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系主任,还是北大微软统计和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创办者和主任之一。郁彬教授是统计理论、高维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面国际著名学者。她的交叉学科研究即广泛又深入,包括神经科学、遥感、生物信息、及文本总结。她的多项工作均在理论和应用领域有很大影响,其中最近的一项工作,与合作者利用fMRI分析解码人类在观看影片时的大脑视觉信号来重建影片中的影像,该工作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top 50发明之一。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8、何胜洋

    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只有300人的村子,198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于康乃尔大学,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导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发病机理,找到真核细胞的工作机制。2011年,何胜阳获得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和戈登与贝蒂·摩尔基金会(Gordon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启动的基础植物学研究计划资助,与另外14名学者分享75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沈志勋

    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5年在罗格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沈志勋在凝聚态物理和复杂材料领域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凝聚态物理领域一流科学家。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吴皓

    于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主攻医学。之后,吴皓在美国普渡大学迈克尔·罗斯曼(Michael Rossmann)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于1992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为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助理教授,2003年被评为教授。2012年,吴皓被聘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药理学教授,并担任波士顿儿童医院高级研究员,201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皓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关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主要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和电子显微镜解析免疫相关蛋白结构,从而阐释免疫受体尤其是天然免疫受体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1、张首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1980年前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1987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级研究员。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学聘为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为终身教授,当时他年仅33岁,是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张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在他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同年,张首晟领导团队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3、戴宏杰

    196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89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2006年至今任该校教授。纳米技术专家,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4、孟祥金

    1985年获山东滨州医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武汉大学医学院(原湖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工作过一段时间,1999年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分子病毒学助理教授,2007年至今任该校教授。分子病毒学专家,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5、杨培东

    1971年出生于中国江苏苏州,198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99年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后被聘为终身教授。他获得过很多奖项,包括2015年度的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2014年英国汤森路透公司预测杨培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纳米材料学家,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6、袁钧瑛

    1982年获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后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并通过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生教授;2005年袁钧瑛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2年入选中组部顶尖相关人才计划,筹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任主任;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7、林海帆

    1982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于1990-1994年在嘉内基研究院(CarnegieInstitution for Science )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2006 从教于杜克大学医学院,曾任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杜克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与癌症生物学博士导师,2005年创立杜克大学干细胞研究计划并任创始主任。2006应邀加盟耶鲁大学创建耶鲁干细胞研究中心并任创始主任,至2017年该中心拥有94位教授成员与数百位研究人员与研究生,成为世界最大的干细胞研究机构之一。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8、丹扬

    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神经及脑科学研究。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系教授。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9、高华健

    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88年获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德国Max-Planck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美国布朗大学终身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8年5月1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30、文小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体、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2016年美国物理学会宣布,文小刚获2017年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87082
相关报告
  • 《2020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7位华人当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4-26
    • 2020年4月23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276 位艺术家,学者,科学家和领导人当选,其中华人学者7名。 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官网介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简写为AAAS),1780年5月4日由马萨诸塞州立法机构批准成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学术团体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首任院长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及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 1780年的建院章程规定了其宗旨:“弘扬学术,以增进自由、独立、良善之公民德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长期从事广泛的、跨学科政策研究,主要关注领域有科学、技术、全球能源与安全、社会政策与美国制度、人文与文化、教育、艺术等。现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荣誉院士600多名。他们中有250名诺贝尔奖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奖获得者。 本年度共有7位华人当选2020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详细名单如下: 黄永刚,美国国籍,固体力学家。1962年11月生于中国北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西北大学冠名讲席教授。黄永刚主要研究领域是材料和电子器件的力学行为,他和合作者共同开创了可延展无机电子器件领域,并创立了基于微观机制的应变梯度理论。 乔杰,1964年01月02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生殖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年来一直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叶小钢, 1955年9月23日生,汉族,原籍广东,出生于上海,是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教授、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宣部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大学特聘驻校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特聘艺术教授、美国作词作曲家协会会员。叶小钢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录,喜马拉雅资本管理公司 马中佩(chung-pei m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教授 孟晓犁,美籍华人,复旦校友,统计学家,哈佛大学Whipple V.N. Jones冠名统计学教授 Wang Fan 杜克大学,研究了从感知器官(如老鼠的晶须)到大脑目的地的神经回路的路径。
  •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09
    •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近日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高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等,兼任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以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 德国国家科学院源于1652年成立的利奥波第那科学院(Leopoldin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是德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的联合会。利奥波第那科学院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共设4个类别学部和28个学科组,拥有1500多位院士,包括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利奥波第那科学院选举院士要保证独立性和学术性,院士称号突出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任何物质利益挂钩。章程规定该院每年增选院士约60名,选举过程首先从提名候选人开始,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经3轮选举后产生。该院现有院士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德国、奥地利、瑞士3个德语国家,四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