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抗炭疽大豆基因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1
  • 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引起的木炭腐烂病是印度大豆中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2018年,对226种不同的大豆基因型在热点条件下的遗传抗性进行了评估。其中,根据疾病发生率百分比(PDI)和更好的农艺表现选择了151个基因型的子集。在2019年评估的这151个基因型中,有43个基因型是根据PDI和卓越的农艺性能选择的,用于进一步的现场评估和分子表征。在2020年和2021年期间,对这43种基因型进行了PDI、疾病进展曲线(AUDPC)和谷物产量的评估。2020年,基因型JS 20-20显示PDI(0.42)和AUDPC(9.37)最少。基因型JS 21-05(515.00克)记录了最高的谷物产量。2021年,基因型JS 20-20表现出最少的PDI(0.00)和AUDPC(0.00)。JS 20-98(631.66克)记录了最高的粮食产量。在这两年中,JS 20-20的PDI(0.21)和AUDPC(4.68)最低,而JS 20-98(571.67克)的谷物产量最高。通过MGIDI(多性状基因型-表型距离)分析,JS 21-05(G19)、JS 22-01(G43)、JS 20-98(G28)和JS 20-20(G21)被确定为与所评估的性状有关的表型。两个独特的等位基因,键K(第9号染色体)上的Satt588(100 bp)和H键组(第12号染色体)上的Sat_218(200 bp),分别是两个耐药基因型JS 21-71和DS 1318的特异性。通过聚类分析,观察到在Jabalpur繁殖的基因型与基因更相关。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5688-2?error=cookies_not_supported&code=85ddc031-b09a-4b69-bfb8-229a76159488
相关报告
  • 《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遗传多样性、遗传和基因鉴定有助于提高耐盐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2-25
    • 盐胁迫是影响大豆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耐盐性的遗传改良是保护盐胁迫条件下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大豆耐盐性的成功提高有赖于鉴定在大豆种质中赋予耐盐性的遗传变异,并随后将这些遗传资源整合到品种中。本文综述了大豆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和耐盐遗传研究进展,包括耐盐种质遗传多样性鉴定、耐盐性QTL定位、基于图的克隆、大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分析。另外,该文也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高通量表型技术、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耐盐分子育种的基因组选择技术。
  • 《遗传发育所解析大豆三维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8
    • 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是基因组中顺式作用元件发挥功能的先决条件,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真核生物中,三维基因组的组织呈现出层次模式,染色质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如染色质疆域(Chromosome Territory,CT)、A/B区室(A/B compartment)、拓扑关联结构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TAD)和染色质环(Chromatin Loop)等。在哺乳动物研究中,胚胎发育中三维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已有了较多报道。但是,在植物中,尤其在高等植物中,关于三维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尚未开展。基因组变异和三维基因组变异的关系、三维基因组变异在作物驯化中的效应等诸多科学问题迄今为止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团队根据前期进行基因组重头组装的27份大豆种质材料(Cell, 2020),利用高通量染色质构象捕获(High-through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Hi-C)技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基因组数据。为了调查大豆不同种质中三维基因组的保守性和变异性,研究团队利用泛组学的方法,构建了大豆的泛三维基因组。结果显示,A/B区室在大豆种质间是相对保守的,A/B区室的变异与基因组特征密切相关。与A/B区室不同,TAD边界在27份大豆种质中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变异。进一步研究揭示,Non-LTR反转座子(LINE元件和SINE元件),在大豆TAD边界附近呈现富集状态,表明其在植物TAD边界维持中具有重要功能;Gypsy转座元件和卫星重复序列,特异性富集在私有TAD边界附近,表明其在种质特异性TAD边界形成中发挥独特作用。   基因组的结构变异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质量的结构变异数据,三维基因组变异和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关系一直不够明确。研究团队利从基因组组装中获得的高质量结构变异数据,进一步探究了基因组结构变异与三维基因组变异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在不同类型结构变异中,存在与缺失变异(Presence and Absence Variation,PAV)对三维基因组变异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关联分析表明,Gypsy元件和卫星重复序列,在形成私有TAD边界的结构变异中,含量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证实了转座元件通过驱动结构变异,从而重塑三维基因组的进化路线。为了探究了三维基因组多样性和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团队从多个水平验证了三维基因组和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此外,研究团队还从作物驯化的角度,探究了野生种、地方品种和现代栽培品种中,三维基因组的选择历程。研究表明,三维基因组的选择,主要发生在驯化阶段而非改良阶段,这种选择重塑了基因表达调控的信息,最终导致大豆驯化改良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相关研究成果以Pan-3D genome analysis reveal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oybean genomes为题于近日在线发表在Genome 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