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绿色转型,降碳成效显著》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2万千瓦……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部署持续取得新成效。

    “年度报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以数据和事实体现我国重信守诺、聚焦落实的理念,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态度。”在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

    绿色低碳转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根据报告,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8%、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6%、15.7%。

    交通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报告提出,2023年,全国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18年分别增加10.09、23.40亿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铁路、水路、封闭式皮带廊道、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运输方式疏运煤炭比例为91.8%、疏运铁矿石比例为78.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41万辆,充电基础设施新增338.6万台。

    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显著。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达到95%;89.7%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根据报告,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2012年以来,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

    “我国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采取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碳市场、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碳市场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基础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夏应显说。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夏应显表示,我国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进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帮助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等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9959-1.html
相关报告
  • 《降碳减污扩绿,全面绿色转型如何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1
    • 3月初,吉林长春东部新城,中建交通承建的长春地铁9号线项目传来了“绿色新声”。 这条全新的地铁线路针对传统施工临建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等问题,创新研发“分布式可周转光伏电站”技术。项目每采用1度光伏发电,可减少碳排放1千克,项目全周期预计实现减排205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表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朴世龙提出了三方面建议,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第二,强化政策协同,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例如,要鼓励多元化经营主体参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工程固碳等前沿技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保障等。 “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在全球处于并跑领跑位置,但由于产业机构、市场需求以及能源结构限制,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机制不健全,碳排放数据库缺失等,我国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指出,需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产业碳管理体系创新。 针对航空业绿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党委书记符德呼吁,要全面开展绿色低碳航空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绿色低碳航空生态,持续推进绿色航空工业体系建设,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提升,以实绩实效推动航空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希望,能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甲醇和甲醇加注站国家标准,支持工业捕集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取甲醇产业规模化发展,指导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绿色甲醇的生态价值。
  • 《重磅!习近平:必须加快绿色转型,壮大绿色能源产业!(重要部署)》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2
    •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会议详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由中央政治局同志自学并交流工作体会,马兴瑞、何立峰、张国清、袁家军同志结合分管领域和地方的工作作了发言,刘国中、陈敏尔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大家进行了交流。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习近平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习近平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