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减污扩绿,全面绿色转型如何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1
  • 3月初,吉林长春东部新城,中建交通承建的长春地铁9号线项目传来了“绿色新声”。

    这条全新的地铁线路针对传统施工临建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等问题,创新研发“分布式可周转光伏电站”技术。项目每采用1度光伏发电,可减少碳排放1千克,项目全周期预计实现减排205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表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朴世龙提出了三方面建议,第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第二,强化政策协同,健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例如,要鼓励多元化经营主体参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聚焦新型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生态工程固碳等前沿技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养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保障等。

    “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在全球处于并跑领跑位置,但由于产业机构、市场需求以及能源结构限制,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机制不健全,碳排放数据库缺失等,我国基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彭寿指出,需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产业碳管理体系创新。

    针对航空业绿色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试飞中心党委书记符德呼吁,要全面开展绿色低碳航空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绿色低碳航空生态,持续推进绿色航空工业体系建设,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提升,以实绩实效推动航空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则希望,能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甲醇和甲醇加注站国家标准,支持工业捕集二氧化碳和氢气制取甲醇产业规模化发展,指导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绿色甲醇的生态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huanbao/2025/03/10/detail_20250310203415.html
相关报告
  • 《新征程上,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17
    •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举办的“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会”及相关活动在贵州省铜仁市举行。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未来将围绕优化规划布局、强化统筹协调、加快科技赋能、推进生态价值实现等重点方向持续发力,激发各方绿色转型内生动力,让农业绿色转型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擘画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振奋: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稳产保供与增绿转型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 ——“吃得更丰富更安全”更有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已突破8.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百姓的餐桌更丰富、更安全。 ——资源节约与保护之“弦”拧得更紧。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通过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较十年前提升0.35个等级。节水农业深入人心,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亩均实际灌溉用水量减少14立方米,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 ——产地环境“减负”与“增值”并行。化肥农药利用率持续提升,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态势,已回归至本世纪初水平,而粮食产量却是当时的1.5倍。这“一降一升”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也是绿色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秸秆、畜禽粪污等“放错地方的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绿色财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遍地开花。 ——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加速延伸。从田间到餐桌,节粮减损成效显著,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持续降低,近三年挽回粮食损失超过500亿斤。冷链物流网络的完善,提升了农产品保鲜能力,减少了农产品损耗,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高效抵达市场。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的探索与实践。会上,一些地区的创新做法提供了有益借鉴。例如浙江的“肥药两制”改革,从供给侧入手,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十连降”;湖南打造“三高一低”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将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新疆则在高效节水上下足功夫,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田建设,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书写着精细用水文章…… 绿色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会后接续举办的“金融助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培训班”及“银企对接 金融助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接活动”,为产业与资本搭建了合作桥梁。对接活动现场,六家农业企业代表登台路演,与多家银行达成合作意向,释放出金融助力农业绿色项目的积极信号。 “随着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过去金融机构‘不敢投、不愿投’的局面正逐步改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吕开宇认为,当前,无论是政策环境、技术基础还是机制保障,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为金融深度参与农业绿色转型铺平了道路。“我相信,未来只要我们持续深化政、银、保、担、企、投协同发力,一定能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迈出更大步伐。”吕开宇说。 山东是金融助农的典型之一。“目前,山东正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合作推出‘绿色惠农贷’‘碳汇抵质押贷’‘海洋牧场贷’等专项产品,用来支持农业减排固碳、生态保护、循环农业等项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绿色发展处四级调研员王彤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4.13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2.6万亿元,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阶段,农业绿色转型任务紧迫。当前我国农业仍面临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与会者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标准化生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发展循环农业,同时构建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推广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 《如何设计好减污降碳的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0
    • “今年是‘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时间节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标志着绿色转型进入关键时期。” 11月29日,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会上指出,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近两年来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需要思考如何设计好减污降碳的路径。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是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可以协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从国家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到地方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全国正在深度推进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协同工作。 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王金南指出,一方面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大气污染减排呈总体放缓趋势,但也有部分地区污染问题有所反弹。另一方面,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给碳污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全面系统地正确认识这些挑战,设计下一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正确路径,是CCAPP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王金南说。 CCAPP是由清洁空气政策相关领域具备较强实力的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成的非政府、非营利、自愿型的交流合作平台。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邹骥希望CCAPP在推进以下两方面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如何将减污降碳的战略规划、目标制定、技术选择、管理措施等进行全方位有机融合,并综合考虑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二是从工程技术上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这四大结构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尤其是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发展。 报告从2021年开始到今年已走过4个年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尹志聪代表报告工作组介绍了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 据介绍,报告以“减污降碳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主题,在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更新了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污染去除技术提质增效等指标,并通过追踪各项指标的进展、对比国内外发展情况、结合地方实践经验,分析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控制“高碳”防范风险 在“双碳”背景下,如何控制有“高碳”标签的煤炭消费总量? 生态环境部前总工程师刘炳江抛砖引玉,首先介绍了2000年以来全国煤炭消费基本状况,包括煤炭消费总量存在的小火电、燃煤锅炉污染物无法达标排放等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他从打破能源就地平衡、重构天然气与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燃煤锅炉淘汰或改清洁能源等方面分享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技术路径,以及确保空气质量改善重大工程措施,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每月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环保电价政策建立与实施等。 “减煤,策略上和政策上要在非电领域发力,这是当前减污与降碳同频共振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以突破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瓶颈。”刘炳江围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做了形势分析,并特别指出京津冀地区应率先实现无燃煤锅炉和窑炉,成为煤炭清洁利用的示范区。 除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次翻倍,未来温度、降水等极端事件将进一步增加,并对人类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表示,伴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极端性加剧,需要保持碳稳定来抑制温度的进一步上升,让全球变暖控制在一个期望的阈值里面。 王会军还指出,加深对气候系统的科学认知,能够提高极端天气事件预测的准确度。另外,气候的极端性加剧还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需要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改善和保护人群健康 “未来,我们既面临空气污染,又面临极端天气,以及疟疾、流感和登革热等疾病,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和改善人体健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指出,“这需要我们制定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路径,并选择可以取得最大健康防护效益的路径。” “气候变化行动能带来显著健康效益,加强预报预警体系与公共卫生的结合,这对易感人群健康的保护尤为重要。”朱彤介绍,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与健康宣言》,将健康置于气候行动核心,以改善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关注全球贫富和人口差异带来的公平问题。 天气温度与死亡、发病、精神健康有关系吗?夜间高温、降雨、洪涝、台风会影响健康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指出,“神奇的22-23摄氏度”不仅能够提升室内工作效率,还对社会化和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甚至对抗癌起到积极作用。 “当前气候变化健康效应的公平性仍面临挑战。”阚海东呼吁,更多地关注气候变化脆弱的人群如非洲地区,以及各国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敏感人群健康,是减少中国未来空气污染导致健康损失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张强也表示,应当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保护人群健康,作为碳中和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约束条件,以最大限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