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qman微流控芯片技术高通量检测17种转基因玉米品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王晶静
  • 发布时间:2020-12-28
  • 将Taqman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实时荧光PCR平台的转基因玉米17种品系高通量检测。在一次PCR扩增过程中,以2个玉米内源基因(hmgA基因、adh1基因)和1个上样控制基因(18S基因)为内参照,可同时完成17种转基因玉米品系(TC1507、NK603、MON87640、MON863、MON810、MIR162、GA21、DAS40278、BT176、BT11、98140、59122、3272、MON89034、MIR604、MON88017、T25)的单孔单重扩增的并行检测,检出限可达10~20 copies。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与"金标准"单一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果完全吻合,具有可多样品、多靶标平行检测的优势,为转基因产品多品系混杂鉴定检测提供了高效、快速的方法。采用本方法,从16批进境的实用玉米中检出9批转基因玉米样品,且发现其中不同程度的混杂含有1~8种品系。本方法可用于口岸进境实用农产品中多品系混杂转基因的高通量检测。

  • 原文来源: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20&filename=FXHX202011006&v=2fsV79QUyeFyn1DScMEqU61KTJhJyAGPSXQiMiFpKXpZtNcBzV2%25mmd2BaBwlPYE42wf3
相关报告
  • 《一种具有多层流体和芯片生物检测/净化室的固态硬微流控纳米孔生物传感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0-18
    • 固体纳米孔是一种新兴的用于核酸和蛋白质表征的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应用中,固态纳米孔传感需要样品制备和纯化,流体处理,加热元件,电子噪声绝缘体,和电子读出检测器,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它的转换,使其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诊断设备。介绍了一种独立的基于微流体的纳米孔设备,该设备结合了生物分析反应/净化室和固态纳米孔传感器。微流体装置由耐高温/耐溶剂的Zeonex塑料组成,通过微加工和热键形成,可以同时使用热调节器和磁控制器。通过微流体通道和腔室的流体控制通过流体端口选择阀控制,允许多达八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电子噪声测量和DNA易位实验证明了该装置的完整性,其性能可与传统的单支架纳米孔装置相媲美。然而,微流体-纳米孔的设置在易用性方面是优越的。为了展示该装置的效用,在芯片上完成了磁珠DNA分离后的DNA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单分子检测。 ——文章发布2018年10月16日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纸基芯片检测环境微囊藻毒素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年水华、赤潮现象频发,监测藻类及其代谢物浓度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环状寡肽肝毒素,在众多蓝藻毒素中其毒害能力最强,致病机理是通过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致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同时还会对动物的肾脏等器官作用导致生理病变。然而以往开发出的多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复杂且昂贵,因此,先进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在检测微囊藻毒素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李博伟研究员、齐骥博士等在构建痕量环境非荧光物质的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基于纸基芯片的分子印迹非荧光微囊藻毒素间接荧光检测策略”(Molecular imprinting-based indirect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trategy implemented on paper chip for non-fluorescent microcystin)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荧光纳米传感器因其在化学、生物学检测中的简便、灵敏和高通量而备受关注,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微囊藻毒素不能增强/猝灭量子点的荧光发射,难以直接荧光检测,团队利用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开发了一种通用的间接荧光传感策略,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在该策略中,以微囊藻毒素作为模型分析物设计间接荧光传感机制,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薄膜包裹铁酸锌纳米颗粒(ZnFe2O4@MIPs)作为模拟猝灭剂,并与荧光量子点结合制备功能化纸基芯片。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空腔不仅充当捕获微囊藻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还作为连通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的唯一途径,在微囊藻毒素存在情况下,印迹空腔被微囊藻毒素所占据,阻碍了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从而导致量子点荧光强度恢复。本研究首次设计了“可滑动夹”型纸基芯片,无需样品前处理,构建了在复杂环境下痕量、高效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多功能平台,并应用于无锡太湖实际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快速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43 μg/L,时间为20 min)。该策略是对荧光惰性类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的一种重要尝试。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24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