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在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合成高效光催化剂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南开大学重点实验室师唯教授课题组在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合成纳米异质结材料,用以提升可见光催化水分解制氢效率及催化机理探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dv. Sci.(Frontispiece Paper)和Angew. Chem. Int. Ed. (Very Important Paper)。

    作为一种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载体,氢气具有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有效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催化分解水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制氢技术之一。好的光解水催化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催化剂吸收可见光和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的能力。与单一催化剂相比,纳米异质结材料可以同时具有单一材料的所有特性,从而解决上述问题。理论上来讲,材料的纳米化可以调控材料的能带从而优化材料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同时更多催化位点的暴露也有利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异质结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上,调节催化剂的带隙并改善其催化活性。目前两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聚合或者外延生长的方式来获得异质结。

    师唯教授课题组最近开发出新型便捷的方法来制备纳米异质结,即结合溶剂热和高温煅烧的方式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制备纳米异质结ZnO/ZnS和NiS/ZnxCd1-xS。该方法合成的异质结成分均匀,尺寸均一,更为重要的是组成和带隙皆可精细化学调控。其表现出的氢析出速率分别可达435 μmol g-1 h-1和16.78 mmol g-1 h-1 ,且稳定性高,循环性好。该系列研究成果分别于2018年1月3日和2018年6月10日发表在Adv. Sci.以及Angew. Chem. Int. Ed.上,该成果可为解决纳米异质结的制备和可见光催化活性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83400
相关报告
  • 《南开大学联合团队在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06
    • 近日,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罗景山教授团队联合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科研团队,在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该联合团队利用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筑了碱性条件高活性析氢催化剂,能够在每平方厘米5安培的大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满足了 阴离子交换膜 电解水制氢 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氢能 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被广泛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Ru NPs/TiN的合成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目前,碱性电解水(ALK)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两种电解水制氢技术占比较高。其中,ALK制氢技术生产成本低、工业化成熟,但产生的氢气纯度不高且能量效率低。PEM制氢技术能量效率高,产生的氢气纯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而阴离子交换膜(AEM)制氢技术被认为是集两者优势于一体的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快速启停等优势,但在大电流密度下电解槽系统稳定性不足限制了其产业化应用。 罗景山介绍,开发大电流密度下寿命长、性能稳定的催化剂是AEM制氢技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使用氮化钛负载的钌纳米颗粒催化剂组装了AEM电解槽,能在每平方厘米1安培、2安培和5安培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性能几乎没有衰减。”论文第一作者、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赵佳说。 “在每平方厘米5安培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AEM电解槽中高效稳定运行,克服了催化剂容易不稳定的问题,满足了AEM制氢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需求。”罗景山说,“未来,团队将继续投入到绿氢制备技术的自主研发之中,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为构建零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绿氢能源供给体系贡献力量。”
  • 《长春应化所在双原子中心型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方面获可喜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04
    • 作为氢- 氧、金属- 空气等燃料电池的阴极反应,氧还原反应(ORR )的研究是当前新能源领域的热点。由于ORR 动力学缓慢,催化过程需要贵金属Pt 过多,这是目前燃料电池成本过高的主要瓶颈。以非金属单原子为中心的热解型M-Nx/C 催化剂在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备受关注。然而,现阶段该类型与商业Pt 催化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活性偏低、机理未定以及活性位点结构尚不明确。   我所邢巍研究员课题组以“双原子中心提高非铂催化剂本征活性”的理念,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姜政研究员及武汉大学陈胜利教授深入合作,利用有机金属框架为前驱体,通过调节活性组分Co 的含量,精准制备具有高活性结构的双原子中心催化剂,活性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达到目前单原子活性位催化剂的13 倍,具备了实用价值。通过球差校正电镜和扩展的X- 射线吸收近边谱证实了双原子Co 中心活性位结构的存在。理论计算表明在该活性位上,ORR 过程的反应能垒被大幅降低,反应动力学显著加快。本工作首次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了双原子活性中心更具优势,为设计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开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发表于Nano Energy, 2018, 46: 396-403 , 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