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在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合成高效光催化剂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南开大学重点实验室师唯教授课题组在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合成纳米异质结材料,用以提升可见光催化水分解制氢效率及催化机理探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dv. Sci.(Frontispiece Paper)和Angew. Chem. Int. Ed. (Very Important Paper)。

    作为一种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载体,氢气具有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潜力。有效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催化分解水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制氢技术之一。好的光解水催化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催化剂吸收可见光和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的能力。与单一催化剂相比,纳米异质结材料可以同时具有单一材料的所有特性,从而解决上述问题。理论上来讲,材料的纳米化可以调控材料的能带从而优化材料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同时更多催化位点的暴露也有利于光催化活性的提高。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异质结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上,调节催化剂的带隙并改善其催化活性。目前两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聚合或者外延生长的方式来获得异质结。

    师唯教授课题组最近开发出新型便捷的方法来制备纳米异质结,即结合溶剂热和高温煅烧的方式以金属-有机框架为前驱体制备纳米异质结ZnO/ZnS和NiS/ZnxCd1-xS。该方法合成的异质结成分均匀,尺寸均一,更为重要的是组成和带隙皆可精细化学调控。其表现出的氢析出速率分别可达435 μmol g-1 h-1和16.78 mmol g-1 h-1 ,且稳定性高,循环性好。该系列研究成果分别于2018年1月3日和2018年6月10日发表在Adv. Sci.以及Angew. Chem. Int. Ed.上,该成果可为解决纳米异质结的制备和可见光催化活性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83400
相关报告
  • 《南开大学联合团队在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06
    • 近日,从南开大学获悉,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罗景山教授团队联合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科研团队,在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据了解,该联合团队利用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构筑了碱性条件高活性析氢催化剂,能够在每平方厘米5安培的大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满足了 阴离子交换膜 电解水制氢 技术商业化应用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氢能 作为一种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被广泛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 Ru NPs/TiN的合成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目前,碱性电解水(ALK)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两种电解水制氢技术占比较高。其中,ALK制氢技术生产成本低、工业化成熟,但产生的氢气纯度不高且能量效率低。PEM制氢技术能量效率高,产生的氢气纯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而阴离子交换膜(AEM)制氢技术被认为是集两者优势于一体的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快速启停等优势,但在大电流密度下电解槽系统稳定性不足限制了其产业化应用。 罗景山介绍,开发大电流密度下寿命长、性能稳定的催化剂是AEM制氢技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们使用氮化钛负载的钌纳米颗粒催化剂组装了AEM电解槽,能在每平方厘米1安培、2安培和5安培的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性能几乎没有衰减。”论文第一作者、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赵佳说。 “在每平方厘米5安培的工业级电流密度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AEM电解槽中高效稳定运行,克服了催化剂容易不稳定的问题,满足了AEM制氢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需求。”罗景山说,“未来,团队将继续投入到绿氢制备技术的自主研发之中,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落地,为构建零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绿氢能源供给体系贡献力量。”
  • 《大化所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09
    • 近日,大化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利用火焰喷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 , FSP)的高温淬火过程,将金属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锁定在亚稳态,从而大幅增强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应速率比传统催化剂的反应提高了10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 由氧化物中晶格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循环广泛存在于催化氧化反应中。其中,晶格氧的释放速率是反应的速控步骤,因此,增强晶格氧的活性,从而加速氧化还原循环,是促进催化氧化反应的重要手段。该团队巧妙地利用高温淬火的方法,在保证氧化物晶体稳定形成的同时,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属—氧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处于过饱和的亚稳定状态。新鲜制备的Ce-Zr固溶体氧化物中未发现氧空位,亚稳态的晶格氧可稳定存在,而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如低温还原、真空处理、担载金属等)即可释放出大量活泼氧,为CO催化氧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发现,与共沉淀法制备的Ce-Zr氧化物相比,采用FSP方法制备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数量增加了19倍。该研究成果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