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宜昌段首次观测到江豚自然产仔》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1
  • 9月9日,记者从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获悉,由该支队组织的社会公益环保项目——宜昌江豚协助巡护项目首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在长江宜昌江段野生自然环境中产仔。

    观测到江豚产仔江段位于长江宜昌城区胭脂坝江段,该江段一直定居有一个数量7头左右的江豚群体,该群体新增小江豚2头,体长约60多少厘米,小江豚不时浮出水面换气,显得十分调皮可爱。

    据了解,江豚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小江豚出生后体力较弱,需要母亲不时将其顶出水面呼吸,进而被宜昌江豚协助巡护项目日常巡护中发现。

    据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江豚数量的增加,主要是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改善后,吸引长江中下游江豚迁徙定居,而此次则是相关群体自然繁衍数量增加,反映出长江宜昌江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江豚在长江生态环境中处于生物链最顶端,是长江的旗舰、指示性物种,2012年,长江江豚科考宜昌江段监测到3头江豚,2018年,农业农村部长江江豚科考报告显示长江宜昌江段江豚数量增加到17头以上。而此次是首次在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宜昌江段)内观测到江豚在野生自然环境中产仔。

    为留住和吸引江豚,宜昌从2000年开始往长江投放鱼苗,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从起初每年100万尾,今年将达到6000万尾。宜昌4个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目前已全面禁止捕捞。全市建设水上“江网”视频监控系统,14个高清摄像头对重要江面实施24小时监控,结合聘请退捕渔民参与江豚协助巡护项目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相关报告
  • 《春风又绿长江岸, 宜昌江段现十余只江豚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02
    • 快看!那是我们的老朋友江豚。 4月24日,记者在宜昌江段观测到十余只江豚在宜昌葛洲坝至西坝庙嘴段一公里长的江段嬉戏追逐。记者 刘曙松 摄 高扬绿色发展的旗帜 ——宜昌推进全域生态修复行动纪实 春风又绿长江岸,一面云山一面城。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宜昌下足“绣花”功夫,围绕“关、改、搬、转、治、绿”,全域推进生态修复,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生产向生态的嬗变 芬芳四月,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所在的长江岸线分外美丽:白玉兰迎春绽放,紫玉兰争奇斗艳,还有相互交错的香樟、桂花、银杏…… 经过整治后的长江岸线猇亭段,处处一片春意盎然。(裴潇 摄) 完成一期复绿工程后,兴发又立即启动了二期、三期工程,准备栽植1400棵树,复绿总面积将达到56000平方米。 国家一级植物珙桐,在宜昌盛开出美丽的“鸽子花”。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香溪化工所在的生产岸线也在向生态岸线嬗变。去年8月,香溪化工启动拆除工程,打响了宜都化工企业关闭清理的“第一枪”。 香溪化工拆除。 “所有拆除、地平工作将在6月底完成。”现场负责人童海告诉记者,之后将运土种草,完成复绿。 破解“化工围江”,宜昌痛下决心、壮士断臂,首批关停25家企业。“这次复绿的江段,不少工业企业想在此布局,全部予以回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宜昌还强力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取缔长江干线及支流非法码头151家,让出更多生态空间。 曾经“砂堆成线”的点军区,依法取缔了12家码头,并完成绿化美化,让36.9公里的岸线焕然一新;“依港兴城”的宜都市,对保留的26个码头,按照绿化面积不低于15%等规定进行规范、提升,维护岸线生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飞翔在长江清江岸边。 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精心编织长江“绿丝带”,目前,长江宜昌段岸线复绿已达66公里。 坚持“四季挖窝、三季种树”,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常态化,今年,宜昌还将在长江主要支流、交通沿线、农村荒山、临时占地等处继续开展复绿工作。 流域到全域的辐射 4月24日,葛洲坝至至喜长江大桥江段,10余头江豚在碧江细浪中探出憨厚的笑脸,构成蜿蜒长江中的亮丽风景。 宜昌设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联合中华鲟研究所持续向长江放流人工繁育的中华鲟。 探索水生态治理,宜昌以长江宜昌段一级支流、宜昌母亲河——黄柏河为突破口,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探索了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机制,建立了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了河湖长制……多措并举,黄柏河总体水质持续趋好,达到和超过Ⅱ类占比88.26%,比上年同期增加4.93%。 治理后的玛瑙河白鹭又回来了。 科学治理水污染,宜昌还实施截污工程,推进全市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高标准建设枝江、宜都化工园;实施治污工程,取缔湖库网箱养殖3510亩;实施控污工程,全面排查、登记、管控长江宜昌段排污口;实施减污工程,开展总磷专项治理…… 立体修复长江生态,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宜昌还同步推进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 通过综合治理,全域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好转。截至3月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3.1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下降13%,PM2.5平均浓度下降13.4%,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 绿色对绿享的回馈 4月18日,总投资60亿元的宜昌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定位为大三峡区域游船母港基地,以游船管理服务与娱乐休闲为核心发展方向,着力构建新一代复合式游船母港休闲综合体,以促进湖北省长江旅游的转型升级。 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俯瞰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宜昌偏重的结构正在调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正在调高,集约节约发展正在调密。去年,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11.6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14%、地耗下降5.32%、水耗下降13.7%。 把绿色融入城市,宜昌在城区规划建设“六大水系、八大公园”,实施城区山体修复保护106公顷,建成城市绿道108公里,建设海绵城市7.2平方公里;实施规划控绿,宜昌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115平方公里,占比超过50%;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 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12座山体进行修复 加强引导,更多绿色正朝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深入、渗透。 “希望大家不要购买、使用含磷的生活用品和含磷的化肥农药,共同守护绿水青山。”4月20日 ,500余名远安市民在“无磷消费·从我做起”宣传横幅上签名表态。 宜昌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在农村居民集中点建设微动力处理设施;倡导绿色出行,在全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鼓励社会参与,“三峡蚁工”环保志愿者每天在长江边捡半小时垃圾;普及生态教育,推出全国首套生态公民教育校本教材,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 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福利,宜昌仍在努力! 来源|宜昌发布、三峡日报 记者|杨婧 编辑|婷婷 编审|水仙 关键字 : 宜昌长江江段
  • 《“生命长江 微笑江豚” 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冯丽)经过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12月5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市长江办渔政码头,并于7日举行了公众开放日。目前考察行程已过大半,利用新技术调查了江豚的自然种群及分布,预计12月20日前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部分江段江豚目击率下降 图为正在作业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新华网冯丽 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物种,位居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保护长江江豚,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早在11月10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武汉正式启动,科考队在40天时间内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其栖息地环境质量。据悉,最近一次的科考距离现在已有5年时间。 在公众开放日现场,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表示,将进一步摸清五年来长江发展定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准确掌握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析评估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全面掌握长江江豚衰退机理、确定重点保护水域,为下一阶段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呈加速下降趋势。”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考队目视组组长梅志刚介绍,2006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40头,长江干流种群数量年下降速率约为13.7%,且呈加速下降,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保护形势极度危急。 据了解,此次考察活动目前已进行了24天,考察了武汉、宜昌、安庆、铜陵等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采用目视和声学等方法对江豚种群和栖息地进行考察,结合无人机、声学探测等新技术调查了江豚自然种群及分布。同步记录了洲滩、岸带、航运、水工建设及渔业捕捞情况,对长江江豚的生境做了进一步调研分析。 当前初步考察结果 图为科考队员在做水环境采样。新华网冯丽 摄 在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中,此次科考队员对宜昌至武汉江段进行了往复考察。初步看来,这一区域的目视观测结果要显著高于2012年的观测数量,而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武汉至上海之间的江段目前只进行了单程考察,目视观测结果要略低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而显著低于2006年的观测结果。 考察结果初步显示,部分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另有部分江段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为严重,船舶航运较为繁忙,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 梅志刚表示,这些还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尚不能就此判断这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全流域考察结束后,结合声学考查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接下来,科考队将继续开展上海至武汉江段的考察,预计12月20日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