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增产增供 保障煤电油气能源安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01
  • 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等外部因素影响,能源外部压力持续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昨天(5月31日)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煤电油气等能源安全。

    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措施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并将产能和产量目标明确到产煤的所有省份,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地方和企业加快先进产能释放,1-4月,全国煤炭产量14.48亿吨,同比增长10.5%,能够保障合理用煤需求,随着产能持续释放,后续供应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从电力看,截至4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1亿千瓦,迎峰度夏之前还会继续增加,总量有望增加到24.5亿千瓦。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59亿吨以上,同比增加5000多万吨,可用天数32天,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全国电力迎峰度夏平稳有序。

    从油气看,我国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方组织资源进口,保持炼厂安全稳定运行,确保我国油气供应总体平稳。目前,我国主要油气企业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管存、罐存均处在高位水平,能够有效保障需求。近期,国家发改委组织上游供气企业和各地基本完成全年及下一个供暖季天然气合同签订,从签订情况看,各地签订的供暖季合同量普遍比去年实际供应量有增长,及早为今冬天然气保供做好了准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赵辰昕:总的来讲,随着各项能源保供增供这些措施的落实落地,能源供给的能力在持续的提升,能够有效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能的需求。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6129.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发改委:多举措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9
    •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国际能源供应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并屡创新高,同时国内煤炭消耗呈快速增长态势,对煤炭保供稳价形成新的挑战。 国家发改委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近期多次召开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专题会议,与有关成员单位和相关地区围绕煤炭稳产增产工作,研究延长保供政策等有关措施,同时进一步梳理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探索出台增产保供的新政策新举措。 针对部分煤矿在手续办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和相关地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产能释放受限煤矿逐矿梳理,“一项目、一手续、一部门、一层级”建立台账,明确责任、挂图作战、加强督办、相互配合,研究通过合并办理、并行办理、容缺受理等方式,加快产能核增、用地用草、环境影响评价、规划调整、矿权变更等手续办理进度,已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煤炭优质产能依法合规释放。截至目前,全国保供煤矿中,超过80%的核增煤矿已完成现场核查,95%以上已取得用林用草批复,矿区总规调整、项目环评、矿权手续正加快推进。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煤炭主产区和重点企业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从推动手续办理、加强应急储备等多方面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进一步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强化煤矿生产调度,力争全国煤炭日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确保产能合理、产量充裕,运销畅通,安全保供。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接连发文,要求油气稳产增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1
    • ▎我国油气产业稳步发展 “十三五”以来,国内原油产量稳步回升,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年均增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 2021年我国生产原油19898万吨,比上年增长2.4%;生产天然气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随后,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调,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巩固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已成为我国油气领域的重点工作。各大油气企业持续增加勘探开采资本投入,成果显著。面对“十四五”油气生产目标,企业又将如何发力? ▎各大油气田积极行动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连续多年保持供需总体平衡有余。“十三五”以来,国内原油产量稳步回升,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年均增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17.5万公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生产原油19898万吨,比上年增长2.4%;生产天然气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 这些数字背后,是各大油气企业持续投入、多措并举稳产增产的成果。 今年初,我国首个投入规模开发的高含硫气田——中国石化普光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0亿立方米,源源不断的绿色气源惠及长江沿线6个省、80多个城市、数千家企业、近2亿居民,为长江经济带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记者从普光气田获悉,普光气田正全力以赴开展“打赢增储增产增效攻坚战”,坚持勘探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加大产能接替,并定下年稳产天然气100亿立方米到2025年的目标,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再探明1000亿立方米的储量,保证“十四五”期间的稳产。 早在2021年,各大油气田就制定了“十四五”产量目标。比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提出,到2025年,油气产量当量突破6800万吨;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定下到2025年4000万吨油当量的产量目标;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也表示,将持续加强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抓好富油气区集中建产,力争到2025年油气产量达到4000万吨;西南油气田预计到2025年天然气年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 ▎非常规和深海油气是发力点 “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的目标背景下,油气增储上产的发力点在哪里?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到,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快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国家能源局《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也指出,积极做好四川盆地页岩气田稳产增产,推动页岩油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开发。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煤层气资源探明和产能建设。 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接下来,非常规油气、深海油气将是增储上产的主阵地。 “去年我国在增储上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常规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大,在西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都有一些新的发现,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非常规方面,页岩油勘探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最值得赞赏的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近两年来自海上的石油产量占到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80%左右,尤其是渤海湾,给我国油气增储上产做出很大贡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表示。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所高级经济师徐博指出:“接下来,非常规油气将是最重要的发力点。比如页岩油、页岩气。再就是深海油气,去年中海油非常有突破,‘深海一号’气田为增储上产作了重要贡献。目前海洋油气比较富集,能够发现一些大的油气田。” ▎应加快推动上游竞争主体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要放宽能源市场准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推进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市场化,实行勘查区块竞争出让制度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加快油田服务市场建设;积极稳妥深化能源领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吸引社会投资进入能源领域。 在徐博看来,加快推进油气上游竞争主体多元化意义重大。“一是能够释放更多的区块。更多的主体和资金进入上游,扩大勘探范围,多打井、多投资,有利于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油气产量自然就上来了。另外,油气领域正在推动‘X+1+X’的市场化改革,其中第一个‘X’就是指上游主体多元化。主体太少,我国油气市场化体系建设就不能实现。”徐博说。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曾多次就油气探矿权公开向社会招标,也曾有多家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中标,但由于投资强度、开采风险和开采难度等因素限制,这些新进入的投资主体鲜有成果。目前,我国油气上游勘探开采主体主要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延长石油这四家油企。 对此,徐博表示:“为了推进上游竞争主体多元化,增加油气产量,国家还是需要尽快制定一些措施,比如建立风险勘探基金,或者是拿出一些好的区块来给其他主体,进一步推动区块的退出流转。”(文丨本报记者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