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快离子导体(NASICON)型正极材料因其具有三维钠离子快速传输网络、长循环稳定性以及高钠离子迁移率优点,而备受研究人员关注。然而,该类型电极由于其固有的热力学性质决定充放电过程中每单位电极结构中只有两单位的钠离子(Na+)能够实现可逆脱嵌,这大大限制了其能量密度。法国亚眠大学的Christian Masquelier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元素的替代掺杂的方法用锰离子(Mn2+)取代NASICON型正极材料磷酸钒钠(NaV2(PO4)3)中一个V3+离子的位置,显著提升了电极充放电过程中可逆的离子脱嵌数量,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研究人员通过溶胶凝胶法,将Mn2+引入到NaV2(PO4)3前驱体溶液中,随后通过800℃水热反应获得结晶产物。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产物为纯相的Na4MnV(PO4)3,即Mn2+确实掺入到NaV2(PO4)3晶体晶格当中取代了其中一个 V3+的位置。随后以Na4MnV (PO4)3为正极组装成完整的钠离子电池,并在不同的电压工作区间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测试。首先考察了在2.5-3.7 V电压范围内(对应着V3+/V4+与Mn2+/Mn3+氧化还原电对的价态变化)电池性能与电极材料结构行为关系,发现在这一电压区间,采用新型的Na4MnV (PO4)3为正极电池与传统的NaV2(PO4)3正极电池一样呈现出典型的可逆两相反应(两个Na+脱嵌),且两者的电池性能相当,前者放电比容量为101 mAh g−1,后者为103 mAh g−1。然而,当拓宽工作电压区间后(2.5-4.3 V,充电过程对应着V3+/V4+、Mn2+/Mn3+及V4+/V5+氧化还原电对的价态变化),采用新型的Na4MnV (PO4)3为正极的电池就显现出不同于两相的可逆性单相反应(实现了三个单元的Na+脱嵌),放电比容量进一步提升到了 156 mAh g−1,库伦效率可达80%以上。研究人员指出,电池性能提升主要是Mn2+的取代激活了高电压处V4+/V5+氧化还原电对,从而实现了比容量提升。该项研究利用锰离子(Mn2+)部分取代掺杂修饰NASICON型正极材料NaV2(PO4)3,从而实现了每单位电极结构中三个单位的钠离子(Na+)的可逆脱嵌,从而增强了能量密度。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Small 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