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酶十年:从原创走向领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6
  • 200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团队发现的纳米酶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发现打破了无机与有机世界的界限,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10年过去了,阎锡蕴团队继续在纳米酶领域深耕。近3个月来,他们连续发表3篇论文,实现了纳米酶从发现到设计、从检测到肿瘤治疗的目标,补全了纳米酶的定义版图。

    7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阎锡蕴团队在《自然—实验手册》上发布了一项学术成果,这是该团队3个月来发表的第三篇重要论文。阎锡蕴说:“今年是纳米酶发现后的第十年。”—— 这一年硕果频现:她们证实了纳米酶能用于体内肿瘤治疗;拿到了纳米酶产品的首个医疗器械证书;定义了纳米酶活性单位;还补全了纳米酶的定义版图。

    放眼全世界,近10年间,纳米酶研究已在26个国家逾220个实验室开展,其应用研究也拓展到了生物、医学、农业、环境治理、国防安全等多个领域。而中国科研人员也实现了在自己开创的领域里领跑全球的目标。

    纳米酶: 一个跨界范儿十足的名字

    “纳米”遇上“酶”,是个跨界范儿十足的名字。阎锡蕴曾给纳米酶下过一个长定义:“在纳米尺度上,能呈现出酶学特性的无机材料。与天然酶类似,能在温和的生理条件下高效催化酶的底物,产生与天然酶相同的反应产物,并可作为酶的替代品调节细胞代谢,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从2007年那篇开创性的论文开始,阎锡蕴团队用一个又一个学术成果不断完善这个定义,直到最近的3篇论文连续发表,才为上述定义画上完美句号。

    当年发现纳米酶的博士生高利增,如今已是扬州大学青年千人教授,他与阎锡蕴课题组合作,设计出具有4种不同酶活性的新型纳米酶——氮碳纳米酶。这种模拟酶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特性。在肿瘤细胞内的酸性环境中,它能发挥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肿瘤特征性的代谢产物,生成高毒性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杀伤肿瘤细胞。

    如何把这个肿瘤杀手精准地送进敌营呢?几年前,阎锡蕴团队就研制出一种直径12纳米的铁蛋白药物载体,这种载体可与肿瘤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靶向运输。

    在4月3日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材料》的论文中,阎锡蕴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田捷课题组合作证实,铁蛋白药物载体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后,可以穿越血脑屏障,并实现对原位恶性脑胶质瘤的靶向和有效治疗。

    把铁蛋白修饰到氮碳纳米酶上,就像为武器装上了导航,把子弹变成了导弹。阎锡蕴团队的副研究员范克龙在动物荷瘤实验中,发现这枚“导弹”会让肿瘤越变越小,有些甚至结痂。这一结果4月12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建立了纳米酶靶向催化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至此,我们完整地阐释了纳米酶的定义,完成了纳米酶从发现到设计、从检测到肿瘤治疗的全部环节。”阎锡蕴总结道。

    中国原创 领跑全球

    阎锡蕴笑称:“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当时并没料到会开辟一个新领域。”

    纳米酶问世以来,短短几年间就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不仅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还在国际知名杂志《微尺度》上有了自己的专栏,在国际学术出版社Springer有了自己的英文专著;国际学术大会上,“纳米酶”分会场迎来越来越多的同行……

    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综述如此评价纳米酶的发现:“改变了传统观念,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去年10月举行的纳米酶主题香山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先恩通过文献数据分析,称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纳米酶论文数量占比达70%,高引用论文占比达80%,近十年来高引用论文的前十名均来自中国学者。他指出,中国学者在纳米酶方向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这次大会上,来自全国20多个单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纳米酶是我国科学家的原创发现,也是多学科交叉协作的典范;我国科学家的原始理论创新,奠定了我国纳米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世界领跑地位。

    让纳米酶从可用到好用

    2015年,阎锡蕴团队凭借纳米酶试纸条获得Atlas国际奖。这种试纸条与传统试纸条相比,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产品检验阶段,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等单位参与了第三方验证。

    一根看似普通的拐杖,在雨后的淤泥里已经浸泡了数月。用传统的胶体金方法进行血迹检测,结果呈阴性;换上纳米酶试纸后,出现了一道细浅却分明的红线,证明拐杖上曾经沾染过血液。面对物证,犯罪分子最终招认,这根拐杖正是他作案的凶器。

    “经过一次次的验证,我们对纳米酶产品更有信心了。”负责成果转化的阎锡蕴团队的高级工程师张德玺说。

    今年,两个纳米酶产品——便潜血检测试剂盒和转铁蛋白检测试剂盒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他们还为试剂盒开发了相配套的全自动纳米酶免疫层析仪,以推动产品模式由单纯试剂向仪器试剂一体化演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曾对阎锡蕴说:“如果你们当年发现纳米酶后,自己不去耕耘这个领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绩。”阎锡蕴对这句话感触颇深: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之初,就已经是令人称羡的高影响因子论文了。如果大家就此满足,纳米酶研究或许从此就被束之高阁,也有可能被他人捷足先登。

    好在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向成果转化下游进发,充分挖掘纳米酶的应用潜力。这条路更加艰难、充满挑战。

    阎锡蕴在学术会议上分享铁蛋白药物载体的成果时,引来药企人员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询问,这种载体最多能装多少分子的药物?“我当时没有答上来。”阎锡蕴说,“我们做基础研究,想着能装药就已经很好了。但是面向实际应用的人,就会关心最大载药量和包封率,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和成药性。”

    回到实验室,阎锡蕴马上把新的任务布置下去。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铁蛋白纳米载体的载药量从30分子增加到200分子。目前,这种铁蛋白包裹化疗药物阿霉素的新药已经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

    关于纳米酶的机制与应用研究仍在继续,阎锡蕴团队昨天发表的这篇论文,首次定义了纳米酶的催化活性单位,这让纳米酶产品在疾病诊疗中变得可以量化,将有利于相关产品的评价及开发。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176.shtm
相关报告
  • 《钙钛矿电池的十年之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6
    • ■本报见习记者程唯珈 转眼间2019年已经过半,对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宋延林来说,好消息还在不断涌现。从喷墨打印制备器件,到图案化光子晶体电池设计,再到柔性可穿戴钙钛矿电池应用,他所从事的钙钛矿电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近日,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引入氟离子添加剂,印刷制备了一种新型导电高分子透明电极,并基于此成功制备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0.1cm2)和模组(25cm2),其光电转换效率突破19%和10%。相关成果发表于《焦耳》。 “近年来,钙钛矿电池发展迅速,科学家的一系列发现解决了深层次科学技术问题,提升了转化效率,让我们不断向发展高效稳定的太阳能电池迈进。”回首钙钛矿电池的十年发展,宋延林为科学家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从液态到固态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胡笑添告诉《中国科学报》,进入中国科学院以来,研究钙钛矿电池的机理和制备工艺一直是他的中心课题。 据他介绍,钙钛矿电池中既没有钙元素,也没有钛元素,而是得名于其中的吸光层材料——一种钙钛矿型晶体结构。钙钛矿电池是以ABX3钙钛矿晶体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其中A通常为有机阳离子,B为Pb离子,X为卤素元素。由于制备工艺简单和成本低廉,对于科学家而言,钙钛矿电池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光电技术之一,更是所属太阳能电池中的佼佼者。 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Miyasaka率先将钙钛矿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吸光材料,采用CH3NH3PbI3敏化TiO2阳光极和液态I3-/I-电解质获得了3.8%的光电转化效率。但是,这种材料不稳定,几分钟后即宣告失败。 2011年,韩国成均馆大学Nam-GyuPark课题组通过技术改进,将转化效率提高到了6.5%。然而,由于仍然采用液态电解质,导致材料不稳定,几分钟后效率便削减了80%。 “液态电解质的钙钛矿敏化太阳能电池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液态电解质会溶解或者分解钙钛矿材料,可使电池在几分钟内失效。”胡笑添说。 能否找到一种新的电解质材料?为此,科学家不断扩大视野,创新性地将固态电解质作为空穴传输层。2012年牛津大学HenrySnaithHE和MikeLee课题组引入了空穴传输材料Spiro-OMeTA,实现了钙钛矿电池的固态化,转化效率接近10%。同时,该器件显示出极好的稳定性:未封装器件存放500小时后光伏性能未明显衰减。 至此,钙钛矿电池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在层出不穷的钙钛矿电池相关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钙钛矿不仅吸光性好,还是不错的电荷运输材料。为此,他们不断对钙钛矿材料和结构进行改善,以提高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率。 2012年,牛津大学HenrySnaith将电池中的TiO2用铝材(Al2O3)进行了代替,这样钙钛矿在电池片中就不仅是光的吸收层,也同样可作为传输电荷的半导体材料。由此,钙钛矿电池的转换效率一下攀升到15%。 鉴于钙钛矿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和电池效率快速提升,2013年12月20日,钙钛矿入选美国《科学》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 “钙钛矿材料便宜、易于制备,已经取得15%的光电转换效率。虽然比目前商业化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低,但是钙钛矿型材料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迅速,它和其它类型太阳能电池集成以后可以捕捉和转换更宽光谱范围的太阳光。”《科学》杂志如此解释入选理由。 2015年,中国、日本、瑞士合作制得大面积(工作面积超过1cm2)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使其首次可以与其他类型太阳能电池在同一标准下比较性能,15%的能量转化效率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认证。2016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Gr?虞tzel教授课题组进一步将认证效率提高至19.6%。 几年来,这一数据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游经碧课题组提出有机盐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的方法,先后研制出转换效率为23.3%、23.7%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连续两次作为世界纪录被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发表的BestResearchCellEfficiencies收录。 近期,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又得到提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生忠告诉《中国科学报》,今年4月,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KRICT)科学家利用溶液旋涂法制备出一种新型钙钛矿材料,创造了24.2%钙钛矿电池效率的新纪录。 “钙钛矿电池效率提升如此迅速,这在光伏研究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反映出钙钛矿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巨大潜力。如果最终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必将是一个颠覆性材料。”刘生忠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短短10年内,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从最初的3.8%提高到了24.2%。然而,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之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刘生忠看来,器件的稳定性是首要考验。“钙钛矿薄膜易于受到水分、氧气、紫外光照等因素影响而引起薄膜降解,从而导致电池性能逐步衰退,而这需要改进电池封装、钙钛矿结构维度下降、增加疏水层等。” 同时,规模化制造工艺也需提上议程。刘生忠介绍,目前高效率的钙钛矿电池均是小面积尺寸(小于1cm2),不利于商业化生产,因此想要让钙钛矿电池走出实验室需发展大面积的规模化制造技术。 谈及未来发展,胡笑添认为,钙钛矿电池有望取代硅基电池进行大面积并网发电和分布式发电。钙钛矿还可以实现柔性可穿戴和半透明贴附,应用在未来智能器件和智能建筑、汽车等领域。 这一想法已得到了验证。宋延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课题组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低温可溶液加工的特点,已发展了一系列柔性可穿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研究人员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蜂巢状纳米支架作为力学缓冲层和光学谐振腔,从而显著提高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力学稳定性。同时,引入两亲性弹性结晶基质到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以解决钙钛矿晶体薄膜的脆性问题,实现了可穿戴模组。”宋延林说。 在他看来,钙钛矿相比传统硅基电池的应用更为广泛。虽然短时间内取代硅基电池进行规模发电还不太容易,但柔性和半透明等新应用方式可以扬长避短发挥钙钛矿电池的优点,有望最早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19.06.011
  •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06
    • 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表示,十年来,全院科研人员坚守使命定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是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空间应用系统,研制了数百台套有效载荷;在探月工程中,主要承担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等任务,为“嫦娥”开展科学探测提供关键的技术保障;在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建设中,承担了12颗卫星的研制任务。围绕深空、深海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研制悟空、墨子、慧眼、太极等一批科学卫星,使我国在空间科学国际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成功研制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谱系化的深海装备,引领我国的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围绕航空发动机叶片、超分辨光刻机、仿生合成橡胶、高端轴承、高性能特种材料等重大需求,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产出了铁基高温超导、纳米限域催化、量子计算原型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的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纳米材料、干细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国科学院已经连续9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的首位。中国科学院研制建设了“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人造太阳”等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的利器,支撑在脉冲星研究、中微子振荡、磁约束核聚变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重大成果。这些设施是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的,“中国天眼”已向来自全球14个国家、27个科学项目提供科学观测时间。 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近十年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项科技成果,助力我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比如,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曙光”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芯片、干细胞修复技术、碳离子治癌装置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抗疫科研攻关,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检测试剂、药物等。 过去十年,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侯建国说,不仅是优化科研布局,强化科研布局的战略性、引领性、协同性,统筹区域、领域和创新平台的布局,还推进科研管理改革。中国科学院出台了“基础研究十条”,对选题机制、管理方式、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攻关八条”,引导、保障骨干科研人员潜心攻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科学院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强化学术性、荣誉性定位,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推动院士群体做好“四个表率”。为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实施了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给予这些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不仅如此,中国科学院设立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支持计划,鼓励拔尖青年人才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开展“从0到1”的原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