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生物标志法研究石化品污染物对笼养贻贝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6-20
  • 近期,意大利墨西拿大学、卡塔尼亚大学和墨西拿沿海海洋环境研究所国家研究中心共同研究了石化品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在《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使用生物标志法研究石化品污染物对笼养紫贻贝的影响:组织学变化、神经毒性和低氧应激”的文章。

    实验设置了两个采样点,一是受到石油化工品污染的奥古斯塔,二是位于奥古斯塔15km处没有受到污染的布鲁克里。研究者分别采集两处水体沉积物,测定烃类化合物和重金属含量;并观察了两处紫贻贝鳃的组织学差异、神经递质的差异(5-羟色胺系统和乙酰胆碱系统)等。

    结果显示,污染区的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和多环芳香烃(PAHs)浓度分别是非污染区的37倍和14倍;除了砷和锰之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基本相当;不过污染区的汞浓度比非污染区高了很多,超过了国内和国际排放标准。

    基于1H NMR(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神经毒性的差异,发现污染区比非污染区的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含量少,而乙酰胆碱的代谢物(醋酸盐和胆碱)污染区则比非污染区含量多。免疫组化和酶活结果显示,污染区乙酰胆碱转移酶(负责乙酰胆碱的合成)受到明显抑制,与代谢组中乙酰胆碱的含量有所降低,而其代谢物含量升高的结果高度一致。两种酶被抑制说明紫贻贝鳃中的胆碱类物质的代谢活动存在减弱现象,这可能会导致纤毛功能受损和滤食活动弱化。

    组织学差异表现为与非污染区相比,污染区紫贻贝鳃发生了严重畸形。另外,还发现污染区低氧诱导因子的基因表达较高。以上结论说明高浓度的PAHs和汞可能通过影响水生生物鳃部气体交换和摄食率而对其健康造成危害。

    本研究表明,应用生物标记法表征石化品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具有可行性,生物标志物能够为石化品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提供有利信息,并为生态毒理研究提供新方法。

    附图:使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的紫贻贝的鳃

    (徐兰兰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113616300332
相关报告
  • 《亚洲绿贻贝:通过生物污染的接近率和入侵概率的估计》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4-07-25
    • 外来入侵物种在澳大利亚建立的能力通常根据根据其原生范围内的环境数据进行校准并预测到澳大利亚环境的栖息地/环境适宜性模型来估计。这种预测通常被视为事实,而实际上它们是未经检验的假设,从推理建模的角度来看,这些假设可以被认为是先验的信念。本演讲讨论了我们如何根据因引入被认为是入侵性的物种失败而产生的额外知识来更新这些信念。具体来说,它探索:(1)我们如何使用失败的介绍数据来更新我们对栖息地适宜性的信念?(2)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宣布物种分布模型无效/无用/误导?(3)通过将亚洲绿贻贝(Perna viridis)引入澳大利亚的案例研究说明了这些方法/想法。
  • 《GEOMAR开展光污染影响沿海动物的研究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16
    • 德国基尔大学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即将启动国际研究和学生模块化实验的全球方法(GAME)培训项目,研究人员将前往7个国家对不同地区贻贝物种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比较实验,项目围绕夜间的人造光是如何影响沿海的海底动物开展研究。通过以往对蜗牛、螃蟹和海胆进行的实验表明,这些物种中的一些倾向于在夜间回避人造光,推测是因为这会增加被捕食者发现的风险;另一些物种在人造光的照射下则会保持更长时间的运动,并摄入更多的食物。 贻贝可以感知光线,却不能自主离开光线,但它们仍然可以通过关闭贝壳来限制被白天活动的捕食者攻击的风险。然而,如果在夜间利用人工照明延长白天的时间,它们过滤水中食物的时间就会减少,贻贝层的过滤效率会降低。作为巨型滤水器,贻贝床有助于保持海岸良好的水质,它们还能稳定海岸线,为许多其他海洋生物及人类提供食物。如果光污染影响它们的过滤性能,可能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后果。(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