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困难,耐药结核病威胁着全球结核病的控制。以社区为基础的耐药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cPMDT)能够降低结核病的治疗难度,但与该管理模型相关的数据还较为匮乏。基于此,来自美国CDC、孟加拉腹泻疾病国际研究中心、WHO孟加拉办事处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试图评估了孟加拉国于2012及2013年发起的cPMDT,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10月22日发表在Tropical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Health上。
在这项回顾性分析中,研究人员提取了与孟加拉国3个地区实施的超过6个月cPMDT涉及的所有患者相关的人口学、临床、微生物以及治疗效果方面的数据,并对通过非概率抽样得到的便利样本患者人群进行了访谈调查,用于了解他们对cPMDT的认识和看法。
研究人员通过对77名患者的病历进行审查发现,他们平均每隔1.35及1.36个月分别接收一次痰涂片和痰培养;在74名初始痰培养阳性患者中,70人(95%)的培养结果发生转变,其中有69人(93%)于第6个月之前的培养结果发生转变。在52名(68%)接收不良反应筛查的患者中,16人(21%)出现肌骨胳并发症、16人(21%)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8人(10%)发生听力损失、4人(5%)出现与精神病相关的不良反应;相反地,在60名接受访谈的患者中,55人(92%)自述有过肌骨胳并发症、54人(90%)自述有过恶心症状、36人(60%)自述发生听力损失、36人(60%)自述出现精神障碍。
综上所述,孟加拉国实施的耐药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管理看似是可行且在临床上是有效的,但是对不良反应的监测不足还是会引起一些担忧。既然该项管理是在全国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不遗余力地优先进行不良反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