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抗性相关基因SlHin1的克隆、表达与抗病毒功能》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3-31
  • 【目的】克隆番茄抗性相关基因SlHin1(harpin-induced gene 1),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组织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情况,研究其在抗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移动中的作用,为番茄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RT-PCR及基因克隆方法,从番茄总RNA中克隆得到基因SlHin1;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DNA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序列特性,使用MEGA6.0对SlHIN1氨基酸序列及其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同源物种间系统进化树;将该基因片段通过Sal I和Bam HI双酶切连接至荧光表达载体pCV-mGFP-C1,采用GFP标记的方法进行亚细胞定位检测,分析编码蛋白表达位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番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水平;将该基因片段通过Nco I和Bam HI通过双酶切连接至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用土壤农杆菌EHA105瞬时过表达该基因并接种标记有绿色荧光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以检测植株对病毒的抗性变化,间接ELISA法检测病毒的含量,探究该基因的抗病毒功能。Western blot验证SlHIN1蛋白在本氏烟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利用RT-PCR方法从番茄材料(Solanum lycopersicon cv. Ailsa Craig)的叶片组织中克隆得到全长为675 bp的番茄抗性相关基因SlHin1,将序列分别提交至GenBank,得到序列号KU195820。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基因预测编码22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6.1 kD,理论等电点为9.35,结构上具有LEA-14保守结构域,不具有跨膜区段,并且位于番茄基因组10号染色体上(Solyc10g081980);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茄科植物HIN1氨基酸同源性80.0%以上而与水稻、高粱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亚细胞定位显示定位在细胞膜上与PSORT Prediction预测的亚细胞定位最高概率一致;qRT-PCR结果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量在根、叶、茎间依次降低;在本氏烟中瞬时过表达SlHIN1并在表达部位接种标记有绿色荧光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处理组本氏烟在接种病毒4 d后没有任何荧光出现,而对照组出现绿色荧光。随着接种时间推移,接种7 d后处理组叶片上零星荧光有略微的扩大,而对照组的绿色荧光已经扩散至心叶。间接ELISA检测病毒含量较对照组少,处理组的病毒扩散受到抑制。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显色后的硝酸纤维素膜上约在26 kD处有一特异条带,而空载体的对照无相应条带,说明SlHIN1蛋白在注射部位成功表达。【结论】Hin1在供试科植物中均存在,其中SlHin1定位在细胞膜,过表达该基因可抑制病毒扩散,推测其可能参与茄科植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反应,使植株获得抗性。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agrisci.com/CN/abstract/abstract19627.shtml
相关报告
  • 《基于Mayaro病毒的eGFP报告病毒开发快速抗病毒筛选试验。》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06-30
    • Mayaro病毒(MAYV)是一种被忽视的蚊子传播的甲病毒,它引起类似于基孔肯雅病毒(CHIKV),登革热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的疾病。 目前,尚无针对MAY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或疫苗。 为了开发有效的MAYV抗病毒筛选试验,我们构建了MAYV菌株BeAr 20290及其eGFP报告病毒的感染性克隆。 报告病毒表现出与野生型MAYV无法区分的高复制能力,并且在BHK-21细胞中至少五轮传代中具有遗传稳定性。 eGFP的表达与病毒复制很好地相关。 使用已知的抑制剂利巴韦林,我们证实MAYV-eGFP报告病毒可用于抗病毒筛选以鉴定针对MAYV的特异性抑制剂。 使用基于MAYV-eGFP的抗病毒测定,我们发现对CHIKV和SFV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6-氮杂尿苷显示出对MAYV复制的显着抑制作用。
  • 《Cell Rep: 新冠病毒家族ORF6蛋白抑制抗病毒干扰素信号活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4-02
    • ORF6基因是sarbecoviruses病毒家族(例如SARS-CoV和SARS-CoV-2)与其他beta属冠状病毒最重要的区别。根据最近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Kei Sato教授及其同事揭示了ORF6编码蛋白抑制先天免疫信号的活性,例如能够抑制病毒感染后I型与 III型IFN信号的上调。此外,研究发现SARS-CoV-2来源的ORF6蛋白比其来自SARS-CoV的同源蛋白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宿主细胞先天免疫活性。突变分析表明,E46和Q56是SARS-CoV-2 ORF6拮抗活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表明,ORF6的抗先天免疫活性取决于其C末端区域,该区域能够抑制IRF3的核转运活性。最后,研究揭示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移码/无义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约0.2%的SARS-CoV-2毒株中的ORF6失活。 首先,作者评估了β冠状病毒的系统发育关系,包括SARS-CoV,SARS-CoV-2,MERS-CoV,OC43和HKU1。根据全长病毒基因组的系统树以及编码ORF1ab,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膜蛋白的五个病毒核心基因的亲缘关系,对病毒株进行分类。分析显示, sarbecoviruses亚属内的不同病毒基因的系统发育存在拓扑差异特征,这与此前的研究一致。然而,某些病毒基因,例如E(在SARS-CoV-2中由 75个氨基酸组成)相对较短,因此难以可靠地推断出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E基因的系统树中分离出了两种属于Sarbecovirus的病毒BtKY72和BM48。相比之下,其他六种系统发育树在beta冠状病毒的五个亚属之间显示出几乎相同的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尽管重组事件可以在sarbecoviruses之间发生,但在所分析的β-冠状病毒之间并未发生病毒重组现象。 然后,作者比较了不同亚属的基因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核心基因(ORF1ab-S-E-M-N)的排列是保守的。 在Hibecovirus和Embecovirus成员中检测到ORF1ab和S之间存在可变开放阅读框(ORF),而在所有β冠状病毒中,S和E之间均检测到可变ORF。 然而,仅在Sarbecovirus和Hibecovirus亚属的成员中观察到M和N之间的ORF插入现象。 当比较这些ORF的序列时,Sarbecovirus中的基因与Hibecovirus中的基因不匹配,表明这些ORF在这些亚属分化之后独立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ORF6在包括SARS-CoV和SARS-CoV-2在内的sarbecovirus病毒中高度保守,但在其他beta冠状病毒中却并非如此。 由于先前的报道表明SARS-CoV 的ORF6蛋白具有抑制IFN-I激活以及抑制ISG活性的能力,因此作者比较了代表性的Sarbecovirus ORF6蛋白的表型特性。 结果表明,Sarbecovirus ORF6基因的系统发育拓扑特征与全长病毒基因组相似,这表明在Sarbecovirus病毒中未发生涉及ORF6基因的重组事件。为了进行表型分析,作者从SARS-CoV-2(Wuhan-Hu-1)中克隆得到了ORF6的表达质粒,以及从蝙蝠(RmYN02,RaTG13和ZXC21)和穿山甲(P4L)产生的SARS-CoV-2中得到了相关病毒基因。WesternBlot结果显示,SARS-CoV-2谱系的ORF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SARS-CoV谱系和两种外群病毒的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报告检测结果显示,ORF6能够抑制一系列IFN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IFN-B1,IFN-L1,IFI-44L,等等。这些结果表明Sarbecovirus 来源的ORF6具有抑制IFN天然免疫信号的能力。 为了研究ORF6抑制IFN信号活性的内在机制,作者进行了片段缺失突变与点突变分析。结果显示,C末端的肽段对于ORF6的活性具有关键影响。进一步,作者发现其中两个氨基酸残基E46 与Q56对于该活性至关重要。 最后,作者对目前流行的SARS-CoV-2中的ORF6蛋白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2% (124 /66741)的致病毒株在演化过程中由于移码突变或无义突变失去了C末端的活性,这暗示了这些变异后的毒株感染人体后或许会导致更强的IFN信号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