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抗性相关基因SlHin1的克隆、表达与抗病毒功能》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3-31
  • 【目的】克隆番茄抗性相关基因SlHin1(harpin-induced gene 1),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组织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情况,研究其在抗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移动中的作用,为番茄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RT-PCR及基因克隆方法,从番茄总RNA中克隆得到基因SlHin1;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DNA序列及其编码的蛋白序列特性,使用MEGA6.0对SlHIN1氨基酸序列及其同源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同源物种间系统进化树;将该基因片段通过Sal I和Bam HI双酶切连接至荧光表达载体pCV-mGFP-C1,采用GFP标记的方法进行亚细胞定位检测,分析编码蛋白表达位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番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水平;将该基因片段通过Nco I和Bam HI通过双酶切连接至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用土壤农杆菌EHA105瞬时过表达该基因并接种标记有绿色荧光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以检测植株对病毒的抗性变化,间接ELISA法检测病毒的含量,探究该基因的抗病毒功能。Western blot验证SlHIN1蛋白在本氏烟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利用RT-PCR方法从番茄材料(Solanum lycopersicon cv. Ailsa Craig)的叶片组织中克隆得到全长为675 bp的番茄抗性相关基因SlHin1,将序列分别提交至GenBank,得到序列号KU195820。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基因预测编码22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6.1 kD,理论等电点为9.35,结构上具有LEA-14保守结构域,不具有跨膜区段,并且位于番茄基因组10号染色体上(Solyc10g081980);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茄科植物HIN1氨基酸同源性80.0%以上而与水稻、高粱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亚细胞定位显示定位在细胞膜上与PSORT Prediction预测的亚细胞定位最高概率一致;qRT-PCR结果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量在根、叶、茎间依次降低;在本氏烟中瞬时过表达SlHIN1并在表达部位接种标记有绿色荧光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处理组本氏烟在接种病毒4 d后没有任何荧光出现,而对照组出现绿色荧光。随着接种时间推移,接种7 d后处理组叶片上零星荧光有略微的扩大,而对照组的绿色荧光已经扩散至心叶。间接ELISA检测病毒含量较对照组少,处理组的病毒扩散受到抑制。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显色后的硝酸纤维素膜上约在26 kD处有一特异条带,而空载体的对照无相应条带,说明SlHIN1蛋白在注射部位成功表达。【结论】Hin1在供试科植物中均存在,其中SlHin1定位在细胞膜,过表达该基因可抑制病毒扩散,推测其可能参与茄科植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反应,使植株获得抗性。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agrisci.com/CN/abstract/abstract19627.shtml
相关报告
  • 《基于Mayaro病毒的eGFP报告病毒开发快速抗病毒筛选试验。》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06-30
    • Mayaro病毒(MAYV)是一种被忽视的蚊子传播的甲病毒,它引起类似于基孔肯雅病毒(CHIKV),登革热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的疾病。 目前,尚无针对MAY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或疫苗。 为了开发有效的MAYV抗病毒筛选试验,我们构建了MAYV菌株BeAr 20290及其eGFP报告病毒的感染性克隆。 报告病毒表现出与野生型MAYV无法区分的高复制能力,并且在BHK-21细胞中至少五轮传代中具有遗传稳定性。 eGFP的表达与病毒复制很好地相关。 使用已知的抑制剂利巴韦林,我们证实MAYV-eGFP报告病毒可用于抗病毒筛选以鉴定针对MAYV的特异性抑制剂。 使用基于MAYV-eGFP的抗病毒测定,我们发现对CHIKV和SFV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6-氮杂尿苷显示出对MAYV复制的显着抑制作用。
  • 《水生所在鱼类物种特异的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既往研究认为,不同物种之间和物种内个体之间的表型差异源于基因表达调控的差异。这是因为大部分基因存在于整个脊椎动物中,且功能保守。现存鱼类约有26000多个物种,每个物种是否存在自身特异的基因、发挥何种功能?   TRIM(tripartite motif)家族蛋白是一类E3泛素连接酶,通过泛素化修饰底物参与机体的生命过程调控,包括对天然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调控。一般来说,在病毒感染后的数小时内,宿主便能激活干扰素反应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待病毒被清除干净后,宿主干扰素的表达很快下降,而后维持在很低的本底水平,以避免对组织细胞的更多损伤。为了维持抗病毒反应的“健康”进行,宿主需要实时调控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适度表达。TRIM基因的数量在不同的脊椎动物中出现了扩张。例如,鱼类除了有与人保守的TRIM蛋白外,还有一类特异于鱼类的TRIM蛋白,称finTRIM(fish novel TRIM)。   201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义兵研究团队在病毒感染的鲫细胞中克隆了一个finTRIM基因。在已有的基因组数据中找不到与该基因有“一一对应”进化关系的同源基因,因而研究认为该基因可能为四倍体鲫特有,命名为FTRCA1(finTRIM C.auratus 1)。FTRCA1在病毒感染时显著表达,通过降解RLR信号通路中的蛋白激酶TBK1,发挥负调控干扰素抗病毒反应的功能(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9,202:2407-2420)。   近日,研究证明,FTRCA1是一个E3泛素连接酶,也是一个RNA结合蛋白。FTRCA1负调控宿主干扰素抗病毒反应的机制是: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FTRCA1选择性地与信号分子STING(又称MITA)和IRF7的mRNA结合,通过RISC(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途径降解mRNA负调控干扰素反应;此外,FTRCA1蛋白还直接结合TBK1蛋白,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TBK1蛋白负调控干扰素反应(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2,209:1335-1347)。该研究解释了一个物种特异的finTRIM蛋白如何同时获得RNA结合活性和E3泛素连接酶活性,从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两个层面调控宿主干扰素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图1)。   FTRCA1介导的这种复杂调控机制不是个例。HERC家族蛋白是另一类E3泛素连接酶。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研究鉴定了一类在哺乳类中丢失了的HERC基因,命名为HERC7亚家族。同样,HERC7亚家族在不同的鱼类物种中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对于鲫中的一个HERC7的功能的研究显示(图2),鲫HERC7在蛋白水平上降解STING和MAVS蛋白、在RNA水平上降解IRF7的mRNA,通过这两个途径负调控宿主的干扰素抗病毒反应(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2,208: 1189-1203)。   对于物种特异的抗病毒免疫分子机制的研究,将为特定物种的抗病育种提供新思路。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