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中医药拔尖人才》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08
  • 调结构:优化全生命周期中医学专业体系

    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岗位胜任能力的需要,学校前瞻布局,延伸专业上下游,构建了服务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的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未病先防、病后康复,彰显培养特色。2017年,经批准,学校率先创办中医养生学专业,填补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医养生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空白。2018年,为进一步彰显中医学在病后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学校开设了中医康复学专业,示范推动了国内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服务行业人才急需,彰显培养优势。2018年,针对全国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及社会对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人才的需求,学校利用拥有全国唯一中医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在中医学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并设立了中医儿科学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小儿保健与诊疗方面的优势,贴合儿童生理特点及特殊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保健、防病治病的优秀专业人才。针对基层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学校还协同开展了中医学(农村订单定向)人才培养项目,将全科医学的培养要求融入中医学专业教育中,探索并构建了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育卓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率先全面探索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2015年,学校入选“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项目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项目。2018年,学校先后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中药学“4+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设立中药学“本研贯通”(新中药学院班)和中药学“本研贯通”(屠呦呦班),探索培养具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解读中药原理能力的拔尖人才。2022年,学校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研贯通)培养项目,探索“先中后西”与“先西后中”的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书院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淡安书院作为通识书院进行基础培养,设立仲瑛书院、云翔书院、橘泉书院作为专业书院进行卓越培养;面向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研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通识书院与专业书院培养相结合、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导师培养相结合、计划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管理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塑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高阶课程体系。一是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通式培养,二是注重经典与现代交叉融合的课程改革,三是注重临床和科研能力导向的课程整合。

    实施全程全员导师制,建立导师荣誉体系。采取书院制、师承导师与科研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优选校内外优秀导师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强化全程全员导师引导。建立书院导师荣誉体系,每年评选星级导师,并根据星级等级给予相应的导师津贴与评奖评优名额倾斜。

    重实践:推进医教科教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以医教、科教、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为引领,重构了实践育人体系。

    构建“三融通”临床教学体系。学校从临床课程教学改革着手,医教协同,确立以中医学术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指导、临床真实情境体验为主体、中医思维能力构建为导向、中医传承与诊治能力为核心、医教协同育人为保障的改革总体思路,构建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学校教育与医院培养相融通的“三融通”中医临床教学体系。

    打造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学校以校企贯通实践实训平台为基础,以“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为保障,率先建设养老产业学院、康缘中药学院;升级建设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虚实结合中药智能制造实验教学体系;附属药业改造中药智能制造实训创新平台,打造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拓展中试车间实训平台。学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是民政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同时也是全国首个本科起点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学校联合11所院校成立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院校联盟。通过校政企三方合作,形成全面开放、专业共享、校企贯通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促进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学校新增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力地支撑了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

  • 原文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2327945742329706&wfr=spider&for=pc
相关报告
  • 《中医药法实施7周年|以法律为基,释放中医药新活力》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02
    • 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已实施七周年。这部法律,让国粹的传承有了国法保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筑牢基石。 过去一年,湖南紧紧把握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等契机,不断加速构建中医药法治体系,稳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做出诸多新探索。 自上而下推进,释放中医药的活力潜力 “这个条例出台后,我们都很兴奋,瑶医发展有法可依了!”近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研究所成员廖继国告诉记者。 廖继国提到的“条例”是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5月30日批准生效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发展条例》,该条例正式实施后,长期困扰当地的瑶医无证行医、监管困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化解。 条例明确,将瑶医外治技术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权下放至自治县考核发证,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这是我省中医药工作在稳步推动《中医药法》走深走实的一个印证。 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中医药法》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以此为基本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改革实施路径,是我省近年来的一贯做法。 全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示范区建设纳入2023年省委深改委年度重点任务。同时,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全省中医药“一法一办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本级协同联动,也是重要一环。自2023年8月1日起,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区域DRG付费中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通知(试行)》正式实施,混合痔、锁骨骨折等22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第一批按疗效价值付费。 “在法治轨道上,文件扶持与规范并重,能有效破除中西医同病同效不同价问题。这让我们感到振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四科主任胡响当介绍,一定程度上,这也能让医生更好地为老百姓采用实用、好用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的优势。 此外,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药监等部门新增院内中药制剂调剂品种95个,首次将中药制剂省内调剂有效期从1年延长到2年。 “自上而下地推进法律的落地,极大释放了中医药的活力潜力。”记者走访多方,不少业内人士都有同样的感受。 以人民为中心,开启基层服务能力“新春天” 因其“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有着广阔空间。在《中医药法》推动下,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 “《中医药法》明确,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这也为我省坚持‘舒筋壮骨’,着力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指明方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肖文明说。 “县县有中医院”,是《中医药法》提出的明确要求。省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所有县市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26家(占比30.23%)县级中医医院已设置为三级中医医院,91个专科纳入一类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已达69个,进一步强化了“网底”保障。 “面”在铺开,实力也在夯实。在《中医药法》精神引领下,全省中医药行业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不仅要让百姓“方便看中医”,更要“看上好中医”。 “专家来到家门口把脉坐诊,还给我们传授医学知识,暖心贴心,点赞!”近日,临澧县中医医院组织中医团队前往四新岗镇牯牛社区开展知识讲座及义诊活动,切实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广受好评。 全省依托市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104个,推广应用拔罐、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此外,我省提质建设10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达100%。同时,组织100支名中医团队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实现省市县乡村医疗机构“五级联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一流的中医药服务。 向好向精迈进,推动中医药产业做强做优 不仅是患者,中医药“圈内人”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法》落地后,一系列变化与成果的落地。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名单的通知》,我省共有42个专科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3个专科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 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4家、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7家;建成妇科、肿瘤科等6个国家区域专科诊疗中心,带动35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集群建设; 2023年,全省11所院校新增设中医药类专业14个,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居全国之首。21人入选全国第五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录取率全国居第5; 《中医药法》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这些数据,都是我省推动《中医药法》不断落地走实的写照。 “十四五”以来,省政府将中医药科技创新纳入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建设内容,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支持开展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已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26个。近三年全省中医药科研立项1815个,获各级科技奖励200余项。 2023年,芙蓉实验室“中药制剂关键技术研发平台”落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吹响了湖南中医药创新药物研发的新号角。同时,我省投入首批建设资金570万元,建设16个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在相关科研评审中单列中医药计划事项,推动在省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科技中医药联合基金项目。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与企业联手,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而如今,时代向我们发出了‘科技催生着中医药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号召。”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彭艳梅说。 《中医药法》指出,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投入与力度,矢志不渝发展壮大高质量人才队伍。通过持续开展定向生培养、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等人才项目,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十四五”以来,全省已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2966余人,为脱贫地区累计培养中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221人。 行业在发展,“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氛围也愈加浓烈。 新建5个省级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14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组织各市州和宣传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惠及民众28万人次。2023年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素养水平达28.51%,较去年提升0.62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我省牢记《中医药法》中“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中医文化传播水平。并加速推进中医药海外传播,在津巴布韦、阿联酋、巴基斯坦等成立了3个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湖湘中医药“组团出海”,让更多人感受湖湘中医的新魅力。
  • 《当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3
    • 近日,2024年海南省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班暨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海南省将锚定“将海南打造成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窗口”目标,加快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任务实施,让全省中医药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海南是热带“天然药库”。全岛现有高等植物4200多种,可入药的植物达2000多种,占全国的40%,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省政府把中医药服务贸易列为全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八个领域之一。 2017年4月12日,海南省政府印发的《海南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力突出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区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服务。2022年1月,《海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健康产业与对外交流合作协同并进的国际化新格局,将海南打造为中医药走出去的“窗口”。 海南中医药走向世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自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以来,各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持续提交提案,围绕中医药产业的人才培养、学科设置、传承保护、服务保障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为海南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省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期间,王家辉、杨俊、黄元华等委员经过广泛调研,联名提交提案,提出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中医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康复调养提供方案和技术支持等建议。省卫生健康委表示,将建设海南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示范区,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海南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试点工作、中医药养生保健、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在今年海南省两会期间,民盟海南省委会呼吁,积极利用现有有利政策,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推动海南形成全球康养医疗旅游目的地,推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走向世界。呼声得到了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8个相关部门的回应,表示将把医疗健康旅游推广列入营销重点工作,全新推出“健康岛、欢乐城”的品牌形象,乐城先行区将依托园区聚集的医疗资源,开展各地中医药和蒙、苗、壮等民族医药研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将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试验区打造成全球康养医疗旅游目的地。 邹其国、符秀容、刘泽林、符攀婵等委员以及省工商联还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制约黎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原因,呼吁充分发挥海南自然优势,进一步发展南药、黎药等中医药产业链。建议得到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回应,称将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作用,调动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助力医、药互促,推动海南南药、黎药产业发展。 如今,三亚市中医院与多个国家签订中医疗养服务协议;博鳌超级中医院打出“中医+康养”牌,与国外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白沙县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药服务成为了中医药的名片……呈现出海南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本报记者 陈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