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电池早期循环数据,实现对电池循环寿命预测的及时性、准确性一直是传统电池寿命预测研究中的难点。而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数据分析技术引入电池寿命预测,将会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地实现电池寿命预测,从而推动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D. Braatz教授课题组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在收集了124个电池组不同使用寿命的数据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开发了全新的电池寿命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商业化的磷酸铁锂/石墨(LFP/Graphite)全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高精度的预测。由于电池的衰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涉及很多参数(数据),因此要建立高精度预测模型就必须考量这一系列数据,即建立一个多参数高纬度预测模型,这意味着建立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基础。为此,研究人员使用商业化的LFP/Graphite全电池(代号A123,APR18650M1A,额定容量为1.1Ah)进行一系列电化学性能测试:在30℃温度下,使用不同的快速充放电条件(改变不同的充放电倍率)对电池进行循环测试,获得了大量的电池循环寿命基础数据信息(全电压曲线、电池阻抗以及电池工作温度等),循环寿命范围在150到2300圈之间,总计获得96700圈的电池数据,是目前已报道的文献中最大的商业化电池循环数据集。基于上述大量数据,作者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了全新的电池寿命早期预测模型,模型主要建立放电容量与电压曲线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将电池容量视为电压函数)来预测电池的循环寿命。依据对数据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三种模型,分别是:(1)方差模型(Variance);(2)放电模型(Discharge);(3)引入温度、阻抗等额外参数数据全模型(Full)。在随后的所有的预测模型中,都只使用电池前一百次的循环数据。在Variance模型中,在主数据集上存在15%的平均百分比误差,在辅助数据集上存在11%的平均百分比误差;Discharge模型还考虑了前一百次循环的放电电压和电流信息,将误差分别降低到10.1%以及8.6%;Full模型综合考虑了放电过程中的各种可采集的数据信息,将误差分别降到了7.5%和10.7%,与其他的文献报道的预测模型相比,预测精度提高了25%。为了满足锂电池的生产需求(需要对电池进行循环寿命更加快速可靠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前5次电池循环数据的寿命预测模型。实验结果显示,Variance方差模型预测精度可以达到88.8%的预测精度,Full模型则获得了高达95.1%预测准确度。该项研究基于大量循环测试基础数据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了基于放电容量的电压曲线特征的预测模型,实现了对电池寿命高效和准确的预测,对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