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电池寿命精确预测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如何利用电池早期循环数据,实现对电池循环寿命预测的及时性、准确性一直是传统电池寿命预测研究中的难点。而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数据分析技术引入电池寿命预测,将会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地实现电池寿命预测,从而推动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Richard D. Braatz教授课题组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在收集了124个电池组不同使用寿命的数据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开发了全新的电池寿命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商业化的磷酸铁锂/石墨(LFP/Graphite)全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高精度的预测。由于电池的衰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涉及很多参数(数据),因此要建立高精度预测模型就必须考量这一系列数据,即建立一个多参数高纬度预测模型,这意味着建立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基础。为此,研究人员使用商业化的LFP/Graphite全电池(代号A123,APR18650M1A,额定容量为1.1Ah)进行一系列电化学性能测试:在30℃温度下,使用不同的快速充放电条件(改变不同的充放电倍率)对电池进行循环测试,获得了大量的电池循环寿命基础数据信息(全电压曲线、电池阻抗以及电池工作温度等),循环寿命范围在150到2300圈之间,总计获得96700圈的电池数据,是目前已报道的文献中最大的商业化电池循环数据集。基于上述大量数据,作者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发了全新的电池寿命早期预测模型,模型主要建立放电容量与电压曲线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将电池容量视为电压函数)来预测电池的循环寿命。依据对数据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三种模型,分别是:(1)方差模型(Variance);(2)放电模型(Discharge);(3)引入温度、阻抗等额外参数数据全模型(Full)。在随后的所有的预测模型中,都只使用电池前一百次的循环数据。在Variance模型中,在主数据集上存在15%的平均百分比误差,在辅助数据集上存在11%的平均百分比误差;Discharge模型还考虑了前一百次循环的放电电压和电流信息,将误差分别降低到10.1%以及8.6%;Full模型综合考虑了放电过程中的各种可采集的数据信息,将误差分别降到了7.5%和10.7%,与其他的文献报道的预测模型相比,预测精度提高了25%。为了满足锂电池的生产需求(需要对电池进行循环寿命更加快速可靠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前5次电池循环数据的寿命预测模型。实验结果显示,Variance方差模型预测精度可以达到88.8%的预测精度,Full模型则获得了高达95.1%预测准确度。该项研究基于大量循环测试基础数据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了基于放电容量的电压曲线特征的预测模型,实现了对电池寿命高效和准确的预测,对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nergy》。

相关报告
  • 《DOE投入4930万美元支持先进核能技术开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8
    • 6月27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在“核能大学计划”(NEUP)、“核科学用户设施”(NSUF)计划和交叉领域研究计划框架下资助4930万美元 ,向美国25个州的58个先进核能技术项目提供资助,旨在推进核能技术的发展,用于未来清洁、可靠的电力系统。详细内容如下: 一、核能大学计划 1、核燃料循环研究和开发。DOE将资助750万美元支持10个研究项目,主要包括:镎和锆在先进核燃料分离过程中的形态和行为;捕获放射性有机碘的金属功能化膜;基于远程激光的事故容错型核燃料包层辐照后监测的无损评估;辐射引起先进核燃料的膨胀研究;纳米/显微压痕对先进核反应堆结构合金蠕变行为的高通量评估;中子辐照后的复合合金的蠕变测试仪;利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的瞬态反应堆试验设施(TREAT)测量辐照金属燃料的导热性能;中子辐照对锆(锆合金)与铬之间元素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精确预测事故容错型核燃料寿命;熔盐反应堆核材料核算方法的建模与不确定性分析;大气环境中焊接不锈钢干燥储存罐的点蚀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模型开发和实验验证。 2、评估、预测及控制等。DOE将资助400万美元支持7个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先进反应堆中子热化积分基准的开发和评估;改进铅同位素核数据评估以支持下一代铅冷快堆;开发后分层分析模型促进新型核技术的选址匹配;开发网络攻击监测平台用于监控数字仪器和控制系统;核能混合能源系统的负荷预测软件推广;开发多时间尺度核能-可再生能源混合能源系统运营框架;通过积分基准实验结果评估核数据并提高建模和模拟工具的预测准确性。 3、反应堆概念研究、开发与示范。DOE将资助400万美元支持7个研究项目,主要包括:用于熔盐反应堆的镍基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多尺度工具增强混凝土的矿物学表征;大区域全景拼接成像技术用于核反应堆环境模拟,以评估辐照后混凝土物理性质和化学耐久性变化;焊接辐照金属中氦气泡生长模型的仿真和实验验证;高温气冷堆专用的电抗器半自主无源控制系统的评估;利用石墨指数堆示范反应堆自主控制框架;利用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方法生产抗辐射通道/孔嵌入结构,用于极小模块化反应堆热交换器;基于机器学习的熔盐热力学、结构和动力学计算研究及实验验证;基于实验室和同步加速器结合预测模型,确定熔盐电解质的结构和形态;液态金属冷却快堆仪表技术开发;铅和铅-铋共晶的同步腐蚀/辐照测试;高温气冷堆建筑对主冷却剂边界破裂响应的研究;氟盐冷却高温堆卵石形燃料储存和处理;燃料盐采样和浓缩系统开发;熔融氯盐流动循环中316不锈钢的腐蚀和侵蚀的原位分析与量化;新型熔盐反应堆机械过滤器的设计研究;数字仪表与控制的故障触发设计评估方法;核反应堆设备和部件的自主或半自主破坏监测工具;开发综合概率风险评估决策算法和计算平台,为部署新型核技术制定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决策;经济风险指引维护和资产管理;铅冷快堆用液态金属测试设备;通过微加工和显微镜拉伸测试表征三结构同向性型(TRISO)包覆颗粒和界面强度;高温气冷堆管道破裂后反应腔中氦气与空气的混合测试。 4、科学基础设施改进。DOE将资助135万美元支持5个项目,主要关注:NuScale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模拟器;高熵合金的高通量材料表征和辐照研究设施;高空间分辨率光致发光和拉曼光谱分析及成像系统。 5、反应堆升级。DOE将资助33万美元支持2个项目:更换俄亥俄州立大学反应堆控制棒驱动系统;里德学院反应堆基础设施升级。 二、核科学用户设施 该计划框架下,DOE将支持6个核燃料和材料应用项目。其中,2个大学主导项目和1个国家实验室主导项目将获得共计150万美元资助,重点关注:将蓝宝石光纤用于高温辐射环境分布式温度测量的测试和表征;用于先进核反应堆的激光光谱传感器光学元件辐射损伤对其性能的影响;电子束焊接粉末冶金-热等静压压力容器用钢的辐照研究。另外3个产业界主导项目(未公布资助金额)将进行如下研究:商业压水堆围板螺栓(中子辐照347型钢)的辐照促进应力腐蚀开裂研究;Nuscale电力公司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材料辐照和测试;高通量同位素反应堆微型燃料胶囊碳氧化铀(UCO)和二氧化铀(UO2)芯核的TRISO燃料颗粒的高功率辐照测试。上述6个项目还将获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设施接入资金支持,其中有2个项目将另外获得3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三、交叉领域研究计划 该计划框架下为5个项目资助共450万美元,开展使能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用于经济型核反应堆91级钢组件的激光增材制造;先进核反应堆风险指引自主运行设计;集成在线监控和诊断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声光智能多模态传感器用于先进反应堆监测和控制;现场工作人员的实时安全信息显示。
  • 《机器学习技术大幅提升钙钛矿材料研发速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9
    • 传统材料开发手段主要依据人工收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实验经验进行判断,不仅准确性不高,而且研发周期漫长。而机器学习技术主要依靠机器从先前的实验数据中学习特征并高精度预测新的特性,因此大幅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大大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 麻省理工学院Tonio Buonassisi教授课题组牵头的国际联合联合研究团队利用高通量实验平台和机器学习技术在短短2个月内制备并表征了75种新型钙钛矿化合物材料,其中87%的新材料带隙处于1.2-2.4 eV,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有助于提升钙钛矿基光电子器件的研发突破。传统的材料样品合成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实验室人工处理,每批次的数量受到限制,且时间周期相对较长,为此研究人员利用自动化技术开发了高通量的材料合成平台,能够实现钙钛矿材料快速批量生产,其速度较传统人工合成提升近35倍。高通量材料制备使得单批次制备的材料数量大幅增加,而这意味着单次实验就有望实现对更多材料性能(光电、物理、化学特性等)的解读(但最终能否实现大批量数据解读取决于是否有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提升实验效益。基于上述高通量材料合成平台,研究人员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制备了75种全新的钙钛矿材料。为了实现对大批量数据的快速收集和分析,研究人员引进了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建立钙钛矿材料成分和性能之间的关联搭建了相应的材料模型,实现了输入参量与输出参量之间的关联,可通过不断选择新的参数对模型进行重复训练,研究不同组分对新材料性质的影响。模型研究发现,参量X位(钙钛矿相材料为ABX3型)的元素类型对钙钛矿带隙影响最为明显,如当甲基胺铅碘(MAPbI3)钙钛矿在X位引入部分不同比例溴(Br)元素后,MAPbI3钙钛矿的带隙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掺杂量增加而带隙增大(从0%比例增加到100%比例,带隙从1.5 eV增大到2.35 eV),意味着可以根据实际的用途(即应用在单结还是多结太阳电池),调整材料带隙。对其他位置的元素替代掺杂(如B位的锡[Sn]元素掺杂)也可以实现对钙钛矿带隙的调谐,只是影响没有X位显著。模拟结果显示,75种新型钙钛矿中87%样品的带隙在1-2.4 eV,都符合单结或者多结太阳电池的需求。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模型实现对新钙钛矿材料相结构(区分钙钛矿属于三维、二维还是零维)的快速识别,整个识别效率较传统的人工X射线检测提升了近10倍,且准确率高达90%。最关键的是,研究人员将上述机器学习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制备铅卤化物和无铅钙钛矿,实验结果与模拟吻合度高,表明上述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 该项研究一方面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对新钙钛矿材料组分和性能数据的快速学习分析预测,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近10倍;另一方面利用高通量材料合成平台实现材料的批量合成,较传统方法提升近35倍。两者结合大幅缩短新钙钛矿材料研发周期,对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研发突破和商业化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