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关于植源抗真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4
  •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常见真菌,能够侵染农副产品、中药材和加工食品等物品。黄曲霉能够产生强毒性的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是机会性致病真菌,可使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曲霉病,是侵袭性曲霉病的诱因,导致慢性肉芽肿性鼻窦炎、角膜炎、皮肤曲霉菌病、伤口感染和骨髓炎等临床综合征。

      黄曲霉毒素具有强毒性和强致病性,因此研究并开发新型、高效、绿色抗菌化合物是防治黄曲霉的迫切需求。与化学合成的药物小分子相比,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多样,生物活性更加独特,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型抗真菌药物是有效捷径。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邱声祥研究组在木豆Cajanus cajan (L.) Millsp.叶中发现了强效的抑真菌化合物PME(Pinosylvin monomethyl ether)。抑菌谱显示,PME对农业真菌和三大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特别是PME能够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和黄曲霉毒素B1累积。研究表明,PME能够结合细胞膜磷脂,导致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渗透性增大、内容物外渗。PME处理的黄曲霉孢子表现出细胞壁自溶状表型,同时,代谢组分析发现PME结合细胞膜磷脂导致膜流动性和渗透性改变,并可进一步造成膜溶解,孢子结构坍塌,从而产生自溶状表型。PME的强抑真菌功效与良好的安全性,在农业、饲料和食品加工行业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在线发表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STS计划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2/t20221219_4858356.shtml
相关报告
  • 《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及资源植物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鼎湖山土壤来源的一株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0581代谢产物中,获得4个具有显著糜蛋白酶选择性抑制活性的环酯肽类化合物(Dinghupeptins A-D),首次运用量子化学DFT理论计算阐明了这些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并通过酶动力学分析和分子对接实验探讨了这些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结合位点。 化合物Dinghupeptins A和B分子中具有特征性的Ahp环结构,该类环酯肽家族庞大,大部分存在于蓝藻中,并多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活性,是丝氨酸蛋白酶生物功能研究的潜力天然分子探针,受到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该系列化合物三维结构的分析方法和酶抑制机制的阐明,对环酯肽化学生物学功能及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并选为当期主编推荐文章。 陈方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11/t20181123_4671889.shtml 原文标题:华南植物园在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研究中获进展
  • 《武汉植物园在兰科虾脊兰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全世界有207种以上兰科虾脊兰属(Calanthe)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传统医学中,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本属一些物种也常被用作补药及关节疼和牙疼的止痛药。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关于虾脊兰属物种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种虾脊兰属植物被广泛用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目前,从虾脊兰属物种中共鉴定出265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诸多宝贵的药理活性,如修复毛发、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护肝脏、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从台湾虾脊兰(C. arisanensis)中分离出来的Calanquinone A对六种恶性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学、药物标准和作用机制,对确保质量、安全和疗效尤为重要。保护生物学相关数据显示,虾脊兰属植物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本属中一些亟待保护的物种,如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据报道,这些物种灭绝的高风险主要归因于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地采集与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药用兰花贸易、收集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属物种的保护。本研究对于未来合理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挖掘开发相关药物及颁布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为题发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亚籍学生Consolata Nanjala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