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壁纸具有色彩多样、图案丰富、绿色环保、使用方便、价格适宜等优点,在房屋的室内装修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目前市场上很多壁纸易燃烧,具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火灾报警系统对于火灾预警和救援至关重要,如果能将火灾报警系统集成在壁纸上,就能够及时地发出火灾警报,避免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朱英杰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新型无机耐火纸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它是由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原料制成的耐火纸以及氧化石墨烯温敏传感器二部分构成的。氧化石墨烯在室温下不导电,但遇到火灾后,火焰产生的高温可去除氧化石墨烯中的含氧基团,使其由不导电转变为导电状态,这样就可以触发报警装置,在发生火灾的第一时间自动发出火灾警报。研究团队发展的制备方法很简单,只需通过在耐火纸表面涂覆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然后连接金属导线作为电极,就可制备出氧化石墨烯温敏传感器。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氧化石墨烯易燃烧,在火灾中报警只能持续几秒钟,不能长时间持续地工作。研究团队通过采用聚多巴胺对氧化石墨烯进行表面修饰,大大提高了氧化石墨烯温敏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阻燃性能,使传感器具有低的热响应温度(126.9℃)、快速响应时间(2秒)和较长的持续报警时间(5分钟以上)。温敏传感器尺寸小,可以在耐火纸的任何位置上制备,例如将其放在耐火纸的背面,在火灾中耐火纸对传感器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不会影响美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 (ACS Nano, 2018,12, 3159–3171;I.F.=13.942),并入选“美国化学会编辑们选择的论文”(ACS Editors’ Choice)。美国化学会经过大约500名期刊编辑的提名推荐,每天从其出版的全部63种期刊中选定1篇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优秀论文入选“编辑们选择的论文”(入选率低于1%),成为永久免费阅读文献,并发布到美国化学会主页上,以头条和图片的形式滚动播放一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主编Peter Stang指出,理想情况下编辑推荐的每一篇论文都会包含使该领域的固有模式发生转变的新概念。3月19日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对该研究工作做了专题报道。3月29日“Phys.org”、4月12日“New York Post”、4月13日“World Industrial Reporter”、4月13日 “Global Construction Review”、4月13日“Innovation Toronto”、4月18日“Springwise”等多个国外媒体和杂志进行了报道。

      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具有优异的耐高温和耐火性能,可耐1000℃以上的高温,在一般的火中不管灼烧多长时间都不会燃烧。此外,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环境友好,其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是典型的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人体骨缺损修复,特别适合于与人体近距离接触的日常生活应用;其柔韧性好,可以做成各种所需形状,也可以染成各种颜色,还可以打印或印刷各种彩色图案和文字,制成优美的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   

      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探索低成本量产技术,希望能尽快将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产业化。未来,新型火灾自动报警耐火壁纸或许能够成为商品进入普通百姓的家中。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等资助。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等在Ti-O体系新奇物性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纳米二氧化钛(TiO2)因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光催化、新型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被广泛研究。然而,却鲜有纳米TiO,或者其它低价钛氧化物的合成及其物性探索方面的报道。而Ti-O层的基本物性研究对界面超导的理解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界面效应在界面超导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超导特性可以通过界面电荷重新分布来增强甚至产生,因此要求在材料设计和制备方面具有良好界面工程控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黄富强课题组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合作研究,在Ti−O体系新奇物性探索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首先通过可控还原技术制备纳米TiO,再采用表面氧化策略调控界面效应,获得了二元Ti−O体系中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11K)。相关研究成果以Nano Titanium Monoxide Crystals and Unusual Superconductivity at 11 K 为题近期发表于国际材料科学期刊《先进材料》(Adv. Mater. 2018, 30, 1706240, DOI: 10.1002/adma.201706240)上,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硅酸盐所在读研究生徐吉健、王东和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工程师姚鹤良,论文通讯作者为黄富强。该工作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1710131497.4)。   为了构筑可控界面,研究团队通过镁金属可控还原制备得到纳米TiO颗粒,再进一步氧化构建TiO@TiO1+x核壳结构。TiO为从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衍生而来的系列亚氧化钛(TinO2n-1)中的一种,而这系列亚氧化钛具有类似的晶胞参数,预示着系列Ti−O化合物之间可以精准构筑晶格匹配的连续界面。基于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分析,O/Ti摩尔比沿非晶层(~5nm)的径向方向从1.0到1.9呈正线性变化,表明界面连续。同时,磁性和电子输运测量证实,TiO@TiO1 + x具有11K的超导转变温度,是一种在2K下具有65 Oe的较低临界场的第二类超导体。这也是首次在二元Ti−O系统中观察到超过10K的超导特性。此外,这种固相法构建超导界面策略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易于拓展至钒、铌等其它NaCl结构的氧化物体系。   黄富强课题组自2012年初即开展黑色二氧化钛等Ti−O体系的基础研究,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基于电子结构的带阶设计,利用热力学原理,发展出氧空位产生、二步元素掺杂等合成黑色氧化钛的新方法,获得原创的具有<结晶核@非晶壳>结构的黑色纳米TiO2,实现了宽太阳光谱响应、高载流子分离迁移率以及功函数可调等特性,光吸收覆盖整个太阳光谱的90%(远优于一般文献报道的30%),解决了非金属元素高浓度掺杂的科学难题。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他引3500余次,4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受邀为Chem. Soc. Rev.、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撰写综述论文。   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等项目的资助。
  • 《上海硅酸盐所在柔性应变敏感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随着柔性电子学的发展,轻、薄、柔的便携式、可折叠、可穿戴的柔弹性器件逐渐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其中,柔性传感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柔性电子器件,在运动感应、健康监测、医疗诊断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变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将器件的应变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进行输出,从而用于监测引起应变的应力信号,其最主要的性能参数包括灵敏度(通常用Gage factor(GF)、相对电阻变化与应变变化的比值来表征)、应变感应范围、检测下限、循环稳定性等。其中,灵敏度和应变感应范围是最重要的两个性能参数,如何兼具高灵敏度和大的应变响应范围是柔性传感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然而获得高灵敏度需要器件在小的应变下发生显著的结构变化,而大的工作范围则要求器件在大应变下仍能保持导电结构的连通性,通常这二者互为矛盾,难以兼得。目前,制作出同时具有较大应变感应范围(大于50%)和高灵敏度(全应变范围内灵敏度大于100)的柔性电子传感器存在一定困难。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孙静带领的科研团队以MXene材料——Ti3C2Tx为研究对象,通过对Ti3C2Tx进行材料微结构设计,成功研制了基于Ti3C2Tx纳米颗粒-纳米片混合网络结构的高性能柔性应变传感器。利用纳米颗粒-纳米片的协同运动,该柔性应变传感器同时实现了高灵敏度及宽响应范围,在整个应变感应范围内(53%)的灵敏度高于100(GF>178.4),并具有极低的检测限(0.025%)和高循环稳定性等优势,能够精准检测呼吸、脉搏等生理信号。该研究首次提出了限制式裂纹增值感应新机制,为高性能柔性应变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2019, 1807882),上海硅酸盐所在读博士生杨以娜为文章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王冉冉和研究员孙静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基础重点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