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在2200摄氏度下制备晶体的新技术》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9-08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财联社9月2日消息,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钨坩埚的新型晶体生长技术,首次在超2200°C下成功制备半导体和功能性单晶。传统铱、铂坩埚因熔点低受限,钨虽具高熔点却易与氧化物反应导致污染。研究人员通过创新工艺抑制副反应与杂质混入,获得高密度单晶,性能超越现有闪烁体。该成果为高熔点氧化物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并有望加速其在半导体、光学、医学成像及压电等领域的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ciEpsDz--ID0FmqdDzvxQ
相关报告
  •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在紫外光下熔化的新型晶体化合物》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5-19
    • 据phys.org网5月16日消息,日本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以通过紫外线而不是热量来诱导熔化的新型材料杂芳族1,2-二酮(heteroaromatic 1,2-diketones)。该材料是一种有机晶体,可在光照射下发生光致晶体到液体转变(photo-induced crystal-to-liquid transition,PCLT)现象,在晶体熔化过程中表现出发光演变,显示出强度和颜色的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应用单晶X射线分析、热力学性质分析和理论计算来探究控制该材料行为的机制,表明PCLT活性晶体由有序的二酮核层和无序的三异丙基甲硅烷基部分层组成,晶体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发光变化是由晶体松动和熔化前构象变化的连续过程引起的。该研究成果将为设计具有各种应用(包括光刻、热能存储和光诱导黏附)的PCLT材料提供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 《中国天津大学制备出耐500摄氏度的超强铝合金》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4-05-24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中国能源报5月2日消息,天津大学材料学院研究人员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界面置换”分散策略,成功实现了约5纳米的氧化物颗粒在铝合金中的单粒子级均匀分布,制备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铝合金在高达500摄氏度的温度下仍具有史无前例的抗拉强度(约200兆帕)与抗高温蠕变性能,大幅超越了国际上已报道的铝基材料的最好水平。传统铝合金高温下力学性能急剧下降,300摄氏度以上服役性能已达瓶颈,300摄氏度抗拉强度小于200兆帕,500摄氏度抗拉强度小于50兆帕,对于当前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最为关注的300至500摄氏度温度区间,铝合金使役时出现的力学性能迅速衰退,成为大动力/大功率工作条件下制约结构设计、影响服役安全的关键短板。该项研究揭示了超细纳米颗粒增强轻质金属的超常耐热机制,并为开发耐热高强轻质金属材料及其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重要领域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