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在紫外光下熔化的新型晶体化合物》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3-05-19
  • 据phys.org网5月16日消息,日本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以通过紫外线而不是热量来诱导熔化的新型材料杂芳族1,2-二酮(heteroaromatic 1,2-diketones)。该材料是一种有机晶体,可在光照射下发生光致晶体到液体转变(photo-induced crystal-to-liquid transition,PCLT)现象,在晶体熔化过程中表现出发光演变,显示出强度和颜色的变化。研究人员通过应用单晶X射线分析、热力学性质分析和理论计算来探究控制该材料行为的机制,表明PCLT活性晶体由有序的二酮核层和无序的三异丙基甲硅烷基部分层组成,晶体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弱,发光变化是由晶体松动和熔化前构象变化的连续过程引起的。该研究成果将为设计具有各种应用(包括光刻、热能存储和光诱导黏附)的PCLT材料提供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3-05-crystal-compound-ultraviolet.html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开发出新型“基因剪刀”载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19
    • 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日前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载体,可实现基因编辑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被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精确定位并切断DNA(脱氧核糖核酸)上的基因位点,可以关闭某个基因或引入新的基因片段,从而达到治病目的。但脱靶效应一直是阻碍其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 论文通讯作者、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宋玉君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的CRISPR-Cas9技术本身具有脱靶效应,给精准治疗带来挑战,且这种技术主要以病毒为载体,还可能导致细胞癌化。 据介绍,研究人员新开发的方法采用了一种名叫“上转换纳米粒子”的非病毒载体。这些被“锁”在“基因剪刀”CRISPR-Cas9体系上的纳米粒子可被细胞大量内吞。由于这些纳米粒子具有光催化性,在无创的近红外光照射下,纳米粒子可发射出紫外光,打开纳米粒子和Cas9蛋白之间的“锁”,使Cas9蛋白进入细胞核,从而实现精准的基因剪切。研究显示,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已在体外细胞和小鼠活体肿瘤实验中得到验证。 宋玉君说,红外光具有强大的组织穿透性,这为在人体深层组织中安全、精准地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提供了可能。
  • 《美韩合作开发出一种制造晶圆级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31
    •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是一种基于过渡金属和硫属元素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子和机械性能,目前在基础材料和器件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二维(2D)材料与不同衬底(包括金属、绝缘体和其他二维材料)之间的界面特性是决定二维场效应晶体管(FET)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由于2D TMD材料和基板界面处的黏附能力(interfacial adhesion energy,IAE)较弱,且传统的光刻工艺(如:光化学反应和化学蚀刻)往往会损坏原子薄材料,在整个晶圆上实现可靠的器件集成仍然是一个挑战,2D TMD尚未被用于大规模制造晶体管。 韩国三星电子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制造方法,可以在晶圆级尺度上可靠地集成基于TMD的场效应晶体管。研究团队表明2D材料和不同基材之间的IAE值可以使用四点弯曲法(four-point bending method)进行量化,并开发了用于图案化MoS2的黏附光刻工艺。新方法基于光刻技术,是一种在不同材料样品之间形成纳米级间隙的创新技术。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方法在六英寸晶圆上制造了超过10000个?MoS2 FET,产率约为100%。 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该制造方法,以实现TMD基FET的大规模制造。 论文信息:Van Luan Nguyen, Minsu Seol, Junyoung Kwon, et al. Wafer-scale integra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using adhesion lithography [J]. Nature Electronics, 20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8-022-0089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