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煤紧张有所缓解 今年如何保供稳价》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9
  • 进入二月份,天气转暖,电厂日耗下降,库存止跌企稳并小幅回升,加之矿路港航电各方积极抢运,沿海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回升至12天的安全位置,标志着用电、用煤紧张局面有所缓解。随着春节的临近,电厂库存的回升,煤炭价格终于出现理性回归。那么,从去年12月份至今年一月份,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煤炭供需偏紧,市场煤价格大幅飙升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去年10月份开始,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持续显效,国民经济稳定恢复,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受欧美疫情二次爆发,以及东南亚工厂疫情影响,生产受阻,国内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承接了部分防疫型及居家型外贸企业订单,工业用电得到支撑。尽管多地区实施错峰限电等有序用电模式,但用电负荷提高和耗煤数量增加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低温寒潮天气影响。去年冬季以来,全国多地出现低温寒潮天气,季节性电煤需求超预期增长。去年12月份,全国火力发用电量同比增长9.1%。进入一月份,随着连续多次寒潮的到来,华东、华中等地区民用电负荷提高,火电压力加大。沿海六大电厂日耗先后突破70万吨、80万吨,一度飙升至83万吨,仅浙能电厂日耗连续多天保持在20万吨。1月11日,南方电网最高负荷达到1.97亿千瓦的峰值。
    再次,非化石能源发电出力下降。入冬以来,河流水量进入枯水期,加之降温使非化石能源发电出力逐渐下降。12月份,全国水电、风电发电量环比分别减少16.5%和10.2%,沿海地区外购电数量减少,火电压力加大。
    第四,进口煤增量不足。澳洲煤炭停止接卸后,高热值煤炭出现紧缺。而作为进口煤的主力国家印尼,进入雨季后,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煤炭主产区降雨频繁,煤矿生产和运输受到影响,部分船舶被迫停止装货。疫情导致蒙古国关闭了很多边境口岸,对出口带来很大影响。而受冰冻影响,俄罗斯煤炭发运受阻。
    第五,国内产能释放问题。进口煤补充有限的情况下,国内煤炭再受青睐。但是,煤炭资源领域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内蒙部分煤矿停产减产,产量下降。受安全专项整治、排查以及环保检查等因素影响,“三西”部分煤矿生产和外运受影响。而受调进不足影响,环渤海各港口库存持续保持低位,船等货现象屡见不鲜。到目前为止,各港口库存仍处于低位。其中,秦皇岛港存煤保持在500万吨的低位水平已长达四个月之久。秦港是煤炭市场的晴雨表,也是煤炭价格的风向标,秦港存煤长期处于低位水平,港口煤价上涨的几率增加。
    第六,环渤海港口和运煤铁路运能没有充分发挥。澳洲煤停止接卸后,每年形成了将近一亿吨缺口,对于全国煤炭市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南方沿海10亿吨的煤炭需求来说,占比可是不少。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秦皇岛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合计完成煤炭吞吐量低于设计能力1.36亿吨。
    综上所述,去年年底至今年一月份,在寒潮天气和经济快速恢复的情况下,国内煤炭需求超预期增长,煤炭库存出现下降,市场供需格局偏紧,煤价出现大幅上涨。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年,我们又应该如何保供应、稳煤价呢?
    今年,全国经济将继续回升,受国外疫情严峻影响,大量工业订单回流至国内,工业用电需求稳步增长。专家预测今年GDP增速有望增至8.5%,火电发电量和下游行业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此外,发电用煤需求也将持续增长,预计今年火电发电量将增加3000亿千瓦时,相应的电煤需求1亿吨。上游方面,煤炭生产重心将进一步西移,增加了西煤东调和北煤南运压力,我国沿海、沿江地区拉运和采购“三西”地区动力煤的数量继续增加。
    毫无疑问,今年,我国动力煤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而煤炭主产地增产潜力不足等因素将继续困扰着煤炭市场,为确保保供稳价任务的完成,满足下游用煤需求。首先,要加快优质产能的释放速度,增加“三西”煤炭的生产、外运数量,尤其增加发往环渤海港口的优质煤炭数量,港口存煤数量上去了,优质货源增加了,就不会出现贸易商奇货可居的现象。其次,发挥好国有大矿保供稳价作用,主动将月度和年度长协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剩下的10%的市场煤,即使出现上涨,也翻不起大浪来。再次,进一步增加环渤海港口煤炭吞吐量,确保沿海地区用煤需求。截至去年年底,秦皇岛港富余煤炭运能2000万吨,黄骅港富余运能1600万吨,曹妃甸四港富余运能1亿吨;新的一年,南方电煤需求大幅增加,除增加进口以外,仍主要依靠北方港口,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煤炭增运任务。为此,要积极发挥秦皇岛港集疏运能力强、中转快的优势,集中大秦线资源按秦港设计能力乃至最大运输能力打满秦皇岛港,只有秦港运输效率上去了,下锚船减少了,库存上去了,煤价就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此外,黄骅港、曹妃甸港仍富余很大运输能力,今年要继续发挥两大港口的运输潜力,向南方增运煤炭。第四,对一年3亿吨的进口煤进行季节性月度调控,寒冬三个月属于用煤旺季,尽量多增加进口煤数量;其余用煤淡季,可以均匀分到每个月,使进口煤能够发挥增加供应、平抑国内煤价的作用。

相关报告
  • 《电煤紧缺问题缓解 国内煤价将持续下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2
    • 春节过后,全国各地气温回暖,曾一度受到关注的电煤紧缺问题也早已缓解。在美国德州因极端寒潮天气而电价飞涨之时,我国电煤价格正步步下滑,期货市场动力煤(606, 0.80, 0.13%)主力合约已一度低至600元/吨以下,回归合理区间。 电煤价格节后跳水 2月19日,国内期货市场上,动力煤主力合约开盘再度走跌。此前,在春节后首个交易日众多期货品种飘红的背景下,该主力合约18日收于602元/吨,下跌20元/吨,跌幅达3.22%。当日盘中最低下探至595.2元/吨,这也是自2020年11月11日以来高位运行首次回归至合理价格区间。 不仅期货市场价格向下,春节开市后,产地煤炭现货价格也不容乐观。据榆林煤炭交易中心消息,2月18日,产地多家煤矿恢复正常产运销,共有28家煤矿下调价格,单次最高跌幅65元/吨。相比2月5日,榆林42家煤矿下调价格,累计降幅高达117元/吨。据称,早在16日就有消息称,部分电厂下调采购价格,最高跌幅85元/吨。 随着天气的回暖,电厂下调采购价格并不是个例。港口方面,春节假期间,大秦铁路满负荷运转,港口调入量保持高位水平,同时,受大风封航的影响,港口库存上涨明显。截至2月19日,秦港煤炭库存543.5万吨,较月初相比上涨41万吨。下游电厂仍以调运长协煤为主,现货成交量较少,港口煤价继续下行,目前秦港5500大卡动力煤主流平仓价640-650元/吨,较节前相比下跌15-20元/吨,且仍有下行趋势。 据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消息,山东滨州某企业自备电厂2月19日起所有贫瘦煤下调30元/吨,阳信汽运煤下调50元/吨,这已是该电厂2月电煤接收价第8次下调。此前该企业2月17日起所有贫瘦煤下调30元/吨;2月13日起所有贫瘦煤下调40元/吨,北海电厂烟煤下调50元/吨…… “美国德州电价飙升主要是受当地寒潮影响,与我国用电情况无关联。节前动力煤现货进入了加速下行通道,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2021年1月下旬开始煤价持续下行,截至2月10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主流平仓价650元/吨,已累计下调280元/吨,降幅为31.1%。”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敏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春节过后,煤炭供应端趋向于宽松,加上冬季用煤高峰期已过,后期煤炭市场会逐步进入下行通道。截至2月18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成交价格降至640元/吨左右。 市场仍存下行预期 2020年末,受国内多地寒潮天气带来的供暖需求激增,伴随产地安全检查等因素带来的煤炭产量缩减,国内动力煤价格一度出现疯涨态势,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一度达到1150元/吨的历史极值。随着气温回暖,供应恢复,动力煤回落趋势依然明显。 张敏认为,随着产地煤矿的陆续复工复产,加上进口煤的集中通关,目前动力煤市场供应端逐步趋向于宽松。需求端随着气温的回升,需求最高峰已经过去,后期现货动力煤市场仍有下行预期。预计港口动力煤降至570-600元/吨附近后,随着工业用电量的启动,刚需的支撑,后期煤价继续降幅空间有望逐步收窄。 英大期货分析认为,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国民经济企稳向好并快速增长、煤炭供需格局趋于紧平衡的背景下,叠加1月份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9532万吨,同比增长25%,秦皇岛港等主要港口恢复动力煤价格发布,动力煤价格持续创出新低,5500大卡大同优混18日已下跌至640元/吨附近;春节期间全国统调电厂煤炭库存成功累库,可用天数稳步提升;港口库存稳步提升,与去年同期水平接近;2月3日六大电厂煤炭库存可用25.51天,预计未来三周,动力煤期现货价格均将在合理区间震荡运行。 瑞达期货认为,目前,全国重点电厂存煤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沿海电厂日耗下降较多,可用天数提高。随着全国范围内气温继续回升,居民取暖用电需求转弱,季节性用电用煤高峰宣告结束,采购积极性明显弱化。虽然目前动力煤港口库存依旧处于低位,但已经开始有累计的迹象。目前产地煤炭供应稳定,而且下游需求在减弱。 受就地过年影响,节后工业企业复工复产速度比往年要快一些,但工业方面的用电不会有明显的变动。出于保供需要,上游主力煤矿继续生产,铁路和港口正常发运,整体供应呈现稳中有升。随着采暖期进入尾声,居民用电负荷将持续下降,电厂日耗继续回落,目前多数电厂维持刚性补库节奏,在长协煤和进口煤补充下,电企采购市场煤意愿较低。动力煤需求将继续回落,价格也将继续回调。
  •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2年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6
    •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回望2021年,煤炭供需偏紧,价格一度暴涨,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随着增产增供措施落地见效,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在能源保供中大显身手。 煤电保供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送端,宁夏承担着向全国十几个省份送电的责任。然而,由于电煤供应不足、价格高涨,2021年7月份以来,宁夏出现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的电力缺口。 自2021年3月以来,煤价上涨通道开启,9月突破千元大关,10月涨至每吨2000元以上,涨势凌厉。由于煤炭价格居高不下,需求持续旺盛,部分省份一度拉闸限电。 2021年10月以来,各部门、各煤企推进煤炭保供稳价,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产地煤炭产能快速释放,煤炭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一矿日产煤约2.5万吨,2021年4季度以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这座矿井改进工艺,开足马力,超过一半的煤炭通过铁路、海运,发往海南省。 “我们增加了装煤仓口,提升带式输送机的拉运能力,带速由原来的2米/秒提高至2.5米/秒,一天的铁路外运量可增加2000吨。”华阳集团一矿选煤厂负责人贾轶说,通过加强对装车全过程的监管,确保多出煤、出好煤。到2021年12月22日,华阳集团提前完成了向海南省发运170万吨电煤的保供任务。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10月以来,山西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330万吨以上;前11个月原煤产量已达10.97亿吨,同比增加1.2亿吨,增长12.4%。 在保供措施持续发力下,煤炭供需形势持续好转,目前全国供热发电企业存煤已有保障。山西、陕西榆林等地煤炭平均价格已回落至900元/吨左右。宁夏煤电机组开机率已由不足50%提升至86%,自2021年11月3日至今,宁夏电网未执行有序用电。 智能化、绿色化成为重要支撑 45岁的费国幸坐在陕煤榆北曹家滩公司机电队的值班室里,打开手机App,监测着地下矿井内机电设备的信息。这是他23年前刚刚从事矿井工作时不曾想象的画面。 在曹家滩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大脑”调度监测着井上、井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现场工作实况。井下场所宽敞明亮,采煤机向前挺进割下煤块。经过多个工序后,煤块经皮带最终运输至储煤仓。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很少需要人工干预。 “综采队一个班的实际用工从15名减至7名,仅这7个人就可以在两小时内生产原煤3500吨!”曹家滩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书记李沛宸说。 智能化,成为煤炭增产增供的重要支撑。目前,陕西省榆林市已建成千万吨及以上的现代化特大型煤矿20处,产能占比超过50%,全市煤炭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 在煤炭大省山西,类似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建成154处,先进产能占比达68%。山西焦煤集团旗下的霍尔辛赫煤矿认领了46.275万吨的保供任务。为提高生产效率,这座煤矿增加早班检修人员数量、提高检修效率。利用AR眼镜,井下检修人员能够和地面庞大的工程师团队实时连线,快速解决疑难问题。 电力绿色化转型步伐也明显加快。从传统火电机组,到与新能源同向同行,山西国锦煤电公司连续两个供热期参与深度调峰2000多小时,为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让渡电量近2亿千瓦时。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目前山西已有158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有效助推新能源消纳。 作为“西电东送”战略基地,宁夏年度电力外送规模已连续数年实现百亿级阶梯式增长。通过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与火电打捆外送的模式,宁夏丰富的“绿电”送往全国各地,能源供给清洁化趋势愈加明显。 如何稳住能源“压舱石”? 回顾2021年煤市走势,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受疫情、极端天气、能源绿色转型等因素影响,进口煤供应增量有限且高热值煤源紧缺,水电发电量不理想,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内需求好于预期,来自供需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导致煤价飙涨。 部分能源和经济领域专家认为,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以及供给约束缓解,2022年供需错配的情况有望改善。特别是全球流动性逐渐收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有望高位回落。 目前,我国煤炭先进产能仍在持续释放。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山西已完成49座煤矿产能核增,净增能力5680万吨/年。晋能控股集团等煤炭企业界人士判断,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产能核增,统筹协调部分煤矿完善手续,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国内煤炭供应能力将明显增强。同时,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规模将逐步扩大,煤炭需求增长受限。 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压舱石”,2022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不久前举办的2022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来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生产企业和部分国内大型发电、钢铁、供热企业签订了中长期合同,首批签约量超过2.6亿吨,将进一步稳定价格预期,推动市场有序回归,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