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普鲁士蓝类似物纳米笼中原位锚定多金属磷化物纳米颗粒促进析氧催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02
  • 研究背景 配位聚合物(CP)/框架(CF),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多孔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化学组成可调、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普鲁士蓝类似物(PBA)是一种典型的配位框架材料,可用通式A x M 1 [M 2 (CN) 6 ] y ·zH 2 O来表示,其中M 1 /M 2 是由氰基连接的过渡金属,A是嵌入PBA框架间隙的阳离子。普鲁士蓝(PB)和PBA纳米材料在能源储存与转化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有研究者发现,在PBA的结构中制造非常规的氰基空位可以提高其析氧反应活性。 过渡金属磷化物(TMP)是一类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非贵金属电化学催化剂,其可以由PBA或MOF衍生而来。然而,所获得TMP通常需要较高的煅烧温度,这不仅会破坏PBA原始的结构并可能导致金属中心的团聚。因此,制造此类材料,同时还要避免纳米颗粒的团聚,并保持其表面活性,仍然是一种挑战。

    成果简介 近日, 扬州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研究者合作 ,通过设计、研究,将一种镍钴普鲁士蓝类似物纳米笼作为多金属磷化物纳米粒子(pMP-NP)原位分散和锚定的载体。得益于普鲁士蓝类似物纳米笼多孔的表面,以及PBA与pMP-NP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最终产物NiCoFe-P-NP@NiCoFe-PBA纳米笼具有较好的氧析出反应活性。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该材料的析氧性能优于NiCoFe-PBA纳米立方体,NiCoFe-P纳米笼,NiFe-P-NP@NiFe-PBA纳米立方体,以及CoFe-P-NP@CoFe-PBA纳米盒子。这项研究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在PBA纳米笼内原位锚定pMP-NP的合成策略,而且通过分析金属磷化物与PBA基底之间的电子转移相互作用,为提高金属磷化物纳米材料的析氧反应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见解。该论文以题为“ In Situ Anchoring Polymetallic Phosphide Nanoparticles within Porous Prussian Blue Analogue Nanocages for Boosting Oxygen Evolution Catalysis ”发表在知名期刊 Nano Letters 上。

相关报告
  • 《新的方法有助于评估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2-30
    • 由于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微小材料可以在化学、生物医学和电子等领域得到开发和应用。 创新材料的分析和发展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技术创新,在从生物工程、医学到最先进的电子技术等诸多科学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纳米尺度上对新材料的实际设计和分析有助于克服早期方法和设备的局限性,实现新的功能和无与伦比的效率水平。 金属纳米粒子也是如此,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当代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项新开发的合成技术以树状分子为模板,使科学家能够制造直径在0.5到2纳米之间的金属纳米晶体,即十亿分之一米。 这些非常微小的粒子被称为“亚纳米团簇”(subnano clusters, SNCs),它们具有非常独特的特征,比如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量子现象,这些现象极易受到团簇组成原子数量变化的影响,并且是(电)化学反应的特殊催化剂。 遗憾的是,目前在纳米尺度上用于分析粒子和材料结构的分析技术并不适用于检测SNCs。 拉曼光谱是这样一种技术,其中一个样品被激光照射和由此产生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实现材料的潜在成分的分子轮廓或指纹。 传统的拉曼光谱及其变体为科学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但它们往往灵敏度较低,因此不能用于snc。 因此,一组来自东京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包括Kuzume博士、山本公久教授和合作者,分析了一种改进拉曼光谱测量的方法,使其能够用于SNC分析。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拉曼光谱法,它还有另外一种细化的变体,在这种变体中,金和/或银的纳米粒子被包裹在一个薄的惰性硅胶壳中,与样品混合,以增加光学信号,从而增加方法的灵敏度。 研究人员最初从理论上确定了纳米粒子的最佳组成和尺寸,其中100纳米的银光放大器(几乎是通常所用尺寸的两倍)可以显著增加附着在多孔硅外壳上的snc信号。 这种光谱技术选择性地产生离光放大器表面很近的物质的拉曼信号。 山本公久,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为了验证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对氧化锡snc的拉曼光谱进行了量化,以检验是否可以在其结构或化学成分中找到对其在特定化学反应中神秘的高催化活性的解释。 当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拉曼测量结果与理论分析和结构模拟进行比较时,他们对氧化锡SNCs的结构组成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解释了氧化锡SNCs的特异性、原子依赖的催化活性的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方法对发展更好的亚纳米尺度科学和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对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详细了解有助于实际应用的亚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高灵敏度的光谱方法将加速材料的创新,促进亚纳米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山本公久,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研究人员所展示的创新将有助于扩大亚纳米材料在催化剂、电子和生物传感器等诸多领域的应用范围。
  • 《新型多孔纳米颗粒可引导干细胞形成骨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02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30日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水稳定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纳米颗粒,可以引导人类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骨细胞,促进骨骼再生,有望在再生医学领域“大显身手”。相关研究发表于《高级保健材料杂志》。   最新研究负责人、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阿希列什·佳哈瓦解释说,二维COF多孔有机聚合物因其结晶性、有序可调的多孔结构等备受关注,但COF难以加工成纳米材料,且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再生医学和药物输送方面的应用,需要新方法让这些COF保持足够稳定,同时保持其生物相容性。   鉴于此,在本研究中,佳哈瓦团队通过将COF与两亲性聚合物——同时含有疏水性和亲水性成分的大分子结合,增强了COF纳米颗粒的水稳定性,使这些纳米颗粒能够应用于生物医学。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较高浓度下,二维COF也不会影响细胞的活力和数量激增。此外,这些二维COF拥有生物活性,可以引导干细胞生成骨细胞。初步研究表明,这些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大小会影响其生物活性,但需要开展更多深入研究。   由于这些纳米颗粒拥有很多孔隙,佳哈瓦团队利用这种特性来递送药物。实验证明,他们能够将一种名为地塞米松的骨诱导药物装载到COF的多孔结构中,以进一步促进骨骼的生成。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纳米颗粒可以延长药物被递送到人类间充质干细胞(通常用于骨再生)的时间,药物的持续释放增强了干细胞向骨系的分化,由此促进了骨骼再生。”   团队认为,这项研究对未来生物材料的设计非常重要,可以为组织再生和药物递送应用提供指导。他们计划接下来在患者身上评估这种纳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