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集团:优质煤炭产能将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29
  • 临近2020年收官,华阳集团的智能矿山事业部和旗下上市公司阳泉煤业却频频有大动作。
    11月13日,阳泉煤业七元500万吨矿井项目按下“启动键”。之后的一个多月,12月16日,阳泉煤业又一座500万吨矿井——泊里项目吹响“复工号”。在两座500万吨矿井的复工仪式上,华阳集团智能矿山事业部总经理、阳泉煤业董事长杨乃时均表示,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5G智能矿山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实践场景,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火箭级”新材料产业集团提供动能支撑,为我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期间,12月7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CEO任正非到访华阳集团,深入该集团与华为公司、中国移动共同建成的全国首座5G煤矿新元公司进行考察,与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翟红和杨乃时等进行交流,就进一步推进5G智能矿山建设达成多项共识。
    今年9月14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省属煤炭企业工作汇报会。他强调,要发挥能源产业支柱作用,为转型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要用好5G智慧矿山等信息技术为企业赋能。
    无论是近期1000万吨优质项目的顺利复工,还是与华为这一5G领域的全球“领跑者”深入合作,这些“大动作”,都是华阳新材料集团依托智能矿山事业部和旗下上市公司培育先进产能、为转型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体现。
    10月27日,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具有70年厚重发展历史的阳煤集团正式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肩负起聚焦新材料蓝海、做率先转型蹚新路“火箭军”的历史使命。在对转型蹚新路信心满满的同时,该集团清醒认识到,煤炭不仅是转型资金的来源,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认可度,需要以煤炭的规模、产量、利润去支撑新材料这一新成长的幼苗。
    2020年11月11日,华阳集团成立智能矿山事业部。华阳集团对智能矿山事业部充分授放权,并与阳泉煤业合署办公,全权负责对集团所属煤矿进行管理。
    阳泉煤业作为华阳集团旗下煤炭板块上市公司,目前拥有9座生产矿井,产能近4000万吨。一直以来,阳泉煤业聚焦做精做优煤炭主业,积极发挥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价值,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同时,加大优质产能培育力度,连续推动泊里、七元矿井项目复工复产,为5G与煤炭行业的融合建立更多“样板间”。
    同时,梳理华阳集团在更名之前的一些大型矿井建设情况:今年5月27日,五彩湾一期600万吨矿井项目开工;去年9月26日,西上庄500万吨矿井项目开工建设。叠加今年年底开工的七元、泊里两个500万吨项目,到2022年全部投产后,该集团智能矿山事业部的优质煤炭产能将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特别提到的是,这四座大型矿井,不仅年产量高,而且可采储量丰厚,服务年限均在68年至100年以上。特别是携手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探索“5G+”,不仅有助于更大空间、更多场景推进未来采矿新模式,更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阳泉煤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阳泉煤业将积极发挥上市公司独特优势,实施产业战略重组,进一步加快煤炭板块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步伐,不断推动核心产业优质资产上市,力争两到三年内实现资产证券化率100%,为华阳集团打造世界一流的“火箭级”新材料产业集团提供坚强后盾。

相关报告
  • 《山西阳泉:2025年全市生产煤炭总产能稳定在5740万吨/年左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3
    • 山西阳泉市能源局近日发布的《阳泉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生产煤炭总产能稳定在5740万吨/年左右,全市煤矿先进产能占比稳定在95%左右;到2030年,全市生产煤炭总产能稳定在5800万吨/年左右,全市煤矿先进产能和2025年基本持平。 方案称,要发挥阳泉煤炭产业优势,夯实能源安全保供基础,坚持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动煤矿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全市煤炭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首先要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合理控制全市煤炭生产总量,全面系统评估全市煤矿产能状况、安全水平和环保现状,分类进行优化处置,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煤炭稳产稳供能力。积极构筑煤炭“产供储销”体系,鼓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我市筹建煤炭产品储备基地。 其次要积极推进智慧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煤矿生产技术工艺装备现代化、煤炭开采自动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分类推进煤矿智能化,构建煤炭工业智能化生态体系,积极推动保安、兴峪等智能化煤矿建设。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15座智能化煤矿;到2027年,全市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再次要推动煤炭绿色安全开发。积极调动发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主力军”作用,以点带面提升全市煤炭企业安全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充填开采、无煤柱、小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试点,加快西上庄煤矿开展井下煤矸石智能分选系统和不可利用矸石返井试点示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煤矿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生产煤矿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加快改造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开展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应用绿色开采技术的煤矿占比达到10%以上;到2030年,全市应用绿色开采技术的煤矿占比达到20%以上。 第四要加快煤炭洗选改造升级。优化煤炭洗选产能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优质产能。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新建煤矿配套建设高效选煤厂或群矿选煤厂。推动煤矿洗煤厂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鼓励煤炭洗选企业采用先进煤炭洗选工艺及装备,发展高精度洗选加工技术,提高原煤入洗率和煤炭质量。到2025年,原煤入选率保持在83%左右;到2030年,原煤入选率进一步提升。 第五要推动煤炭生产过程节能降碳。实施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改造,推广先进节能高效设备,加快淘汰高耗能机电设备,鼓励应用高效节能电机、传动系统、通风系统、压缩机等,推广应用供电系统降损节能技术。鼓励开展乏风氧化、低浓度瓦斯氧化、矿井(坑)水、洗浴废水及回风井回风余热等资源回收利用供暖,提高余热资源利用水平。推动列入能耗重点监管单位的煤炭企业开展节能诊断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能效管理信息系统,对能耗实施动态监控。 第六要开展矿区生态治理增汇。完善关闭退出煤矿生态修复机制,推进新生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和关闭矿山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严格落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矿山环境治理修复,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在采煤沉陷区、关闭退出煤矿工业场地、排矸场地等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光伏+、文化旅游、生态林业等产业。科学发展开采区林业碳汇、土壤碳汇和地质碳汇。推进适合自然恢复的采区,通过保护、恢复、增汇以及改善植被恢复条件等方式,实现自我修复,巩固和提升矿区(煤矿)碳汇规模。到2030年,矿区(煤矿)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还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物流仓储建设,推进能源科技研究与应用等。 全面落实《山西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条例》,坚持煤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加快提升电煤利用效率,逐步提高电煤消费比重;合理控制建材、化工、有色等行业煤炭消费,持续推进居民散煤治理和散煤清零工作。大力发展高端高固碳率产品研发,鼓励发展煤层气制备碳基新材料产业链条,积极开展碳纤维、石墨烯、碳化硅等高端碳基新材料开发。支持引进“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新型煤炭利用示范项目,鼓励煤矸石和粉煤灰用于绿色建材生产,探索中低温热解产品高质化利用。“十四五”期间,严格合理控制全市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期间,全市煤炭消费进入平台期,并力争稳步减少。 抓住我国煤炭生产中心进一步西移、煤炭区域战略储备重要性逐步提升的机遇,充分利用便捷铁路通道资源,依托山西良好的煤炭生产布局,有效利用矿井(选煤厂)富余仓储能力和能源互联网,构建实体储备和虚拟储备相结合的柔性储备体系,建设大型新型煤炭储备基地。以龙头物流企业为基础,以煤炭物流为主,统筹相关能源物流,整合地方物流企业,培育煤炭物流产业体系。整合石太铁路、阳大铁路、周边干线铁路资源及其支线铁路,优化煤炭物流通道资源,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加快推动西上庄煤矿铁路专用线、平定瑞泰铁路专用线、白羊墅扩能改造等重点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建设平定华远陆港、盂县亿博物流园南北两大物流基地,提高全市煤炭外输能力。 着眼煤炭开采、煤炭资源枯竭、生态环境保护对能源发展的制约,组织重点科研技术攻关,研发推广矸石返井、无煤柱、小煤柱开采、矸石智能分选等技术,积极开展示范工程。鼓励在地企业与科研团队合作开展基于阳泉无烟煤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的研发试制。重点推进化石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CCS)、新型电力系统、氢能、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储能、高效光伏、大容量风电、生物质燃料替代、零碳供能等基础前沿技术攻关。
  • 《山东:煤炭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 煤电装机1亿千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9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发布《关于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2022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将稳固煤炭供应链。 首先是稳定煤炭供应。以赋存条件好、安全有保障、智能化水平高“三类煤矿”为重点,积极释放先进产能,核增滨湖煤矿产能40万吨/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产保供,煤炭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左右;推进万福煤矿及选煤厂项目建设,建设规模180万吨/年;加大晋陕蒙等省外煤炭资源开发,引导省内重点用煤企业与省外开发煤矿签订中长期合同,煤炭调入能力保持在2.7亿吨左右。完成年度投资11亿元。 同时完善煤炭储备体系。按照“不混淆、不增地、不增线、不增人、不亏损”原则,加快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开工济三泗河口港储配煤基地、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一期)等项目;建成鲁西煤炭储配基地、鲁北煤炭储配基地二期等项目,新增煤炭储备能力530万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煤炭储备设施,增强社会储备能力。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确保达到1300万吨、力争达到1500万吨,社会储备能力确保达到2000万吨、力争达到2400万吨。完成年度投资151亿元。 对由煤炭承储企业申报并获得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支持的省级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建设项目,省级财政根据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支持资金额度,按1∶1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对取得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的煤炭储备能力建设项目,省级财政结合中央下达的专项债券额度情况,按程序给予适当支持。 对煤炭承储企业因承担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任务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按照“独立核算、封闭运行、综合补助、包干使用”的原则,省级财政给予补贴。 煤炭、天然气、石油承储企业取得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符合条件的,可作为企业所得税不征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承储企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按规定加速折旧。对参与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的物流企业,其自有(包括自用和出租)或承租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符合规定条件的,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承储企业符合条件的增值税留抵税额按规定予以退税。 此外,还要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全年更新改造600万千瓦以上。在确保电力、热力稳定供应前提下,坚持“替代优先、先立后破”,合理布局建设大型高效煤电机组,有序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整合,全年关停退出煤电机组200万千瓦以上。接纳省外电量达到1200亿千瓦时。 对“两高”行业跨区域(含向省外转移产能)整合腾出的能耗煤耗指标,分行业按照不同比例实行省级收储,除焦化、煤电行业外,其他“两高”行业均按照转出市留存50%、省级收储50%的方式进行指标配置。其中,省级收储的指标优先用于产能转入地项目建设。 但处于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的考虑,通知还提出,合理布局建设大容量煤电机组及高效背压机组,2022年年底前建成330万千瓦左右,煤电装机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700万千瓦左右。启动燃气机组示范工程,在建燃气发电装机达到550万千瓦以上。加大跨省区送受电计划和政府间协议落实力度,力争全年接纳外电1200亿千瓦时左右。 同时强化电力运行调度保障。制定迎峰度夏(冬)和重点时期保电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省煤电机组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电煤库存、非计划停运和降出力等情况实时掌握,强化电力生产运行调度分析。全面开展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10千伏及以上线路智能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