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经济合作组织(OECD)发布《科研基础设施科学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参考框架》报告。该报告基于实践经验,为科研基础设施投资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通用的多功能工具,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评估科研基础设施的科学和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情况。该框架适用于不同类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研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不同科研基础设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报告将科研基础设施定义为致力于促进或开展研究活动,提供支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装置、数据或服务的组织结构。尽管它的设计初衷是满足科研需求,但其影响不仅限于创造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它们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可能涉及也需要发展独特的技术、数据管理系统,培育高水平技术员工,为科技创新和市场发展提供机遇,有利于吸引投资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一些案例中,它们甚至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焦点。评估这些设施的投资回报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科研基础设施投资大且主要依靠公共资源提供资助,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可以为科研基础设施的管理者提供有益资讯以便更好地争取资金。但是,科研基础设施非常多样,会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这些影响会随着其生命周期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很难用传统方法进行其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
为解决这一问题,报告提供了一个可用于评价不同类型、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设施活动影响的评估框架。此框架关注设施的影响,而不是绩效 ,以评估设施的影响作用为主,但部分指标也可以用于绩效评估。需要指出的是,一个评价框架无法分析的所有影响维度、涵盖所有指标。此框架中的指标是用于科研咨询的指标子集,可以根据科研基础设施评估的特定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扩展。
该框架对应“成为国家或世界领先的科研基础设施和支撑科学发展的使能设施”、“成为支撑创新的使能设施”、“融入区域集群或战略/成为促进区域合作的枢纽”、“促进教育合作和知识流动”、“为公共政策提供科学支持”、“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数据和相关服务”和“承担社会责任”7个战略目标,从科学、技术、经济、培训和教育以及社会5个方面,分析科研基础设施的具体影响。具体指标主要分为两类:1)25个核心影响指标,特定的指标列表,它们可以评估特定时间段内科研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影响的总体情况。2)58个标准指标,完整的指标列表,由重新设计的传统指标构成,在标准性和通用性方面有所改进。而与设施影响最相关的指标需要每个科研基础设施与其利益相关者共同依据具体情况和任务来确定。
为更好地应用该评估框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战略目标与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这是此工作的主要贡献之一,旨在展现科研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过程。2)框架中的指标具备代表性,但并不具有强制性,应根据科研基础设施的目标和背景审慎选择和应用,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扩展。3)不以比较评估不同科研基础设施为目标,类似的科研基础设施也可能拥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任务和社会经济影响。4)影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显现。通常指标仅展现某一时间点上信息,准确的影响评估需要时间序列数据来支撑,因此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内收集连续的指标数据。5)框架中大部分指标是定量的,只能表现科研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影响。应尽可能地进行补充、完善以提供更多定性描述,展现科研基础设施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本研究形成以下建议:1)鼓励科研基础设施社区应用并不断完善该评估框架,就与科研基础设施最相关的指标以及相关支撑数据寻求共识。2)科研基础设施的管理者需要在设施生命周期的早期定义影响评估框架以及未来的应用场景,以便获得连贯的数据序列、制定规范的数据收集程序,这与评估的准确性密切相关。3)科研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共同确定对指标数据的需求以及在决策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指标数据,数据收集的可行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必要时资助者应为数据收集工作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