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制氢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9
  • 风电制氢技术是提高风能的利用率和缓解弃风问题的有效手段。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东南沿海等,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氢能,风电资源丰富却发电受限的地区看到了契机。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它的获取离不开一次能源;氢能产业的发展应当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主体决定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逐步迈向成熟,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风电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风电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底和2050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超过200GW和1000GW。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猛增,越来越多的问题正逐渐显现,如,大规模不可控低品质风电并网对电网安全性带来的挑战;大规模风电场的聚集给当地电网输送带来的极大压力,造成大量弃风现象;大量并网风电给电网调度中心造成越来越大的困难,而且造成电网平衡成本逐渐增大。为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探索能源转换方式,将风能转化为氢能源加以利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一、关于风电制氢技术

    风电制氢技术是将风能通过风力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电能通过电解水制氢设备转化成氢气,通过将氢气输送至氢气应用终端,完成从风能到氢能的转化。根据风电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风电制氢技术分为并网型风电制氢和离网型风电制氢两种。并网型风电制氢是将风电机组接入电网,从电网取电的制氢方式,比如从风场的35kV或220kV电网侧取电,进行电解水制氢,主要应用于大规模风电场的弃风消纳和储能。离网型风电制氢是将单台风机或多台风机所发的电能,不经过电网直接提供给电解水制氢设备进行制氢,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制氢或局部应用于燃料电池发电供能。

    风电制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方式,更多地将被应用于平抑大规模风电场发电的不均衡性,提高风场风电的利用率。

    风电制氢技术主要涉及电氢转换和氢气输运两大关键技术,图1是大规模风电场风电制氢技术原理图,整个技术模块包括风力发电机及电网、电解水制氢系统、储氢系统和氢气输运系统。根据风场风电的拓扑结构,按照控制需求可以从35kV或220kV电网处取电,经过AC/DC转化后,进行电解水制氢,所制的氢气先储存在中压储氢罐中,然后,通过20MPa氢气压缩机充灌到氢气管束车,根据用氢需求进行派送,或者可以将中压氢气以不高于体积比10%的浓度掺入到天然气管道中进行输送。

    图1 风电制氢技术原理图

    二、国际发展现状

    (一)欧洲

    针对风电的不稳定性及存在的弃风限电等问题,欧洲国家(如丹麦、德国、西班牙等国)的专家们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重点关注风电结合氢储能系统的技术和成本可行性分析,随后启动了一些示范项目。

    在欧盟委员会欧洲研究和创新第七框架计划推动下,启动一项名为INGRID的氢储能项目,该项目总计划投资2390万欧元,其中欧盟资助1380万欧元,由几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组成的财团,包括意大利的ICT技术公司、Engineering IngegneriaIn for matica、Agenzia per latecnologia e l'Innovazione(ARTI),意大利公用事业部门Enel Distribuzione,比利时氢发电机供应商Hydrogenics,法国的固态氢存储开发商McPhy Energy,以及意大利研究机构Ricercasul Sistema和西班牙研究中心Energetico TECNALIA等自筹1010万欧元。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氢储能系统在提升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优化间歇性再生能源电力的发电品质,以保证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该项目建设地为意大利的普利亚地区,项目总储存能力为39MWh,由3.5GW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资源组成的发电系统,储氢容量超过1吨的固态储氢系统和一套1.2MW的氢发电机组成。

    德国制定了宏伟的“Power to gas”发展计划,并逐步实施。Power to gas项目的背景源于德国可再生能源导入量的扩大,德国打算2022年之前全面废除核电,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2012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22%,2020年计划将其提高到35%,2030年进一步提高到50%。基本路线是最终使用多余的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生成氢,将制得的氢气储存起来,然后加入至现有的燃气管道网络。氢气作为一种能源载体或原料,用于混氢天然气燃料,或者作为化工原料以及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燃料。

    2011年10月,建造于德国柏林普伦茨劳的“风氢混合电站”正式建成启用,它是全球第一个涉及氢气储能和利用的项目。该项目风电装机容量为6MW,电解槽装机容量约0.6MW。随后,德国又启动了两项氢气储能和利用项目,分别位于德国北部的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和东北部勃兰登堡的法尔肯哈根。

    (二)美国

    美国制定了Wind2H2计划,该计划是由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中心(NREL)与Xcel能源公司于2004年合作的计划,并交由NREL的国家风能技术中心主持。此计划目的是为协助研究人员掌握可再生能源与电解水制氢之间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如下:研究储能技术(以储氢技术为主),再生能源输出及系统成本效益分析;掌握风/氢系统输出最佳容量配比技术(风电、太阳能和氢能系统协调运行策略);不同运行状态分析研究(调节再生能源输出直接上网和电解水所需电量的比例,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电解技术分析(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和碱性电解槽)对风氢系统的影响;推行系统整合、扩大研究规模和领域。现阶段已完成新能源制氢设备的工业规模及社区或个人使用规模设备系统的商业化,并且可直接利用风能进行储能,目的使其在技术和成本上具有优势。

    三、我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国对于发展风电制氢技术也很重视,2014年,李克强总理考察德国氢能混合发电项目,指示国内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氢能利用示范项目。国家能源局指示河北、吉林省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作,将氢储能作为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新思路。

    2015年3月,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度风电并网消纳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项提出要积极开拓适应风能资源特点的风电消纳市场。为提高本地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促进风电的就地利用,河北、吉林省要加快推进风电制氢的示范工作,进一步积累经验。

    2016年3月,能源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度风电并网消纳有关工作的通知》,总结现有示范项目经验基础上,开展一批新的风电制氢、风电高载能供电示范项目建设。河北、吉林省要加快推进风电制氢的示范工作。

    2016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也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作为15项重点任务之一。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但总体上讲,我国风电制氢技术研发起步较晚,进展较为缓慢。目前尚无成熟商业运行的风电制氢储能和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大规模风电制氢储能的示范工程设计经验不足,在系统的关键性技术、效率提升和经济性方面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一)关键技术难题

    从技术角度来看,风电的随机性、不稳定性、波动性较大,而水电解制氢设备对电能质量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频繁的电力波动会对设备的运行寿命及氢气的纯度质量造成影响。如何进行有效的电能匹配,提高制氢设备的可利用率需要研究探讨。此外,当前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成本较高,包括氢气储运的安全性等都是制约氢能行业发展的瓶颈,储运技术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推广应用难题

    风电制氢技术的发展有待于氢气下游用户使用问题的解决,当前氢气的大规模使用途径还较为单一,受限于运输和储存成本,用量较大石化企业、合成氨企业多为自行制备,或采用天然气重整、甲醇裂解或煤制氢等方式制取。高纯氢市场用户多,但用量较小,行业发展潜力不大。近年来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技术发展颇受关注,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将会带动氢能规模化利用。

    参照德国powertogas计划,将氢气按一定比例加注到天燃气管道中加以利用,也是风电制氢和氢能利用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如果将风电制取的氢气注入到西气东输的输气管道中,则我国西北部地区的风电弃风难题可有效解决。

    四、促进我国风电制氢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解决氢能利用途径

    制定有关标准和政策,探索将氢气注入到天然气管道中加以利用;促进燃料电池技术行业的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将带动氢能的清洁利用,进而推动风电制氢技术的发展。提高油品品质,提高汽柴油标号标准,进而推动油品加氢技术的发展,扩大氢能的利用途径。

    (二)加强电解制氢技术的开发

    电解制氢技术要想在间歇性电源的储能环节中获得广泛应用,首先必须满足对间歇性电源功率波动的适应性,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电解制氢装备的功率波动适应性,开发大功率、低成本和高效率工业化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同时,开发可快速响应功率波动的固体聚合物电解水制氢技术(SPE)。

    (三)开展氢储能系统的研发

    由于氢气易于储存,因此有利于提高波动性大的风/光发电品质,并能够参与电网调峰网,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因此,如何设计高压储氢系统,使之与电网调峰和运行模式相匹配,是该技术能够走向市场的关键技术之一。

    (四)注重大规模风电制氢运行模式以及经济性

    一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其经济性固然重要,但对于影响面较大的技术而言,单纯考虑经济性是不够的,特别是对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影响的技术,应该对其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和评价,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因此,需要在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多能源转换利用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决策提供支撑。

    (五)解决风电与电网输配电的政策问题

    参考国家能源局制定的风电供热政策,制定风电制氢相关政策。水电解制氢站是类似于电解铝等的高耗能产业,用电负荷的增加有利于电能的消纳,电网应增加风电的发电上网指标,吸收利用更多清洁电能。出台直供电售电政策,电网公司收取相应过网费后,风电场可直接向制氢站供电,统筹调度风电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资源,确保水电解制氢供电的稳定性。

    本报告为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项目“重点科技领域发展热点跟踪研究”(编号:ZLY2015072)研究成果之一。本报告数据来自同济大学吕洪副教授及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特约编辑:姜念云(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相关报告
  • 《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5
    • 2021年,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规模约2900万千瓦,历史上首次突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0%,约占55%。同时,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继2020年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首超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发展势头强劲。 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的陆续启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有望实现持续提升。其中,2021年10月,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分别举行了工程启动仪式,共计101万千瓦的太阳能热发电装机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建成并网。 2021年,光伏发电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打破记录11次,推进各环节关键指标水平快速提升,龙头企业与中型企业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2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太阳能、尤其是光伏发电行业发展将获得稳定政策支持,并带动产业链实现整体完善升级。另一方面,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需要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支撑,政策体系、终端应用模式亟待革新。 一、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概况 2021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依然保持了向上突破的姿态。其中,光伏发电行业年度新增装机再达历史最高水平,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规模占比首次突破50%,行业继续维持强劲增长态势;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示范项目运行稳中有进,玉门鑫能50MW光热项目于年内投运,我国光热发电探索商业化道路再添新兵。两个子行业,均交上了一份令市场满意的年度成绩单。 (一)光伏行业持续突破,户用光伏发展势头强劲 “十四五”首年,我国光伏发电建设实现新突破,年度新增装机5488万千瓦,同比提升13.9%,为历年以来年投产最多,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累计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大关,达到3.06亿千瓦,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2021年,分布式光伏年度新增规模约2900万千瓦,历史上首次突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0%,约占55%。同时,在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户用光伏的年度新增装机规模继2020年首次超过1000万千瓦后,2021年首超2000万千瓦,达到约2150万千瓦,发展势头强劲。 消纳利用水平持续好转。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0%;利用小时数1163小时,同比增加3小时;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8%,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疆、西藏两地光伏消纳水平显著提升,光伏利用率同比分别提升2.8和5.6个百分点。 (二)太阳能热发电稳中有进,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1年底,玉门鑫能50MW太阳能热项目全面投运,我国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名单又添一员,累计装机规模持续上涨。 截至2020年底,我国并网投运8座太阳能热电站,包含2020年底之前并网的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项目等7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和鲁能格尔木多能互补50MW塔式项目(国家能源局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通过运行调试、不断消缺,这些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的性能和发电量逐步提升。 其中,作为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太阳能热示范电站,中广核德令哈50MW槽式电站实现了连续运行107天的记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首航高科敦煌100MW熔盐塔式太阳能热示范电站2020年三季度发电量较2019年增长31.3%,2021年三季度再度增长39.7%,目前电站各项性能指标仍在大幅度提升。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太阳能热电站自2019年10月开始,除汽轮机发生故障的个别月份,绝大多数月份电站实际发电量达到或超过设计值。 下一阶段,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的陆续启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装机容量有望实现持续提升。2021年10月,青海省、甘肃省、吉林省分别举行了工程启动仪式,共计101万千瓦的太阳能热发电装机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底前建成并网。 二、太阳能发电行业技术创新持续向前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尤其是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2021年,光伏发电行业瞄准行业尖端技术持续突破,太阳能热发电行业聚焦行业发展短板集中发力,均取得较好成果。 (一)光伏制造端各环节关键指标水平快速提升 2021年,光伏发电行业企业及研究机构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打破记录11次,推进各环节关键指标水平快速提升。 在多晶硅环节,得益于生产装备技术提升、系统优化能力提高、生产规模增大等因素,多晶硅平均综合电耗较2020年下降5.3%,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7.4%,硅耗与2020年基本持平,这些指标均有空间继续下探。 在硅片环节,下游对单晶产品的需求持续提升,目前单晶硅片(P型+N型)市场占比约94.5%,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市场占比快速扩大。 在电池片环节,2021年的新建量产产线仍以PERC电池产线为主,其市场占比提升至91.2%。伴随全球市场对高效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以及电池片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及良品率的提升,常规电池片(BSF电池)2021年市场占比下降至5%,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 在组件环节,随着双面发电组件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以及美国豁免双面发电组件201关税的政策影响,双面组件市场占比同比上涨7.7个百分点至37.4%,并有望在2023年与单面组件平分市场。 (二)太阳能热行业技术研发项目快马加鞭 2021年,我国针对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启动多个技术研发项目,对于推动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的“宽波段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及其集热系统”项目,围绕宽波段广角度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及其集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旨在降低目前通用的曲面聚光器需要高精度支架和复杂的太阳跟踪装置导致的太阳能热发电成本;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光热发电用耐高温熔盐特种合金研制与应用”项目,针对太阳能热发电产业低成本高效发电可持续发展需求,以下一代低成本高效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耐高温氯化物混合熔盐特种金属材料及其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力图实现高性能不锈钢、高温合金产品的开发及应用示范。 三、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发展更先进、更完善 作为能源行业的“后起之秀”,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瞄准行业发展关键环节,持续提升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力度,产业链断环、孤环等情况大幅减少,为行业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光伏发电:制造端取得快速增长 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制造端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环节年度合计产值突破7500亿元,硅片、电池片、组件年度合计出口额超过2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制造端取得快速增长。 产能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多晶硅年产量同比增长28.8%,达到50.5万吨,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硅片年产量同比增长40.7%,达到22700万千瓦;电池片年产量同比增长46.9%,达到19800万千瓦;组件年产量同比增长46.1%,达到18200万千瓦,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 降本增效深入推进。2021年,多晶硅平均综合电耗同比下降5.3%,硅片持续推进大尺寸和薄片化,N型电池量产线开始布局,规模化生产的P型PER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组件的最高功率从2020年的600瓦提升至700瓦,龙头企业与中型企业差距进一步拉大。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制造端各环节龙头企业加速扩产,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环节的产能均持续向行业排名前五名的企业(以下简称“top5”)聚集。数据显示,2021年,四环节top5的年度合计产量占总产量比重均超过50%,其中多晶硅top5企业合计产量占比达86.7%、硅片top5产量占比达84%;top5平均产量同比持续提升,除多晶硅top5平均产量同比增长27.5%,其他三环节增长幅度在60%~70%。 新领域持续增长。2021年,颗粒硅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达到4.1%,伴随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下游应用的拓展,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钙钛矿电池因其成本相对较低、光学和电学性能表现出色,在业内引发投资热潮,有望实现较快发展。 需要关注的是,2021年,我国光伏上游硅料行业出现“量价齐飞”的情况,硅料价格大涨,硅料长期供不应求。在这一形势下,多家企业布局扩建硅料产能,希望通过加强垂直一体化布局降低产业链阶段性供需失衡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据统计,如果目前所有已公布的扩产计划都能落实,截至2022年底,我国硅料产业将有至少300万吨产能集中释放,可能引起硅料行业产能过剩。 (二)光热发电:生产线年产能可满足200~300万千瓦装机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从事太阳能热发电相关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近550家。其中,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特有的聚光、吸热、传储热系统相关从业企业数量约320家,约占目前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相关企业总数的60%,以聚光领域从业企业数量最多,约170家。 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链的主要特点,是以超白玻璃、高温吸热及传储热材料(导热油、熔融盐)、保温材料等易于获得、安全且丰富的原材料为出发点和起点,带动反射镜、定日镜、塔式吸热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核心装备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数条太阳能热发电专用的部件和装备生产线,品类覆盖太阳能超白玻璃原片、槽式玻璃反射镜、平面镜、槽式真空吸热管、跟踪驱动装置、导热油、熔融盐、塔式定日镜、槽式集热器等,具备了支撑太阳能热发电大规模发展的供应能力,年供货量可满足200~300万千瓦太阳能热发电项目装机。 在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市场的带动下,近年来,我国产业链制造能力不断加强,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其中,槽式吸热管生产企业出货量逐步增加,已实现在全球商业化槽式电站中的规模化应用。 据了解,在我国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中,设备、材料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0%,技术及装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在电站投运后得到有效验证。而于2018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的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其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已达到95%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风电、光伏发电陆续进入平价时代后,作为技术和资金双密集型行业,太阳能热发电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提高发电性价比。如建设一座12小时储热10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总投资在25~30亿元之间,其中聚光、吸热、储换热系统约占整个电站成本的77%左右。尽快降低太阳能热发电站造价、提升电站经济性,已成为太阳能热发电行业顺利走向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 四、发展建议 2022年,对于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来说,迎来了发展的难得机遇,也将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太阳能、尤其是光伏发电行业发展将获得稳定政策支持,并带动产业链实现整体完善升级。另一方面,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需要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支撑,政策体系、终端应用模式亟待革新。 (一)降本增效仍是发展关键词 2022年,我国主要电源已基本进入平价时代(分布式光伏在部分地区可享受地方性补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平价,而是比火电更具性价比。 当前阶段,太阳能发电行业仍需降本增效。尤其是太阳能热发电行业,尽管具有储能优势,然而当前建设成本占比较高,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条件。因此,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应继续推进基础设施成本、安装成本、运维成本下降,提高发电转换效率,并通过规模化、大型化提升利润空间,为太阳能发电行业争夺市场份额提供更多助力。 (二)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伴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屋顶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等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大规模新能源装机集中接入电网。面对“任性”的新能源装机,电网稳定有序运行面临严峻挑战。 为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我国应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应立足能源绿色革命,从电网结构、系统运行模式到地方消纳能力、电力市场体系,在能源电力系统发起一场全面的变革,构建一个更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以确实保障民生用电和社会发展用能需求,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三)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掌握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话语权,是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光伏发电行业关键指标世界纪录频频被打破,太阳能热发电受较高成本所限至今无法独立走向市场,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激流之下隐藏暗礁。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仍需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以提升光伏发电行业全球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光热发电行业走向市场化、商业化,助力太阳能发电行业实现发展升级。 (四)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行业发展竞争力 产业链供需平衡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光伏发电行业为例,2020年刚被光伏玻璃“撞了一下腰”,2021年又因硅料供需失衡导致“量价齐飞”,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失衡成为贯穿全年的行业焦点。在高速发展中,如何突破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完善产业链条,成为行业实现发展跃升前的一道必答题。 加快企业垂直一体化布局是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不少光伏企业选择通过新建扩产项目打造“硅片+电池片+组件”或“电池片+组件”的垂直一体化布局,尽力降低阶段性供需失衡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以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平稳发展。相关部门、协会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及时梳理地区产业链结构及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确保行业整体维持供需匹配,让产业链各链条、各环节协同驱动,优化产业链条整合力,推动太阳能发电行业行稳致远。
  • 《国内外浮动式核电站发展现状的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7
    • 浮动式核电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为解决能源危机,充分利用核能发电以及海洋开发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已日渐成熟,并展现出高效、经济性等特点,被认为是核能开发的一大热点,美、俄、法、韩等国都对浮动式核电站的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并规划在未来5年来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该文就浮动式核电站的发展史进行了介绍,并就相关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0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然而传统的能源获取对于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相关资源的储备也日渐枯竭,经济、干净、环保、储量丰富的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的开发重点,核能是目前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核能发电避免了火力发电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污染物质的情况发生,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也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同时燃料费用占比较低,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更为稳定,因此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新能源。在深度挖掘核电利用潜能的过程中,浮动式核电站为核电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课题。 1 浮动式核电站应用分析 浮动核电站是一种建设在船舶上可以随时移动的核电站,其特点是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电、热、淡水和高温蒸汽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在区域供电、供热,海上石油开采, 极地或偏远地区等特殊区域的能源供给方面表现出了极强的灵活性,可以有效扩展核电的应用。 1.1 商业价值 浮动核电站在研究之初,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一种比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风能等清洁能源更具优势的能源,研究人员在探索核电的应用时发现,通过建立浮动核电站,可以将核电用于近海油气勘探平台的能源供应、应对近海人口稠密地区用电高峰期电量供应不足的问题、满足沿海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应对海洋孤岛用电及居民生活用水、为远洋船舶提供大功率推进动力等, 这其中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1.2 战略价值 随着核电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核能成为新能源中较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在对海洋领域的开发方面,浮动核电站首先可以解决海洋岛屿基础设施建设中必要的电力供应、海水淡化问题 ;其次是可以为推动核动力船舶的研发提供大量的参考数据。未来,随着浮动核电站技术的不断成熟,必将体现出更大的战略价值。 1.3 安全价值 一直以来,核电的利用都存在很多争议,那就是核能发电的安全问题。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使得各国开始重新评估核能发电的风险,并引发了专业人士关于核电应用的新思考。在广袤无人的大海上建立浮动式核电站, 将核能发电与人类的生活区分开,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核泄漏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这一思路促使以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中国为代表的国家致力于研究建造海上浮动式核电站项目。 2 国外浮动式核电站发展现状分析 2004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宣布重新启动“小型反应堆开发计划”[2],浮动式核电站因其采用成熟小型核反应堆技术达到高效、经济的能源供给的优势,成为美国、俄罗斯、韩国等核电强国争相研发的项目,旨在谋求核电能源的多元化应用市场,成为近年来世界核能界的关注热点。目前,国外对于浮动式核电站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种以是俄罗斯为代表的典型浮式核电站,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小型海上核电站(OFNP)。同时,法国、韩国在浮动式核电站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俄罗斯典型浮式核电站发展现状 典型浮式核电站其实可以理解为就是一艘生产核电的船舶,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制造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是此类浮式核电站的代表。以“罗蒙诺索夫院士”号为例,可以了解典型浮式核电站的特点。该型浮式核电站长144 m、宽 30 m、高 10 m,重 21 500 t,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运营的浮动核电站和世界上最北端的核装置,其主要任务是为偏远工业企业、港口城市及海上油气平台提供电力。它拥有典型的船型平台,甲板面积较大、装载能力很强,可以实现各种核电生产设施的布置,同时有充分的空间布局划分各功能舱室。该型浮式核电站上目前装配了两座 35 MW 的改良型 KTL-40 反应堆,可达到 7 万 kW 的年发电量,即可满足 30 万人的生活供电,预计使用寿命 40 年。 同时,这种船舶式的浮式核电站在机动性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虽然自身没有推进系统,但是在牵引船的牵引下,可以较为轻松地转移到任何海上作业区域。由于“罗蒙诺索夫院士”号采用的大型船舶制造技术较为成熟、造价成本较低,体现出了较明显的经济优势,在开发生产运用方面表现突出。 2.2 美国小型海上核电站(OFNP)发展现状 美国是最早提出浮动式核电站设想的国家,受 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曾一度停止过对相关项目的研发建造计划。与俄罗斯的研究开发方向不同,美国对浮式核电站的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小型海上核电站(OFNP) 为主。此类浮式核电站最明显的特征是外型整体结构是直立的多层圆柱形,因此其平台为圆筒形,并设有生活区和直升机停机坪,其余大部分则是在水下由水密舱壁隔开的隔间,可放置 300 MW 或 1,100 MW 机组的核反应堆以及相关的安全系统。 这种设置方法可以在核反应堆过热时快速引入海水降温,并不断更新提供无限的冷却源,从而增强核电站的安全性。与船型平台相比,圆筒型平台的结松更为简单,面对海洋的风、浪、流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同时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的平均载荷,降低疲劳载荷,安全性更高。同时,圆筒型平台的重心更低,对于惯性问题的控制能力更强,可以保持整个浮式核电站的稳定性,这一点对于在海上作业的平台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圆筒形平台在空间布置方面可以实现各功能舱室围绕反应堆设置,具有更高的空间利用率,预计第一批小型海上核电站 OFNP 可以在 15 年实现部署。 2.3 法国 Flexblue 下沉式海上浮动核电站发展现状 Flexblue 下沉式海上浮动核电站是由法国国有船舶制造企业(DCNS)开发的产品,是一种下潜式柱形全模块化移动式浮动式核电站,采用的是小型压水反应堆。此类型浮动式核电站采用舰艇模块化建造技术,核电站在船厂完成建设组装后再被运送到工作场所进行安装。它被安装于距海岸线 5 km~15 km 的海床上,大约在海平面下方 60 m~100 m 处,考虑到地震危害,结合安装场所的地理环境,要么水平固定于海床上,要么正浮悬挂在距离海底几米高的位置,并依靠海底电缆输送电力。Flexblue 下沉式海上浮动核电站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制造。 3 国内浮动式核电站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对于浮动式核电站开发研究较美、俄等国略晚。但我国发展浮动式核电站 3 个优势:首先,我国的核电产业正在不断壮大,虽然相比于世界上其他拥有核能发电能力的国家,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暂时处于落后局面,但近年来我国的核电总发电量量正在不断上升,且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2017-2022 年中国核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的内容显示,我国自 2011~2016 年核电的发电量由 872 万 kW 提升到了 2 132 万 kW,核电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比重从 1.8% 提升到了 3.6%。可见我国在核电开发方面的长足进步和良好发展前景,这为国 内浮动式核电站的研发建设提供了契机。其次,我国对于 清洁能源的需求量正在不断攀升,政府为了促进核电的生 产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6 年 12 月 30 日,国家能源局在其发布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中, 将”建设海洋核动力平台”写入到相关规划中,并提出在 “十三五”期间开展 50-100MW 级海洋核动力平台的研制建造工作,并实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建立健全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最后,我国的地理环境对浮 动式核电站有一定的需求,我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沿海 作业项目较多,对于电力的需求旺盛,因此浮动式核电站 研发成为当前较为重要的课题。中国对于浮动式核电站的 研究目标是在开阔水域建设核电站,为石油钻井平台和沿 海岛屿提供电力,并实现对受灾海岸提供救援的目的。 2017 年 8 月 10 日,由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拉开了对海洋核动力装备开发、建造、运营和管理业务的序幕,并将业务延伸到相关产品如蒸汽、海水淡化等。这一系列举措为浮动式核电站在国内的研究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 浮动式核电站的研发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中核集团的 ACP100S 海上浮动堆和中广核集团的 ACPR50S 海洋浮动核动力平台。 4 结语 浮动式核电站是在对核能研究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核电应用方式,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在核电生产过程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顾虑,同时能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沿海区域的用电、用水、供热问题,与普通热力发电相比还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用,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求,保护地球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海上浮动式核电站的研究开发应用,各国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我国对该项目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计划将来建立一系列小型浮式核电站,用于沿海石油开采以及偏远岛屿的供电供热及海水淡化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上浮动式核电站的前景会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