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密度提升37% 威廉姆斯推出新电池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26
  • 外媒报道称,F1老牌劲旅威廉姆斯旗下子公司威廉姆斯先进工程公司(下称威廉姆斯)宣布开发了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可使汽车电池组重量减轻30%,能量密度提高37%。同时将在Cenex LCV2019展会上展示其最新的低碳车辆技术。

    据了解,这项创新意味着与传统装置相同重量的电池可以在不影响功率的情况下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或提供更高的功率。

    威廉姆斯计划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电芯,排列在模块内的两个独立块中,主要采用SDI生产的21700圆柱形电池和万向A123系统提供的软包电池。

    根据设计,软包电池提供强加速所需的快速释放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再次从三星电池中获得能量。每个电池模块都有自己的集成双向DC / DC转换器,用于控制两类电池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同时,所有控制软件均由WAE内部编写,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独立的液体冷却系统。

    威廉姆斯高级工程技术总监Paul McNamara解释说,我们作为FIA Formula E的唯一电池供应商,在电池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参与了多项电动车项目开发设计。不过,由于该电池模块增加设计的复杂性和集成电子设备,其成本将高于传统模块,但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有望使得成本降低。

    威廉姆斯隶属于英国威廉姆斯集团,在技术及工程领域提供服务,能够为汽车、赛车运动、交通运输、能源及其它行业等主流产业带来技术创新。其专业技能包括先进动力技术以及由四届Formula E衍生出来的,屡获大奖的顶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威廉姆斯此前已经和国际上多家顶级车企达成了合作,成为多家车企的电池供应商。

    2013年6月,威廉姆斯拿到了全球首个纯电动车赛事-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的合同,为赛事中共计40辆比赛用车提供电池组。

    2014年,威廉姆斯与美国能源存储公司XALT Energy达成伙伴合作协议,为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的参赛车辆提供锂离子电池,并将围绕锂离子电池技术进行一系列深度合作。XALT Energy将为参赛车辆的电池组提供锂离子电池,威廉姆斯提供先进的锂电池组开发技术。

    2018年,英国豪华跑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公布了其首款纯电动跑车Rapide E的官图和细节。该纯电动超跑限量155台,将与威廉姆斯先进工程公司(WAE)进行合作,预计2019年底交付。

    Rapide E搭载65 kWh电池组,由5600个柱形锂电池组成。Rapide E的在WLTP测试下综合续航里程为200英里(321公里),而使用800 V的电池系统意味着该车型可以实现快速充电。使用100 kW的快充技术,一小时可行驶300英里。

    2019年1月,英国莲花汽车与威廉姆斯达成合作共同研发一款新的插电式混动跑车,威廉姆斯主要提供电池系统相关技术。

    2019年5月,威廉姆斯宣布将为定于2020年推出的电动房车赛事E-TCR系列赛提供电池。

相关报告
  • 《金属绒电极技术突破:EV电池能量密度提升85%》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5-26
    • 研究机构与人员: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团队,由Joachim Spatz教授领导。 核心研究内容: 创新电极设计:使用金属绒(metallic fleece)作为电极接触材料,构建厚度达现有标准10倍的电极(传统电极约0.1毫米厚)。金属绒形成三维电荷载体网络,显著加速离子传输。 新发现机制:锂离子在铜表面脱去分子壳,形成亥姆霍兹层(Helmholtz layer),离子传输速度比电解液快56倍。 性能提升?:能量密度提高85%,同时保持快充能力,适用于电动汽车;接触金属用量减少50%。?生产优化?:干法填充活性材料粉末替代传统溶剂工艺,节省30%-40%成本,减少1/3厂房空间。 应用与影响:推动电动汽车、便携电子设备电池技术革新,提升欧洲制造商在亚洲主导市场中的竞争力。
  •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与安全性平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16
    •  5月4日,杭州九堡客运中心门口,一辆正在行驶的面包车发生自燃。5月8日,郑州日产帅客EV在东莞某充电站自燃,致使多车严重损毁。6月5日,一辆江铃易至EX5在湖州长兴某小区发生自燃。6月22日,一辆欧拉iQ在保定市瑞兴路的国家电网充电站内自燃。6月28日,杭州余杭盛奥西溪铭座地下车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   “5月以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火烧连营’。”原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坦言,目前电动汽车自燃事故还不能“归零”,给新能源汽车推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近日举行的“动力电池安全设计及防护技术线上研讨会”上,王子冬反复强调,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有正确认识,在目前电池起火原因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要与安全性寻求平衡优化。   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短路   “‘高温炎热的夏天更容易起火’的说法并不正确。”王子冬指出,从各个月份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分布情况来看,除了12月的数量略少之外,其余各个月份都有超过4起严重起火事故,其中5、6月和11月是两个高峰期,这表明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在全气候条件下均易发生。   王子冬认为,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主要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起,但热失控仅是结果,其原因错综复杂。“现在电动汽车普遍配置了热管理系统,电池不太容易因为单一的热滥用而触发热失控。”他表示,解决电池安全问题,还要从更为复杂的角度对其诱因进行全面分析。   “说起热失控,一般都指向了电芯的热失控。”王子冬强调,这一观点很片面,电芯热失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热失控,比如,电池包内部的低压线束起火,局部高电阻导致高压线路升温、不合理的充电和维护方法等,“在电池包内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时,火势难以控制,形成热失控和蔓延,最终导致电芯起火,从而产生电芯热失控的假象。”   “车企在理解热失控时也经常感到困惑,因为当前电池热失控的定义或研究都是以电芯来设计的。”王子冬坦言,以电芯先入为主的思路,不利于实际工作中开展热失控的防护。   厘清电池包的热失控要回归本源,即“热”上。王子冬进一步说明,电池包热源来自多个方面:周围外界物体的热;短路或线路中高温电阻、电芯内阻电流作用产生热;过充或是低电压、大电流产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热;正负极材料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以及气体膨胀都会产生热。   在王子冬看来,引发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短路。“加工制备时混入的金属杂质或产生的极片毛刺、电滥用、电解液浸泡不均等引发的局部析锂,都有可能划破电池隔膜,引发微小的内部短路。”王子冬称,这种微小的短路并不易被察觉会在电池内部持续产热,当热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电池热失控,致使电池起火。   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   王子冬进一步表示,近几年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呈现出一定趋势。“电动客车起火频次和占比逐年减少,而乘用车起火频次和占比总体上在上升,三元电池的使用是一个原因。”王子冬坦言,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是问题的焦点,如何在高能量密度与提高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业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各动力电池企业在不遗余力地创新。2019年9月,宁德时代推出了全新的CTP方案,改变了原有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据了解,北汽EU5成为首款搭载该电池的车型,该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15%—20%,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200Wh/kg,大幅降低了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特斯拉、蜂巢能源均对CTP技术进行了布局。   比亚迪今年也重磅推出了刀片电池,设计上取消了纵梁、横梁,以电芯作为电池包结构的支撑件,使其体积能量密度从普通电池包的251Wh/L提高至332Wh/L。   “上述新技术没有隔离墙,这就要求电池确保万无一失,但目前还做不到。”王子冬直言,目前还没有真正弄清楚锂电池的着火原因、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什么场景会出问题。“为了降低成本、多带电池,直接取消模组的做法值得商榷,有相当大的风险。”在他看来,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动力锂电池成组时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安全和使用寿命,其影响因素除了电池自身工艺性和产品质量外,充电的安全性和热管理技术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完善这两项技术,电池的安全性和长寿命循环就无法得到保证。   为应对动力电池自燃事故的发生,很多企业都在研究BMS(电池管理系统)。“如果电池受到外部影响,目前的BMS基本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但如果是电池内部出现问题,一般的BMS就不太管用了。”王子冬建议,BMS研究的重点应该在电芯的检测和事故前的监控上,BMS不能是“事后诸葛亮”。   电池设计要从整体系统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集中在充电环节。王子冬指出,正常充电过程中引发的电池起火事故正逐年上升,其中有充电设备故障引起的,也有电池过充引发的。实际上,电动汽车在停止状态下也会自燃,这对电池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在运行过程中,在断电状态下也要对电池进行有效监管和防护。“断电后的监护,目前还是盲点。”   王子冬进一步表示,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和充电桩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充电方法和充电设施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对充电电池组进行有效的状态检测,十分重要。   目前,行业正致力于大功率直流快充的技术攻坚。王子冬提醒,快充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很高,与之相伴的是,如何减小电池组在快充过程中单体电池之间的差异问题。“要实现快充,就必须在其它方面做出牺牲。”王子冬解释,快充会在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热量,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负极材料的粘接性能,从而导致负极活性物质的脱离,使电池可逆容量快速衰降、电池性能劣化,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王子冬表示,行业已经在减小电池级片的厚度、改变电池结构,以及选择更合适快充的材料等方面进行调整。不过,这些都将增加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电池设计需从整体角度进行系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