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与安全性平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16
  •  5月4日,杭州九堡客运中心门口,一辆正在行驶的面包车发生自燃。5月8日,郑州日产帅客EV在东莞某充电站自燃,致使多车严重损毁。6月5日,一辆江铃易至EX5在湖州长兴某小区发生自燃。6月22日,一辆欧拉iQ在保定市瑞兴路的国家电网充电站内自燃。6月28日,杭州余杭盛奥西溪铭座地下车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

      “5月以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火烧连营’。”原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坦言,目前电动汽车自燃事故还不能“归零”,给新能源汽车推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近日举行的“动力电池安全设计及防护技术线上研讨会”上,王子冬反复强调,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有正确认识,在目前电池起火原因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要与安全性寻求平衡优化。

      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短路

      “‘高温炎热的夏天更容易起火’的说法并不正确。”王子冬指出,从各个月份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分布情况来看,除了12月的数量略少之外,其余各个月份都有超过4起严重起火事故,其中5、6月和11月是两个高峰期,这表明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在全气候条件下均易发生。

      王子冬认为,电动汽车安全事故主要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起,但热失控仅是结果,其原因错综复杂。“现在电动汽车普遍配置了热管理系统,电池不太容易因为单一的热滥用而触发热失控。”他表示,解决电池安全问题,还要从更为复杂的角度对其诱因进行全面分析。

      “说起热失控,一般都指向了电芯的热失控。”王子冬强调,这一观点很片面,电芯热失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热失控,比如,电池包内部的低压线束起火,局部高电阻导致高压线路升温、不合理的充电和维护方法等,“在电池包内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时,火势难以控制,形成热失控和蔓延,最终导致电芯起火,从而产生电芯热失控的假象。”

      “车企在理解热失控时也经常感到困惑,因为当前电池热失控的定义或研究都是以电芯来设计的。”王子冬坦言,以电芯先入为主的思路,不利于实际工作中开展热失控的防护。

      厘清电池包的热失控要回归本源,即“热”上。王子冬进一步说明,电池包热源来自多个方面:周围外界物体的热;短路或线路中高温电阻、电芯内阻电流作用产生热;过充或是低电压、大电流产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热;正负极材料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以及气体膨胀都会产生热。

      在王子冬看来,引发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是内部短路。“加工制备时混入的金属杂质或产生的极片毛刺、电滥用、电解液浸泡不均等引发的局部析锂,都有可能划破电池隔膜,引发微小的内部短路。”王子冬称,这种微小的短路并不易被察觉会在电池内部持续产热,当热量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电池热失控,致使电池起火。

      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

      王子冬进一步表示,近几年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呈现出一定趋势。“电动客车起火频次和占比逐年减少,而乘用车起火频次和占比总体上在上升,三元电池的使用是一个原因。”王子冬坦言,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是问题的焦点,如何在高能量密度与提高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当前业内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各动力电池企业在不遗余力地创新。2019年9月,宁德时代推出了全新的CTP方案,改变了原有的电芯—模组—电池包结构,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据了解,北汽EU5成为首款搭载该电池的车型,该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15%—20%,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200Wh/kg,大幅降低了动力电池的制造成本。特斯拉、蜂巢能源均对CTP技术进行了布局。

      比亚迪今年也重磅推出了刀片电池,设计上取消了纵梁、横梁,以电芯作为电池包结构的支撑件,使其体积能量密度从普通电池包的251Wh/L提高至332Wh/L。

      “上述新技术没有隔离墙,这就要求电池确保万无一失,但目前还做不到。”王子冬直言,目前还没有真正弄清楚锂电池的着火原因、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什么场景会出问题。“为了降低成本、多带电池,直接取消模组的做法值得商榷,有相当大的风险。”在他看来,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反比。动力锂电池成组时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安全和使用寿命,其影响因素除了电池自身工艺性和产品质量外,充电的安全性和热管理技术也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完善这两项技术,电池的安全性和长寿命循环就无法得到保证。

      为应对动力电池自燃事故的发生,很多企业都在研究BMS(电池管理系统)。“如果电池受到外部影响,目前的BMS基本能够起到防护作用,但如果是电池内部出现问题,一般的BMS就不太管用了。”王子冬建议,BMS研究的重点应该在电芯的检测和事故前的监控上,BMS不能是“事后诸葛亮”。

      电池设计要从整体系统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安全事故集中在充电环节。王子冬指出,正常充电过程中引发的电池起火事故正逐年上升,其中有充电设备故障引起的,也有电池过充引发的。实际上,电动汽车在停止状态下也会自燃,这对电池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在运行过程中,在断电状态下也要对电池进行有效监管和防护。“断电后的监护,目前还是盲点。”

      王子冬进一步表示,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上升和充电桩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充电方法和充电设施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对充电电池组进行有效的状态检测,十分重要。

      目前,行业正致力于大功率直流快充的技术攻坚。王子冬提醒,快充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很高,与之相伴的是,如何减小电池组在快充过程中单体电池之间的差异问题。“要实现快充,就必须在其它方面做出牺牲。”王子冬解释,快充会在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热量,过高的温度会破坏负极材料的粘接性能,从而导致负极活性物质的脱离,使电池可逆容量快速衰降、电池性能劣化,严重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

      王子冬表示,行业已经在减小电池级片的厚度、改变电池结构,以及选择更合适快充的材料等方面进行调整。不过,这些都将增加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电池设计需从整体角度进行系统优化。

相关报告
  • 《发改委取消新建动力电池项目能量密度300Wh/kg要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9
    • 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与此前公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相比,《规定》在动力电池投资方面取消了“能量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应不低于300Wh/kg,系统比能量应不低于220Wh/kg”的要求。《规定》将于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 三个取消 在新建车用动力电池单体/系统企业投资项目中: 取消一 :能量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应不低于300Wh/kg,系统比能量应不低于220Wh/kg; 取消二 :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快充倍率应不低于8C,循环2000次后剩余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5%;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快充倍率应不低于5C,循环1500次后剩余容量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5%; 取消三 :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两个调整 针对现有车用动力电池企业扩能项目: 调整一 :《意见稿》中“企业上两个年度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且产品生产及应用未发生安全事故”的要求,在《规定》中被调整为“ 企业上两个年度车用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均不低于80% 。” 调整二 :《意见稿》中“项目应配套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的要求,调整为“ 企业法人承担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产者责任,项目配套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 。” 动力电池新建、扩增项目要求 《规定》要求,新建车用 动力电池单体/系统企业投资项目 ,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法人已建立车用动力电池产品研发机构,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具有相关研发经历。单体企业应掌握材料等方面核心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能力,系统企业应掌握电池管理及热管理系统等方面核心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能力; (二)拟建设的设施具有较高智能化水平,在厂房布置、生产线设计、智能装备投入、数字化信息管理及生产环境控制、过程控制等方面能够满足智能制造的要求。单体项目生产工序应覆盖电极制备、化成、单体装配等工艺过程,系统项目应具备模组生产、系统装配及测试等能力; (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四)企业法人承担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产者责任,项目配套建设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体系。 日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应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 取消对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 ,把产品技术的选择权交给企业和市场。这一政策建议也与产业健康发展预期相符。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主任周波表示,自2014年至今,在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更新迭代周期被大幅缩短,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几乎半年一代,产品技术验证周期被大幅缩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发改委根据现阶段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研发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也有专家表示,在现有材料体系和技术水平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做到300Wh/kg仍存在较多风险,电池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中,不能只强调某种性能,而要综合考虑,尤其是安全性能。如果仅从遏制低端产能角度考虑,在制定政策时过度拔高要求,可能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电池中国网在此前的采访过程中获悉,《意见稿》中的新建或扩增动力电池项目“能量型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应不低于300Wh/kg,系统比能量应不低于220Wh/kg”要求在业内引起的争议最大,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家量产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能达到300Wh/kg指标。如果该要求不取消,未来一定时期内将影响国内动力电池项目的投资。 燃料电池新建或扩增项目取消具体技术指标要求 《规定》要求,新建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系统投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法人已建立车用燃料电池产品研发机构,拥有专业研发团队,具有相关研发经历。燃料电池电堆企业应具备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能力。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应具备电堆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能力; (二)燃料电池电堆项目应建设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部件和电堆组装的生产能力。燃料电池系统项目应建设电堆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电堆系统组装的生产能力; (三)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应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意见稿》中的“ 拟生产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实车运行寿命,乘用车不小于5000小时,商用车不小于10000小时;低温冷启动能力能够满足零下25℃的需要 。”也被取消 !
  • 《提高比能量仍是动力电池的技术走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5
    •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随着欧洲以碳减排为目标,积极鼓励电动汽车增产扩市,随着日韩车企把目标瞄向氢能源,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汽车产业的新宠。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从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国际汽车巨头发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也进入新的阶段。 2020年7月2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举办了“动力电池产业整体趋势再研判”的闭门研讨会,来自电池企业的代表与电池方面相关专家就当前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高比能量、长续驶里程是车企必然选择 电池成本高、续驶里程短,一直是阻碍电动汽车扩大销量的主要问题。反映在动力电池技术上,则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决定续驶里程的长短。在能量密度一定的前提下,要延长续驶里程就要多装电池,但电池装多了成本就上升,还会挤压宝贵的车内空间。面对这种两难,尽管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会带来更多安全问题,但这条路依然成为车企的必然选择。 为了提高能量密度,电池企业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创新。包括创新磷酸铁锂模组工艺;寻找正极、负极新材料;推广固态电解质、新型隔膜等。LG化学中国总部副总经理孙兴起将电池技术的新发展概括为三个方面:单体材料的创新、模组结构的创新、制造工艺的创新。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CMO谢秋认为,现在行业内探讨的,用结构创新提高电池包的体积能量密度的大电芯、大模组,甚至是无模组结构的总体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通过集成和互用减少一些不增值的结构设计。 比亚迪刀片电池从设计上减少了动力电池无能量部件的使用,在PACK层面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储存密度,使磷酸铁锂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提升50%,配装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动汽车也达到了5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让这种成本低、安全性好,但能量密度也低的电池焕发了新的生机。 全固态电池是最有可能超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简化结构工艺、降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宁德时代的刚性膜片及固态锂金属电池专利,使能量密度达400Wh/kg以上,并解决了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难题,提升了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循环性和降低短路发生几率。在解决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提高电池安全水平这对矛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中国大部分汽车厂商和新能源厂商都参与到固态电池的研发中。据了解,目前,清陶能源、辉能科技、赣锋锂业、万向一二三、卫蓝新能源、珈伟股份、巨电新能源等锂电企业,均在建固态电池产线。大众、三星、宝马等国际巨头也在寻求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据天津力神总裁助理丁照石介绍,在2020年到2025年期间,企业一直在致力于三元材料中钴含量的降低,甚至在做无钴材料,电解液向固态化方向发展。天津力神判断,固态电池有望2030年后实现商业化。 成本、安全、寿命,关系电动汽车的成败 当前,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提高寿命、保障使用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基本要求,其中的安全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远景AESC中国区总裁赵卫军指出:电动汽车的安全是什么?安全是对边界的认知和把控。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孟祥峰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电动汽车的安全保障一方面来自于电池本身的安全特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外部的安全边界控制得好。 中航锂电 CMO谢秋指出:安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材料、电芯的设计改善、制程的控制和检测技术,还有电池包的安全设计等各个维度去考虑,包括生命周期、充电策略的管控优化。 降低钴用量,探索高镍无钴材料,以降低电池成本;探索电池补锂技术,结合热管理和BMS窗口控制技术,以开发长寿命电池;大力开发固态电池,以提高电池安全性,正成为电池企业积极探索的方向。 6月初,宁德时代宣布研发出16年超长寿命或200万公里行驶里程,成本相比当前电池仅增加不超过10%的新技术,这一技术适用于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孟祥峰指出,追求高能量密度、追求高续航的方向没有错,那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竞争的关键点,但是要把安全问题解决好。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介绍,去年,国家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两大类原因导致新能源汽车事故的发生。第一类原因比较简单,就是产品存在着明显的设计缺陷。第二类则找不到明显的设计缺陷,造成事故的原因都是不同的,涉及到从原材料选择、电池研发制造到系统集成诸多方面、各个环节。她总结说,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与技术革新关联起来。 三院士建议: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寻找颠覆性创新 针对未来动力电池发展,会议上三位院士给出了各自的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提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多年,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有产生颠覆性创新的空间。要将学校、研究单位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从材料体系、电池体系、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较大创新,才能提高动力电池本身的智能化,制造电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这些都需要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建议关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他介绍,钠离子电池有很多优点,比如正负极都可以采用铝箔,能大幅降低电芯和模组的工艺要求,双极性电池也容易做成。这样可以让钠离子电池脱离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路线走出一条新路。我国钠资源很丰富,可以规避锂资源依赖进口的风险,同时其成本比磷酸铁锂还低。 这些优势可以使其拓展两个应用领域:第一是给低速电动车用,低速电动车的一大问题就是使用低成本铅酸电池带来的污染,而在低速电动车上大规模推广磷酸铁锂和锂电池又受到成本的制约;第二是资源丰富和低成本的优势,可以使其应用在大规模储能上。据他介绍,两年前,中国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已在低速电动车上进行了钠离子电池的试验,去年做了储能演示装置的试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动力电池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颠覆创新三方面同等重要,三条线要并行发展。基础研究的目标是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500瓦时/公斤,系统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体积密度达到1000瓦时/升。他特别指出,下一步的重点是挖潜电池理论容量和比能量,要依靠全链条的智能化,包括材料开发的基因组、仿真、大数据等等来实现。还要支持0—1原创的颠覆性技术开发,支持基础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