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成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规模首次达到百万千瓦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0
  • 据央视新闻报道,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今天(7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全球“水光互补”项目规模首次提升到百万千瓦级,将成为世界清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新样板。

    据介绍,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明年全部投产发电后,每年可提供20亿度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了解到,柯拉光伏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项目分布在川西高原海拔4000米至4600米间,面积约16平方公里,电站装机规模100万千瓦,总投资53亿元,光伏组件达200多万块。

    此外,柯拉光伏电站将通过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接入今年3月刚刚全部并网发电的两河口水电站,实现水光互补。

    那么大家可能会好奇,什么是水光互补呢?

    简单来说,光伏只有白天才能稳定发电,发电量在中午达到峰值,但夜间无法供电,再加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以及波动性对于电网用户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所以,我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水电结合光电形成互补,充分利用好各种自然资源。

    在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附近,正好有一个两河口水电站,这是四川省最大的多年调节水库电站,其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所以我们可以用光伏电站+水电站特有的调节能力,实现“水光互补”,以水电平抑光电的功率随机性和波动性,从而为电网提供稳定、安全、高质量的清洁电力

相关报告
  • 《创下多个“国内首次”,中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并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8
    • 11月13日,由华东院勘测设计的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发电单元正式并网发电,项目的成功并网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推动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集约节约利用浅海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 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是国内实施的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是山东省“十四五”期间首批次开发建设的海上光伏项目,也是山东省内首个经国务院批准的立体确权海上光伏项目,电站将实现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的立体综合开发利用。该项目是国内光伏产业领域首次应用66千伏海缆+陆缆大容量、长距离输电线路的海上光伏项目,也是国内回路数量最多、线路最长、中压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光伏工程。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267万普通中国城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有效节约标准煤5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万吨。 此前,建设中的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 项目建设中,华东院设计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首次提出大型海上钢桁架平台和钢管桩基础设计方案,成功克服海洋环境强腐蚀、抗浮冰等多重技术挑战,并在国内光伏领域首创66kV海缆及陆缆长距离输送应用技术,传输容量更大、成本更低。 同时,项目团队依托BIM+GIS技术,打造了国内首个全场景海上光伏数字孪生电站,融合了海洋水文气象、船舶通航、人员定位、视频摄像、设备运行监测等多元数据,助力实现对海上光伏电站建设运维的全面、实时、精准管理。央视记者探访 海上光伏电站有啥不一样? (以下内容转自央视新闻报道) 在海上建设光伏电站,与传统陆上或滩涂光伏项目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独门秘技?一起来看总台央视记者在现场的探访。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身处这片巨大的海上光伏阵列之中,就像是在真实的海水之上又多了一层深蓝色的光伏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光伏支架分成5排向远海延伸。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光伏板的朝向和倾斜角度也是大有讲究。所有的光伏板都是面朝南方,板面的倾斜的角度是精确调校的15度。太阳每天从东南方向升起,再到西南方向落下,这个角度可以让光伏板最大化的获取光源。而且从下面往上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光伏板是双面的,不光可以直接获取来自上方的光能,还可以获取来自海面反射的光。这种设计可以使得每块光伏板的发电量增加3%左右。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海上光伏和陆地光伏项目另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陆地光伏一般都是在现场进行组装。而在这里,都是在岸上把光伏板和支架组装好之后,再通过拖船整体把它运到现场,再通过吊装的方式,吊装在事先预埋好的四个钢桩上。我注意到每个光伏板上都有一些漏孔,这些就是吊装时钢缆悬挂的吊点,全部安装完成后,还要把这些漏孔处的光伏板给补全。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近距离看这个钢桩,它露出水面的部分虽然只有两米,但是在水面之下还有大约23米,其中有17米是打在海床里的。它就像一个4足兽的4条大长腿,稳稳地扎在海底。每个平台就是插在这样四根钢桩圆筒里,稳稳地矗立在海面之上。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我们知道高盐分的海水对金属会有着强烈的腐蚀性,那么这4根大长腿,它的外面是涂上了特殊的防腐蚀底漆涂料,使得它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30年以上。同时这个平台还能抵抗11级强风和50年一遇的厚达25厘米的海冰侵袭。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光伏板立起来了,但是发出的电如何送到陆地上呢?这个项目还在国内光伏领域首次应用了66千伏海缆+陆缆长距离输电线路。和以往海上光伏输电线路相比,它的容量更大,单位时间内输送的电量也更多,成本也更具优势。通过这种海缆和陆地电缆“接力跑”的方式,搭建起通畅的“跑道”,更加高效安全地把来自海上的这些源源不断的绿电送往千家万户。
  • 《奋战海拔4600米——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施工现场见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1
    • 春节期间,川西高原被皑皑白雪覆盖。在海拔4600米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柯拉乡扎拉托桑山上,1100多名建设者冒着严寒和缺氧连续奋战在柯拉光伏电站施工一线。 从雅江县城出发,约3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柯拉乡。隆冬时节,这里最低气温已逼近零下20℃,在大风、暴雪、冰冻等极端天气轮番“关照”下,冬季连续大规模施工遇到严峻考验。 下雪后的柯拉光伏电站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一片繁忙景象:一辆辆拖挂车排着长龙把光伏组件与支架运上山顶。数十台打桩机轰鸣着将一根根基础桩打入地下。工人们手抬肩扛,将一块块光伏板小心翼翼地组装在一起……风声、机械轰鸣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由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管理的柯拉光伏电站是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项目分布在川西高原海拔4000米至4600米的区域,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施工面积超16平方公里,相当于200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项目由200多万块光伏组件、5000多台逆变器组成,支架用钢量近5万吨。如此庞大的工程量,要用不到1年的时间全部建成,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技术人员在检查光伏设备数据。新华社记者薛晨 摄 1月26日上午,项目部技术员根曲杰称逐根检查光伏基础桩。进入冬季后,施工工区昼夜温差达到30℃,冻土暗冰遍布,人员和机械降效加重。 “我们现在的工作就像在‘冻豆腐’里打桩。”根曲杰称说,高寒、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土壤反复冻融,形成“冻豆腐”一样的脆弱结构。建设者需要在半米深的冻土层打下53万根光伏基础桩,无论是工程量还是施工难度都绝无仅有。 面对这一难题,项目指挥部因地制宜创新研发的“先引孔、再静压、后回填”工法,将原本疏松的“冻豆腐”夯实、稳固。此外,施工人员还采用冬季盖“被子”的方法给浇筑的混凝土保温,以避免巨大温差造成结构松散、强度不足等问题。记者极目远眺,已打好的40多万根光伏基础桩稳稳当当地连成片“站立”在高原之上。   施工人员给电力送出线路汇集站“盖被子”。 新华社记者薛晨 摄 “在柯拉待久了,正常睡眠和顺畅呼吸都是‘奢侈品’。”项目部经理杨志伟已在施工一线坚守了70天。工地上的氧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紫外线辐射却高出90%。冬季施工期还要时不时“抵御”瞬时风力8级至9级的大风,有效施工时间被不断压缩。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杨志伟带领工人们咬牙克服,抢抓施工窗口期。 尽管身处海拔4600米的冰天雪地里,柯拉光伏电站的建设者们的内心无比炽热。他们将工程设计之初的3个月“冬歇期”科学转化为“冬季施工大干期”,在施工车辆的轰鸣往来中,在尘土与雪花齐飞中,开足马力推进各项工程任务。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光伏板及组件安装覆盖面积15万平方米,升压站综合楼混凝土已全部浇筑完成。预计2023年2月份施工人员将达到3000人,并会持续增加人员和机械设备,确保2023年6月1日按时投产并网发电。 柯拉光伏电站是我国第三大水电基地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时期首个开工建设的水光互补电站,也是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对服务“双碳”目标、优化国家能源结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