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研究计划 - BIREME》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 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7-06-27
  • This web site describes Finnish research into changes in the Baltic Sea and its drainage basi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nd, coast, air, and open sea; an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the Baltic Sea. Reports are posted on research projects concerning eutrophicatio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biodiversity, environmental toxins, and winter biology as well as history and governance of the region.
  • 原文来源:http://www.aka.fi/index.asp?id=03d47c7a25f34a82a21538fe995b6683
相关报告
  • 《波罗的海可作为全球沿海海域的时间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13
    • 气候变暖、酸化、富营养化和缺氧是世界各地海洋沿海地区预期未来将要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些进程在波罗的海的速度比其他地区更快。因此,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希望通过各种保护性措施加以改善。 由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下文简称GEOMAR)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将波罗的海作为世界各地沿海地区的时间机器来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独特的咸水海洋可以作为一种时间机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未来的全球变化,”该文章的主要作者Thorsten Reusch教授说。其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 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对未来在全球海洋中所期待的变化,在今天的波罗的海地区就可以观察到。“这是因为少量缓慢流动的的水与开阔的海洋交换,表现得像一个放大器,使得许多过程和相互作用以更快的速度发生。”来自GEOMAR的Jan Dierking博士强调,他和Reusch教授共同发起了这项研究。 例如,在过去的30年里,海洋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5℃,而在同一时期,波罗的海的时间序列测量记录了大约1.5℃的升温。同样,在波罗的海的深海地区也有大量的无氧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些地区的面积增加了10倍,而波罗的海水域的pH值将会在下个世纪达到其他海洋地区的预期值。一方面,这些极端是由波罗的海的特定盆地地形造成的。另一方面,人类对海水的密集使用加速了海水的负面变化。有九个国家与波罗的海接壤,所有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 这些并非都造成了坏的影响,波罗的海是地球上区域调查最为详细的海域之一,对物理和生物过程的科学观察和监测始于1900年左右。波罗的海周边许多国家之间的科学合作具有很强的合作关系,最终实现了欧盟的联合波罗的海研究与发展,这是一项宏观区域研究议程和资助计划,也为目前的研究提供了支持。这些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usch教授解释:“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达到了这样水平。” “过度捕捞、气候变暖、酸化、污染、富营养化、氧气流失、海岸的密集使用—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的现象。”因为这些现象在波罗的海表现的更为严重,也正因为如此,可以告诉我们未来其他地区将会发生什么,如何更好的应对。Reusch教授总结道:“波罗的海作为区域模型,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刘思青 编译)
  • 《波罗的海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0
    • The first consultation on development of food and nutrition action plans in the Baltic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Riga in August 2000. This second consultation provided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Baltic countries to present draft food and nutrition action plans. These were discussed and advice given regarding the way forward to finalize action plans. All participants were keen to set up a Baltic/Nordic nutrition network. The 42 participants came from eight countries (Annex 1) and represented the health, welfare,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e sectors, thanks to our hosts, UNICEF and the FAO. This show of interest and commitment across sectors demonstrates that the vital crosssectoral links between nutrition, food safety and social concerns are being recognised and acted upon by policy ma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