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开发超高灵敏度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平台,突破早期检测瓶颈》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18
  • 近日,韩国标准与科学研究院(KRISS)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诊断平台,通过将分子的固有光学信号放大数亿倍以上,能够精准检测并量化体液内极微量的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该技术仅需简单体液检测即可实现超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生物标志物定量分析,有望突破传统影像诊断的局限性,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随着脑神经细胞逐渐受损,患者的记忆力、思考能力等认知功能会逐步衰退。该病占全球痴呆病例的约60%-70%,虽然常见但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药物,因此早期诊断和持续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依靠PET、MRI等影像设备进行诊断,但存在明显局限性:每次检查费用高达1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300元)以上,且需要特殊医疗设施。更重要的是,只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通过影像观测发现,难以在发病初期进行检测。

    相对简便的体液检测方式则因准确度不足,一直未能成为可靠的诊断方法。大脑中存在的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是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检测体内这两种肽的含量并计算比值,即可早期诊断病情进展。然而传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的检测性能有限,难以同时精准检测血液、脑脊液等体液中极低浓度的这两种蛋白。

    KRISS医疗融合测量团队成功开发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超高灵敏度多重定量检测平台",其检测灵敏度较传统体液检测方法提升约10万倍以上,并能精确区分和定量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SERS技术是一种通过金属纳米结构大幅放大分子与光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征信号,从而实现对极微量分子精准检测的分析方法。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具有向日葵状横截面的可识别多组分金纳米颗粒,该结构可在单个颗粒水平实现强且均匀的SERS信号检测。这一突破性设计克服了传统球形金纳米颗粒因颗粒间距导致的信号不均问题,通过在颗粒内部及表面形成高密度、均匀分布的信号放大位点,实现了单个纳米颗粒即可产生强而稳定的可重复信号。该技术不仅获得了与目标物质浓度呈优异线性关系的定量性能,还实现了不同目标物质的同步检测。

    (注:该技术突破使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检测限达到万亿分之一克级,为全球最灵敏的检测水平之一)

    研究团队采用具有独特识别编码的多重检测SERS纳米颗粒,成功实现了对淀粉样蛋白Aβ42和Aβ40的超微量定量检测,灵敏度达到万亿分之一克以下水平(Aβ42:8.7×10-17g/mL;Aβ40:1.0×10-15g/mL)。这一成果在检测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下多重定量检测性能的世界纪录。

    (注:该检测灵敏度相当于在标准游泳池体积的液体中检测出一粒盐的浓度水平)

    KRISS医疗融合测量团队负责人柳恩亚(译)研究员表示:"此次开发的检测平台不仅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还能灵活应用于多种生物标志物检测。该技术不仅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还可用于癌症、脑部疾病、传染病等多种疾病的早期快速体外诊断和监测,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商业化前景。"

    该研究成果获得了韩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会"重大疾病非接触式系统开发项目"和KRISS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并已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影响因子:10.5)4月刊(DOI: 10.1016/j.bios.2025.117216)。

    (注:该技术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可适配不同疾病标志物检测,单个检测成本预计仅为传统影像诊断的1/100)

相关报告
  • 《合肥研究院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造影剂方面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安徽大学教授)、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张忠平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肿瘤细胞检测及精准手术导航方面取得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8b00743)上,并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癌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其共性是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在活体条件下精确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是癌症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评估的基础性、关键性难题,其根本困难是肿瘤细胞异质多样性和缺乏真正通用标志物。该研究跨过不同肿瘤细胞的基因型和表型差异,直接针对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共性的决定因素(端粒酶活性),设计肿瘤细胞专属性成像的球形核酸探针,实现肿瘤活体影像诊断和细胞级别的肿瘤精准手术。   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生长和永生化需要高活性端粒酶的催化,研究人员以金纳米颗粒为载体,设计出表面负载大量特异性双链DNA的球形核酸探针(见图)。在端粒酶的催化下,该探针能够释放荧光染料进入细胞质中,使肿瘤细胞发出红色荧光,从而达到肿瘤细胞的可视化检测。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了十几种代表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精确区分、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鉴别,以及小鼠肿瘤的活体成像、裸眼可视化和组织切片鉴定等。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球形核酸探针是一种理想的肿瘤精准手术导航造影剂。   目前的肿瘤手术主要基于医生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有效手段。该研究通过球形核酸造影剂让肿瘤细胞“发光”,可凭借自身定位的准确性、超高的灵敏度帮助医生从细胞水平上判断肿瘤位置及边界,从而对病灶进行精准切除,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大大降低肿瘤术后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该团队正在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进一步开展肿瘤精准手术切除的动物以及临床试验,最终开发用于临床肿瘤精准手术的造影剂,并推动产业化应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支持。
  • 《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开发出量子级精度的长度测量系统》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7-27
    • 近日,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具备量子物理学极限精度的长度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世界最高水平的精度,还能在户外环境中便捷运行,有望成为下一代长度测量的"基准"。 目前最精确的长度测量设备是作为1米(m)基准的"长度测量标准器"。由KRISS等世界各国计量标准代表机构运营的长度测量标准器,采用短波长激光干涉仪进行长度测量。短波长激光如同刻度密集的尺子,其波长分布极其均匀,可实现1~10纳米(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别的高精度测量。注:干涉仪(Interferometer):通过分析两束光相遇时产生的干涉图案(即两束光路径的相对变化),来精确测量目标物体距离或位移的装置。 然而,长度测量标准器的单次测量范围极为有限。这是由于短波长激光的光谱范围较窄所致——好比刻度密集却总长很短的尺子。若要测量超出激光波长范围的长度,就必须反复进行多次测量并累加结果。这不仅导致测量耗时冗长,还需配备稳定移动干涉仪的装置,存在显著的时空局限性。 相比之下,绝对长度测量系统虽精度稍逊,却能实现长距离单次测量。该系统通常从基准点向目标发射光脉冲,通过计算光波往返时间确定长度。其测量方式相对简单,设备可小型化,并能快速完成远距离测量,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但现有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极限仅为微米级(微米,百万分之一米),原因在于以现有技术难以将光传播时间测量精度提升至特定极限值以下。 KRISS长度形状测量团队成功利用"光学频率梳干涉仪",将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提升至长度测量标准器的水平。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光学频率梳干涉仪应用于绝对长度测量系统。光学频率梳如同钢琴键盘般,由数千个等间距频率的光束组成。与传统干涉仪光源不同,光学频率梳兼具宽波长范围和高度均匀的波长分布特性,既能实现长距离单次测量,又能保证超高精度。 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光学频率梳光谱干涉仪的绝对长度测量系统",兼具长度测量标准器的精度与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便捷性。该系统精度达0.34纳米,不仅是现有设备的最高水平,更达到了量子物理学允许的极限精度。其25微秒(微秒,百万分之一秒)的测量速度,使系统具备足以在户外环境快速运行的便携性,有望显著提升韩国高端工业领域的长度测量精度水平。 研究团队计划持续推进后续研究,包括评估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持续改进性能等,以期将本次开发的系统认证为下一代长度测量标准器。 KRISS长度形状测量组首席研究员表示:"AI半导体、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精确测量和控制纳米级距离。此次成果将成为韩国跃升为下一代长度标准制定领军国家的重要契机。" 本次研究成果获得KRISS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并已发表于光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影响因子:10.0)六月刊(DOI:10.1002/lpor.2024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