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在印刷制备可穿戴传感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高精度识别面部表情》

  • 来源专题:绿色印刷—可穿戴电子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6-03-29
  •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将对其未来功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传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测量多个参数的高集成传感器需要制造工艺和分析技术的创新。印刷技术是实现材料图案化的有效方式,但传统的印刷技术制造精度通常在数十微米,而且需要经过感光刻蚀等复杂、易导致环境污染的工艺,大大限制了其在微纳米器件制造领域的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印刷技术的绿色化和功能化发展,在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精细图案化技术、印刷电子以及器件应用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Adv. Mater. 2014, 26, 6950-6958)。

    通过构筑微米尺度的模板结构,实现了对基材表面液膜破裂行为的控制,得到了精确组装的纳米粒子图案(Adv. Mater. , 26, 2501-2507);利用“咖啡环”现象制备线宽可达5 μm的金属纳米粒子图案(Adv. Mater. 2013, 25, 6714-6718);利用墨水的三相线滑移现象制备了具有特殊三维结构的图案。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他们突破传统印刷技术中模板和精度的局限,利用微米柱阵列作为“印版”,与含有纳米颗粒的“油墨”及柔性基材构筑了类似传统印刷过程中“印版、油墨和纸张”的三明治结构。随着溶剂的挥发,气-液-固三相接触线有序收缩,纳米颗粒在基材上组装形成周期与振幅精确可控的微米乃至纳米尺度的导电曲线阵列,进而得到对微小形变有灵敏电阻响应的传感器。将传感器贴在被监测者的皮肤上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不同环境和心理条件下人体体表微形变的相关生理反应,如复杂表情识别(图2),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这种高精度、高灵敏传感器的印刷制造方法突破了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将有力推动印刷制造可穿戴电子和其它微纳米功能器件的发展和应用。该研究成果作为VIP文章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先进材料》(Adv. Mater. 2016, 28, 1369-1374)上。

  • 原文来源:;http://wearable.ofweek.com/2016-03/ART-8140-5004-29079232.html
相关报告
  • 《化学所在印刷制备可穿戴传感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湿地遥感信息动态监测
    • 发布时间:2016-03-25
    •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可穿戴电子设备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传感器作为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将对其未来功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传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测量多个参数的高集成传感器需要制造工艺和分析技术的创新。印刷技术是实现材料图案化的有效方式,但传统的印刷技术制造精度通常在数十微米,而且需要经过感光刻蚀等复杂、易导致环境污染的工艺,大大限制了其在微纳米器件制造领域的应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印刷技术的绿色化和功能化发展,在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精细图案化技术、印刷电子以及器件应用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 Adv. Mater. 2014, 26, 6950-6958 )。 通过构筑微米尺度的模板结构,实现了对基材表面液膜破裂行为的控制,得到了精确组装的纳米粒子图案 ( Adv. Mater. 2014, 26, 2501-2507); 利用 “咖啡环”现象制备线宽可达5 μm的金属纳米粒子图案( Adv. Mater. 2013, 25, 6714-6718 ); 利用墨水的三相线滑移现象制备了具有特殊三维结构的图案( Adv. Opt. Mater. 2013, 2 , 34-38 ;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 2237-2242 );通过喷墨打印磁性墨水制备了特殊三维柱状结构( Small 2015 , 11 , 1900-1904 ); 利用软基材喷墨打印制备了微坑及凹槽结构 (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 3286-3294 ); 通过喷墨打印技术构筑微米尺度的电极图案作为 “ 模板 ” ,控制纳米材料的组装 ( Adv. Mater . 2015, 27, 3928-3933 ) 等 。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他们突破传统印刷技术中模板和精度的局限,利用微米柱阵列作为 “ 印版 ” ,与含有纳米颗粒的 “ 油墨 ” 及柔性基材构筑了类似传统印刷过程中 “ 印版、油墨和纸张 ” 的三明治结构。随着溶剂的挥发,气 - 液 - 固三相接触线有序收缩,纳米颗粒在基材上组装形成周期与振幅精确可控的微米乃至纳米尺度的导电曲线阵列,进而得到对微小形变有灵敏电阻响应的传感器(图 1 )。将传感器贴在被监测者的皮肤上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实时监测不同环境和心理条件下人体体表微形变的相关生理反应,如复杂表情识别(图 2 ),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这种高精度、高灵敏传感器的印刷制造方法突破了传统印刷技术的精度极限,将有力推动印刷制造可穿戴电子和其它微纳米功能器件的发展和应用。该研究成果作为 VIP 文章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先进材料》( Adv. Mater. 2016, 28, 1369-1374 ) 上。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珽研究员团队在柔性可穿戴电子及其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6
    •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各种类人功能智能机器人层出不穷,触觉感知是人类和未来智能机器探索物理世界的基础性功能之一,发展具有触觉功能的仿生电子皮肤柔性感知器件,并实现器件与柔软组织间的机械匹配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受指纹能够感知物体表面纹理的启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珽研究员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Nano Research 2017, 10(8): 2683-2691),采用内外兼具金字塔敏感微结构的柔性薄膜衬底及单壁碳纳米管导电薄膜,设计与制备了具有宽检测范围(45-2500 Pa)、高灵敏度(3.26 kPa-1)的叠层结构柔性振动传感器件-(图1b)。并建立了其摩擦物体表面时振动频率与物体表面纹理粗糙度的模型:f = v/λ(图1;v:柔性传感器相对速度运动;f:振动频率;λ:起伏间距即波长)。该柔性仿生指纹传感器可应用于物体表面精细纹理/粗糙度的精确辨别,最低可检测15 μm×15 μm的纹路,超过手指指纹的辨识能力(~50 μm×50 μm)。也能够实现对切应力、及盲文字母等高灵敏检测与识别,这些特性将在机器人电子皮肤的触觉感知、智能机械手等方面有重要潜在应用。相关结果已发表在Small (2018, 1703902, 1-9;DOI: 10.1002/smll.201703902),并被Advanced Science News以“A New Bionic Skin; Makes Sense”为标题报道(图2),论文第一作者是硕士研究生曹玉东和李铁博士。 图1. (a)手指粗糙度触觉感知仿生模型;(b)叠层结构柔性指纹传感器模型;(c)柔性传感器实现仿手指指纹织物纹理响应及其(d)最小粗糙度感知与(e)对盲文字母感知。 图2 Advanced Science News对仿生指纹柔性传感器报道 作为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与柔软组织间的机械不匹配是该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近期张珽研究员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褶皱核鞘结构的纤维状超延展柔性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全工作范围内有高灵敏度,既可以对微弱应变又可以对大应变有良好的响应。依据模型, ,(H:褶皱振幅,h:鞘层厚度,epre:纤维核预应变,ec:纤维核材料产生褶皱的临界应变,l:褶皱波长,hs:鞘层单层薄膜的厚度,n:鞘层薄膜层数),通过预拉伸-包裹-释放策略可控的引入褶皱结构,这些褶皱相互接触构成了额外的接触电流通路(图3)。该导电通路会在器件被拉伸的过程中因褶皱分开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加之鞘层为对应变敏感的MWCNT/TPE复合薄膜,因此该应变传感器在极大的应变范围内(> 1135%)均具有高灵敏度(GF: 21.3, 0%-150%; 34.22, 200%-1135%)。这些优异的性能赋予了超延展应变传感器对微小肌肉运动以及大范围的关节运动实时监测的能力,同时也可应用于植入医疗,如用于数字化评定肌腱康复(图4)。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DOI: 10.1002/advs.201800558),文章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李连辉。 图3. (a)纤维状超延展应变传感器的制备流程示意图;(b)器件拉伸光学照片;(c)不同预拉伸条件下得到器件的应变电阻变化曲线;(d)不同预拉伸条件下得到器件的表面形貌;(e)应变传感器拉伸过程中的表面形貌。 图4. (a)由纤维超延展应变传感器制作的手环对手臂做不同动作进行实时监测的电阻变化曲线;(b)纤维超延展应变传感器监测喉咙肌肉的变化曲线;(c)纤维应变传感器绑定于大鼠肌腱上的光学照片;(d)大鼠腿部不同动作的示意图;(e)器件对大鼠腿部动作的响应。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74163),江苏省相关人才计划(BK20170008)和中国博后基金(2017M611945)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