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硼为衣服降温》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07
  • 在炎热的天气里,不要把整个建筑都冷却下来,而是要更划算、更环保,只穿能有效地带走多余体温的衣服。马里兰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美国现在已经开发了一种导热和强劲的纺织纤维的对齐的氮化硼nanosheets镶嵌在聚合物基质中,可以一个人降温2°。使用简单、快速、可伸缩的3D打印方法,并具有比商业棉高出55%的导热系数,使织物易于制作。

    今天市场上的大多数个人冷却纺织品都是通过去除多余的水分来工作的,所以在湿度较低的干燥地区,这种衣服并不是很有用。其他技术包括依赖于相变材料、风冷纺织品和液体冷却纺织品的冷包装纺织品,但这些产品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消耗了大量电力。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最近制作了一种中红外透明纳米多孔聚乙烯纤维,用于制作衣服和面罩,通过辐射冷却降低体温。他们还开发了一种基于相同原理的玻璃聚合物混合超材料。

    高度有序的BNN nanosheets

    在这种工作的基础上,马里兰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的胡良兵领导的一个团队现在设计了一种导热性的纺织品,直接将热量从身体上传导出去。该材料基于氮化硼纳米薄片(BNNSs)和聚(vinvyl醇)(PVA)复合纤维。BNNSs的飞机导热系数高到2000 W /(mK),而胡和同事们确保他们能够利用这一特性,以高度有序的方式调整BNN的床单。他们首先印刷了BN / PVA纤维然后将它们加热到排列的结构中。这些纤维随后编织成一种纺织品。

    “热绘图过程产生了能量通道(晶格层的振动),”Hu解释说,“而且高度定向的BNNSs能够通过提供许多沿直线和相互连通的BNNSs的热导通路,有效地提高BN / PVA复合纤维的热性能。”实际上,我们测量了成品的热导率高达0.078 W /(mK)。

    凉爽的夏季服装

    他还说,它的抗拉强度也在355 MPa左右。

    使用的材料可能在夏天衣服穿在室内,他告诉nanotechweb.org,我们估计它可以一个人降温2°。

    研究人员在ACS Nano DOI:10.1021 / acsnano报告他们的工作。说他们现在将进一步提高热调节纺织品的冷却能力。他说:“我们还将研究大规模生产,然后将其商业化。”

    ——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2日

相关报告
  • 《超纯氮化硼产生的热导率是铜的两倍》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5-25
    • 布里斯托尔大学设备热成像与可靠性中心(CDTR)教授Martin Kuball领导的团队发现,制造出了超纯氮化硼,并证明其具有高导热性。第一次导热率550W / mK为铜的两倍,这一发现为更安全、更高效的电子设备铺平了道路,包括移动电话、雷达甚至电动汽车(通过控制硼同位素浓度调节六角形氮化硼的导热系数)。 Martin Kubal:“大多数半导体电子产品在使用时都会发热,温度越高,他们降级的速度就越快,他们的表现也就越差,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运用,找到可吸收余热的高导热性的材料变得越来越重要。氮化硼是一种这样的材料,预计其导热系数为550W / mK,是铜的两倍。然而,目前所有测量结果似乎都表明它的导热系数要低得多大约为220-420WmK,通过使这种材料'超纯',我们能够首次证明其具有非常高的导热能力。具体而言,对于单同位素10B h-BN,测量的面内导热系数高达585WmK在室温下,比具有无序同位素浓度的h-BN高约80%(52%:10B和11B的48%混合物)。” 库巴尔表示,下一步是开始用氮化硼制造有源电子器件,并将其与其他半导体材料集成。为了展示超纯氮化硼的潜力,他们现在有一种材料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用于制造高性能、高能效的电子产品。随着手机和电动汽车的使用,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只会增加,使用更有效的材料(如氮化硼)来满足这些需求将更好的造福人类。
  • 《用这样的“布”做衣服,把显示器“穿”上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3-18
    • 实验显示,团队制成的长6米、宽0.25米、含约50万个发光点的发光织物,在对折、拉伸等条件下亦能保持亮度稳定,可耐受上百次洗涤。   你有设想过显示器竟能“穿”在身上?在我们穿的衣服上实现资讯浏览、信息收发……这是研究人员近年来着力探寻的方向。   近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研制出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相关研究成果3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   是什么使织物拥有了显示特性?其内在结构如何?“显示织物由发光经线和导电纬线交错搭接而成。”彭慧胜解释道。从横截面方向看,其中一根为涂覆有发光材料的导电纱线,另一根透明导电纤维通过编织与其经纬搭接。“施加交流电压后,位于发光纤维上的高分子复合发光活性层在搭接点区域被电场激发,就形成一个个发光‘像素点’。”就这样,在电场的激发下,电极和发光层凭借物理搭接即可实现有效发光。   该方法可以将发光器件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相统一。据介绍,团队利用工业化编织设备,已经制成了长6米、宽0.25米、含约50万个发光点的发光织物,发光点之间最小间距仅0.8毫米,能初步满足部分实际应用的分辨率需求。   团队在导电纤维纬线的力学性能方面也下足了工夫,通过熔融挤出方法制备了一种高弹性透明高分子导电纤维。彭慧胜介绍,在两根纤维发生相对滑移、旋转、弯曲的情况下,交织发光点亮度变动范围仍控制在5%以内,显示织物在对折、拉伸、按压循环变形条件下亦能保持亮度稳定,可耐受上百次的洗衣机洗涤。   除显示织物之外,研究团队还基于编织方法研制出光伏织物、储能织物、触摸传感织物与显示织物的功能集成系统,使集能量转换与存储、传感与显示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织物系统成为可能。极地科考、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场景中,只需在衣物上轻点几下,即可实时显示位置信息,地图导航由“衣”指引;把显示器“穿”在身上,语言障碍人群也可高效便捷地进行交流和表达……这些原存于想象中的场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走进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