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规划将上报国务院 城市群规划今年有望全部完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0
  • 2017-11-10 15:12经济参考报 9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城市群规划的工作有望今年全部完成。 胡祖才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关中平原、滇中、天山北坡、呼包鄂榆等跨省级城市群规划,已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并将按程序上报国务院。各省负责编制的省内城市群规划也进展顺利。 “城市群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城镇化非常重要的格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并重视新区的建设,重视疏解超级城市的一些功能。 辜胜阻还表示,在建立城市群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武汉、成都、郑州等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联互通,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进展。一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特色县地,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促进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功能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智慧、绿色、人文城市建设持续推进。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结合出现了新亮点,城市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持续推进,城市生活边界性和密集度逐步提高。 不过,胡祖才表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城镇化质量仍然不够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城市生态环境仍然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盲目发展倾向,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因此,城镇化下一步重点将是提高质量。 胡祖才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充分利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这个大平台,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地方进一步落实部级改革成果和居住证制度,畅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 同时,明确城市定位,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完成城市性规划,加快规划实施。以都市圈通行圈为抓手,通过三四线城市与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提高三四线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规范引导特色小镇建设,发挥特色小镇、小城镇在创新、创业,连接城乡方面的积极作用,防止一拥而上,盲目建设。 此外,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继续围绕新型城镇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领域和主要途径,鼓励试点地区加快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探路作用。 (责任编辑 彭云鹤
相关报告
  •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6-12-11
    •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保领域的战略安排,是实现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环境短板的有效途径。 《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规划》要求,要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强化项目环境绩效管理。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湿地保有量、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 《规划》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调度和评估考核机制,在2018年和2020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
  • 《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0-28
    • 近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作出了明确安排,既体现了与“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十三五”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了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确定了五方面发展任务: 一是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二是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主体协同,实现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 三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五是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产业精准脱贫、特殊区域农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同时,围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14个重大工程和4方面重大政策。据了解,《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规划》的印发实施,必将有力推动“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