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6-12-11
  •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生态环保领域的战略安排,是实现生态文明领域改革、补齐全面小康环境短板的有效途径。

    《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规划》要求,要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强化项目环境绩效管理。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下降、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下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湿地保有量、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

    《规划》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调度和评估考核机制,在2018年和2020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

相关报告
  •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罗婷婷
    • 发布时间:2017-01-17
    • 近日,农业部印发《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谋划设计,也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配套规划。 《规划》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以草原保护为例,201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 15.2%,比2011年下降12.8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态状况改善明显。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资源过度消耗,投入品大量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明显。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西北旱作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不高。外来入侵生物蔓延的态势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高达529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全国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业湿地侵占破坏问题依然严重。重要水域农业湿地被破坏、被开发问题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下降。 力争通过5年努力,改善恢复农业生态功能 ——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力争耕地重度污染面积不扩大,土壤清洁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治理技术体系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农产品安全达标生产。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大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得到有效遏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投入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问效机制。 确定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等8项重点任务。 据分析,《规划》的实施可进一步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提升粮食、牧草生产能力,保护、丰富渔业物种资源,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为农、牧、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可有效缓解重点区域耕地和草原退化态势,有效控制外来入侵生物蔓延,有效控制典型流域农田氮磷流失、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改善土壤和水体环境质量,有效保护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1-22
    •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治理工作任务依然复杂严峻:部分地方水污染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污染时有发生,已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美丽中国建设规划出更加清晰的路线图。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数据显示,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23.6%;酸雨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峰值的30%降到7.6%;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到Ⅲ类比例提高到66%,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9.7%。总体而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已取得了一定战果。“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赵英民表示,以水环境为例,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我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平衡、流域生态破坏的现象比较普遍、面源污染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支流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 《规划》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并明确要求系统推进河流、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有望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0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此次《规划》又增加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项约束性指标。至此,“十三五”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达到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 据了解,当前我国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污染地块类型复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急需加强污染地块的环境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风险,实现安全利用。同时,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急需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实现安全利用。 为解决水、土、大气污染,《规划》提出,要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实施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