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能建设打破“成本攀升魔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31
  • 北京7月30日电 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称,尽管历史上核能行业一直面临“成本攀升魔咒”,如美国和法国所经历的(美国增加约10倍,法国接近3倍),但中国在过去20年中已成功将相关成本减半并实现稳定。文章认为,稳定的法规和强化国内供应链的努力,是使核能更具经济可行性的关键,而这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 该评论称,世界正重新将目光投向核能。超过30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将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增长3倍,美国设定了到2050年将其核电装机容量翻两番的目标;中国正在建设或规划中的反应堆超过30座;法国则宣布了建造14 座新反应堆的计划。此外,包括亚马逊、谷歌和微软在内的科技巨头们也开始投资核能,以期为其能耗巨大的数据中心提供动力并减少碳排放。 然而,成本控制这一核心挑战依旧存在。历史上,核能行业一直遭受“成本攀升”困扰。随着更多反应堆的建设,每瓦电的成本不降反升,这影响了其经济可行性。核电站建设成本上升的因素可能包括缺乏标准化设计、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法规变化和技术复杂性等,但这种成本上涨是否不可避免呢? 文章称 ,中国的经验表明,通过努力可以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市立大学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整理并分析了来自多种公开渠道的中国核电站建设成本数据集 。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成就得益于稳定的监管环境、国内供应链发展以及标准化反应堆设计等战略性措施的有机结合。核能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国内民用核电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 至2005年,通过多项措施共同作用,提升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至2010年期间,显著提高了生产能力;2011 年后则加快采用先进安全措施的步伐,并进一步发展了自主研发的先进反应堆型号。 而中国集中化的核能监管体系、长期政策承诺以及快速的项目执行能力,使其能在不到西方国家一半的时间内完成反应堆建设。这对寻求核能复兴的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启示。 “随着各国竞相扩大核能产能,必须将可负担性与安全性、可扩展性、投资者信心和公众信任相结合。否则,核能将仍是一种世界难以承担的昂贵选择。”文章总结道。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92046-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自主产权核电“华龙一号”明年建成 打破国际魔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26
    • 前不久因为中国的电价问题,国资委新闻中心官微跟一些网友展开了讨论,很多人才注意到国内的电力建设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在电力行业,核电是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之一,国内的核电占比相比法国、美国还是非常低的,核电装机量今年才超过日本排名第三,不过未来几年还要再建6-8座核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1.5亿千瓦。 前不久国家电投董事长钱智民宣布,备受关注的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型号“国和一号”(CAP1400)设备研制基本完成,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有效形成了国内三代核电装备产业链。 国和一号是中国第三代核电的选择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华龙一号,代号HRP1000,这是国内中广核、核工业两大集团各自研发的核电型号的联合成果,最早1999年就开始研发了,期间也经历过多种磨难,进度比预期的慢,否认也不会有引进的西屋AP1000核电技术了,后者基础上衍生出了国和一号核电技术。 对于华龙一号,国内向巴基斯坦、英国、阿根廷都推销过,国内也在福建福清建设了使用华龙一号的核电站,预计2020年建成。 根据中核集团的消息,7月14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外穹顶封顶混凝土浇筑圆满完成,至此华龙一号全球首堆高度达到73.98米,成为福清核电现场“新地标”。这为该机组热试、装料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续华龙一号机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 《电动汽车能否打破输在起跑线魔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2-25
    • 1月中旬,一则补贴退坡的消息在坊间流传: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补贴分档据续航里程细化、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门槛、能耗系数分档补贴。未来将重点支持乘用车,但A00级会退坡,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90瓦时/公斤升至105瓦时/公斤;客车补贴下调40%,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85~95瓦时/公斤升至110~120瓦时/公斤;物流车给予路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90瓦时/公斤升至115瓦时/公斤。 资本市场率先回应。 11月15日,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股票大幅度下跌,锂电池板块和客车板块首当其冲。金龙汽车、盐湖股份、先导智能、长园集团等以跌停报收。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比亚迪跌5.94%,宇通客车跌7.19%。时至月末,下跌趋势仍未见明显好转。 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1%的门槛,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导入期,需从初期的政策驱动,逐渐过渡到以市场驱动为主。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发文规定2017~2018年国家和地方补贴双双退坡,本次消息引发这一轮资本市场波动,表明市场的信心仍然脆弱,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行业还在初期,哪家企业能活下去还不知道”。 对此,人们不由发出疑问:一旦离开政策输血,产业前景会怎样? 两指弹出万般音? 未来,依靠政策与市场合力,在补贴消失之际,走出温室的“花朵”,如何实现茁壮成长,奏响成功的二重奏?当下,被寄予厚望的电动汽车产业,在后“十三五”时代,伴随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收紧,如何保持市场和技术的领先?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关联机械、电子、材料、能源、信息等多个产业的集大成者,需要做出表率。日前,《能源评论》展开调研,试图勾勒当下现状,探讨“后补贴时代”甚至“无补贴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进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走得稳、走得实、走得久、走得快,需要弥补哪些短板,付出哪些努力? 高立新从事汽车行业已30多年,执掌奇瑞新能源的他,却自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兵”,时刻将打造一款良心产品作为品牌底线。“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小慢慢做大的,只要抱定信念,一直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超越。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梦想,否则就会沦为平庸的企业。” 从整个市场来看,能有这样定力和魄力的企业并不多见。更多的企业还是纠结在补贴,寻找政策的空间,瞄准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