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旬,一则补贴退坡的消息在坊间流传: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补贴分档据续航里程细化、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门槛、能耗系数分档补贴。未来将重点支持乘用车,但A00级会退坡,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90瓦时/公斤升至105瓦时/公斤;客车补贴下调40%,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85~95瓦时/公斤升至110~120瓦时/公斤;物流车给予路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从90瓦时/公斤升至115瓦时/公斤。
资本市场率先回应。
11月15日,A股新能源汽车板块股票大幅度下跌,锂电池板块和客车板块首当其冲。金龙汽车、盐湖股份、先导智能、长园集团等以跌停报收。头部企业也未能幸免:比亚迪跌5.94%,宇通客车跌7.19%。时至月末,下跌趋势仍未见明显好转。
自2015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1%的门槛,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导入期,需从初期的政策驱动,逐渐过渡到以市场驱动为主。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发文规定2017~2018年国家和地方补贴双双退坡,本次消息引发这一轮资本市场波动,表明市场的信心仍然脆弱,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行业还在初期,哪家企业能活下去还不知道”。
对此,人们不由发出疑问:一旦离开政策输血,产业前景会怎样?
两指弹出万般音?
未来,依靠政策与市场合力,在补贴消失之际,走出温室的“花朵”,如何实现茁壮成长,奏响成功的二重奏?当下,被寄予厚望的电动汽车产业,在后“十三五”时代,伴随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收紧,如何保持市场和技术的领先?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关联机械、电子、材料、能源、信息等多个产业的集大成者,需要做出表率。日前,《能源评论》展开调研,试图勾勒当下现状,探讨“后补贴时代”甚至“无补贴时代”,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进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走得稳、走得实、走得久、走得快,需要弥补哪些短板,付出哪些努力?
高立新从事汽车行业已30多年,执掌奇瑞新能源的他,却自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兵”,时刻将打造一款良心产品作为品牌底线。“所有的企业都是从小慢慢做大的,只要抱定信念,一直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超越。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梦想,否则就会沦为平庸的企业。”
从整个市场来看,能有这样定力和魄力的企业并不多见。更多的企业还是纠结在补贴,寻找政策的空间,瞄准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