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航香银针”盐碱地种植试验取得成功》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20
  • 12月13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丝苗米水稻品种“华航香银针”在广东汕头市潮阳区盐碱地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

    记者了解到,专家组按照国家水稻品种实收测产要求,在对百亩示范方进行整体考察的基础上,随机抽取高、中、低产3块田,根据3块田的实收测产结果,100亩示范方折合标准干谷产量为平均亩产501.98公斤。与此同时,专家组对示范种植田块进行了pH值检测及含盐量测定。经过多轮多点采样,最终得出种植田块 pH平均值为9.2,平均含盐量为0.8%,具有较高的盐碱胁迫度。

    本次测产验收专家组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陈坤朝、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志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郑殿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谢振文、汕头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廖学群5位专家组成。专家组表示,航天丝苗米品种“华航香银针”在耐盐碱性、抗病性等抗逆性能方面表现突出,具有较好的抗病虫性,产量及品质显著优于当地品种,建议进一步在盐碱稻区大力示范推广,为广东沿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粮食增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2/536118.shtm
相关报告
  • 《苏打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面积高达342万 hm2,约占松嫩平原总面积的19%,且每年仍在扩展。土地盐碱化不同程度影响了植物生长,常造成植被退化,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同时极大危害着区域生态环境。随着苏打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大量的不同类型改良剂被应用,由于土壤改良剂的质量标准、施用规程以及效果评估等规范性文件的长期缺乏,大多研究者对其采用的改良剂的研究报道均称之为有效,导致很难判定各种改良剂孰优孰劣。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所研究人员针对现阶段国内盐碱地常用改良剂以及苏打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进行了定量和综合性评估,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剂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了全国范围内1992-2022年30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不同改良剂在盐碱地改良效果上的相关报道,采纳了有关田间试验报道的92篇相关文献中的2061组研究数据,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盐碱土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量化评估了不同类型改良剂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解析了影响改良剂应用效果的相关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改良剂的改良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 < 0.05),石膏类改良剂、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施用后土壤碱度分别降低21.5%、19.6%和37.0%;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最佳(47.8%),石膏类改良剂相对最低(26.4%)。三种改良剂多用于中、重度苏打盐碱土表层(0~20 cm)土壤改良,其施用量和施用年限对土壤改良效果存在差异。 改良剂施用量是影响石膏类改良剂、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等降低土壤碱化度和盐分效果的主要因素。石膏类改良剂主要作用原理是降低土壤碱度,进而间接提升土壤养分和促进作物生长,生物炭和混合改良剂兼具降低土壤碱度和直接提供土壤养分的作用。土壤改良剂在选择使用上不仅要考虑用量,种植作物类型、改良剂成本、作用效果持久性以及环境安全性问题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为苏打盐碱地改良剂的科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oil & Tillage Research和《土壤学报》上。研究得到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 《FAO:《全球盐碱地现状报告》》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08
    • 12月,FAO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13.81亿公顷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10.7%,澳大利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等地区最严重。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盐碱化,致盐碱区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国际盐渍土网络(INSAS)强调及时更新数据和水土监测、统一盐度测量、实施可持续管理实践并促进跨部门合作,采取改善排水、土壤改良和种植耐盐植物等缓解策略。这些综合策略旨在提高受影响地区的粮食产量和生态恢复力,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