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出现紧缺 四季度或迎批签高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0-29
  • 受部分厂家意外退出生产等因素影响,国内流感疫苗供应吃紧。10月25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感疫苗出现供不应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一方面,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强疫情控制,对流感疫苗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行业排名靠前的两家企业退出生产,影响了供应量。考虑到流感疫苗接种高峰期在11月份左右,预计四季度流感疫苗将供不应求,明年下半年或有所缓解。

    流感疫苗紧俏

    10月25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北京市的流感疫苗从10月22日开始接种,但库存疫苗已经用完,需要在11月中旬电话询问是否有可接种疫苗。此外,北京市可以选择的流感疫苗为三价和四价两种。其中,四价为2018年年中获批上市,目前只有华兰生物生产的品种。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的流感疫苗,而供应量可能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

    据介绍,三价疫苗对甲型的H1N1、甲型H3N2以及乙型的BV系流感病毒都具有防护作用;而四价流感疫苗能覆盖更多的流感流行型别。华兰生物的四价流感疫苗于9月份首次获得批签发,截至目前批签发总量为126.99万支。长生生物停产后,今年公司或独享四价流感疫苗市场。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流感疫苗批签发总量为735万支,较去年同期的1457万支同比下滑近50%,相较于往年年均3000万支批签发量,供需缺口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流感疫苗供应主力在2018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或停产。截至10月21日,华兰生物批签发553.66万支,长春所批签发348.9万支,雅立峰为143.76万支,巴斯德为120.29万支,国光生物为38.49万支,中逸安科为12.68万支。另外,长春长生、北京科兴、上海所没有批签发的流感疫苗。

    在上述企业中,华兰生物为A股公司,长春长生为ST长生的子公司。中逸安科为新三板公司,但目前已经终止挂牌。而ST长生面临退市风险。

    部分企业退出

    流感疫苗供应量紧张,一个重要原因是疫苗主力生产企业退出生产。

    10月16日,长春长生因“疫苗事件”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没收违法生产的疫苗、违法所得18.9亿元,处违法生产、销售货值金额三倍罚款72.1亿元,罚没款共计91亿元。

    此前,长春长生以三价流感疫苗为主,市场占有率为15%左右(以2017年批签量计),其退出生产给供给端带来了缺口。

    此外,北京科兴在行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众多疫苗产品均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北京科兴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北京科兴曾因人为多次强行切断公司三座生产楼和物料库房电源,导致正在进行生产的甲肝和流感原液生产中断。北京科兴报废了220万人份流感疫苗、350万支甲肝灭活疫苗的原液及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生产的菌种,并于5月起暂停了甲肝灭活疫苗和流感疫苗的生产。这使得2018年-2019年流感季节北京科兴将无法供应流感疫苗。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中生集团上海所今年流感疫苗批签量为零,而其他生产厂商批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明年或有所缓解

    联讯证券医药分析师李志新表示,从当前市场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的批签发情况来看,还未达到去年同期的一半,可见市场供应量比较紧张。展望明年,如果华兰生物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市场供应量会有所好转。华兰生物在扩展生产线,如果其一年的生产能力能达到3000万剂,将基本弥补当前的市场缺口。

    10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流行性感冒防控工作的通知》,并指出为进一步加强流感防控工作,有效应对疫情,制定了《全国流行性感冒防控方案(试行)》,对今冬明春流感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场预测,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有望紧急补充招标采购二类疫苗。

    从需求角度看,李志新指出,二类流感疫苗在国内接种率较低。由于去年流感爆发,可能会推动消费者尽早接种。“流感疫苗的生产销售高峰期通常在上一年的下半年。因此,今年生产紧缺可能导致明年初供应紧张,市场供应缓解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另外,近年来三价苗流感苗接种率下滑,导致每年的批件发量下滑,2016年达到低点,去年有所上升。”

    广发证券指出,考虑到流感疫苗接种高峰期在11月份左右,预计四季度流感疫苗将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9188.html
相关报告
  • 《默沙东、辉瑞2款肺炎疫苗在欧洲市场出现紧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30
    •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续肆虐,随着季节交替,卫生监管当局已经开始担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季节性流感可能会联合出现,造成新一波疫情爆发。 日前,欧盟市场上已经有两种主要的肺炎球菌疫苗出现了短缺的现象,这对于接下来的几个月疫情的控制来讲,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预兆。据路透社报道,由于研究人员尝试使用两种肺炎球菌疫苗作为预防COVID-19的预防措施,默沙东公司的Pneumovax 23和辉瑞的Prevnar 13在欧洲市场面临短缺的困境。 尽管来自美国的疫苗供应正常运行,但随着冬季临近,一大批欧洲国家被迫对两种肺炎疫苗进行定量配给,医院系统也开始担心COVID-19和肺炎患者将对医院造成双重的压力。默沙东公司的一位女发言人表示,这种“前所未有的疫苗需求激增”使这两家制药商的供应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 “尽管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但全球对于肺炎疫苗的需求,仍超过了某些市场可达到的供应量。我们正在继续密切评估局势,并正在努力为世界各国提供尽可能多的肺炎疫苗。”辉瑞发言人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由于肺炎疫苗现货短缺的现状加剧,辉瑞将保证该公司能够为全球提供充足的、可用库存的Prevnar,并进一步提高产量,以确保疫苗的供应没有导致系统性的问题。 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在意大利,两种疫苗的供应都非常稀少,“实际上,市场上面几乎找不到”。据悉,意大利已批准了药房临时计划,同时意大利也开始在国外购买疫苗。德国方面也不乐观,德国目前已经将老年人疫苗的最低使用年龄从60岁提高到70岁,试图通过减少疫苗使用范围,限制需求来应对疫苗短缺的情况。德国还为此与日本达成一项Pneumovax购买协议,但实际的供应可能要等到明年1月份。 欧盟市场面临肺炎疫苗稀缺之际,全球卫生部门担心强大的COVID-19、肺炎和季节性流感三个疾病同时爆发可能会使医院系统不堪重负,各大药企也纷纷加大疫苗的出货量。赛诺菲巴斯德北美业务负责人Elaine O'Hara今年6月曾表示,美国COVID-19造成的第三次感染人数激增仍在继续,赛诺菲计划分发2000万剂疫苗,与2019年供应的1700万剂相比,数量有较大的增加。 O'Hara表示,赛诺菲今年将供应8000万剂流感疫苗,高于去年的7000万。流感预防领域的全球领导者Seqirus去年供应了5200万剂,该公司计划在下季度将供应数量增加约10%。第三大流感疫苗生产商葛兰素史克公司去年供应了4600万剂,该公司计划今年提高供应量至5000万剂。 除了肺炎疫苗外,许多制药商正在开展COVID-19疫苗的研发工作,最快的公司有望在11月获得紧急使用许可。在上周四进行的为期一天的听证会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专家表示,在疫苗接种的最初几周内,虽然供应的剂量有限,但医疗人员和急救人员将被优先安排免疫接种。同样,在早期疫苗接种阶段,政府将优先安排给有可能发生重度COVID-19的高危人群,包括居住距离比较小,教师和疫苗接种途径有限的人。 Warp Speed负责人Moncef Slaoui于本周早些时候预测,如果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Moderna和辉瑞的COVID-19疫苗可能会在2021年6月之前覆盖到所有美国人。
  • 《四季度动力煤市场展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6
    • 结构性去产能与保供增量同步:2018年,供给侧改革主基调有所转变,煤炭行业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一刀切”现象有所好转,保供应同步提上主要议程,2018年预计去除落后产能1.8亿吨,但同时在优质产能释放上加快速度。预计全年理论新增产量在1.5亿吨左右,但是考虑到环保限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实际新增产量约800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35.3亿吨左右,预计增速2.3%左右。   进口煤增量明显,补充作用越发突出:2018年,进口煤贸易一波三折,政策变动较大。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将继续严格执行煤炭进口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但是具体而言,为保证电力需求,稳定市场价格,在价格可控的范围内,对于直供电厂的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的放松,预计2018年煤炭进口增速略有增长,维持在2.9亿吨左右。   实体需求稳定,煤炭消费稳中有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同时GDP与发电量数据良好,呈现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实体需求较为稳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市场支撑仍然较强。   供需矛盾有所缓和,高库存成为常态:从供需情况来看,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是四季度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与产量增加,供需情况略有好转,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在库存制度与“公转铁”升级影响下,上游过剩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中下游长协保供叠加进口采购,使得高库存得以在中长期内成为常态。   一、供给端主基调有所转变   (一)结构性去产能与保供增量同步   2018年,供给侧改革主基调有所转变,煤炭行业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一刀切”现象有所好转,保供应同步提上主要议程,2018年预计去除落后产能1.8亿吨,但同时在优质产能释放上加快速度。   2018年截至7月底,已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完成全年任务1.5亿吨的50%以上;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比2015年底减少2800多处,下降大概50%,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增加了200处左右,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在大幅提升。   (二)产出弹性增大提高保供稳价能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8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97亿吨,同比增长4.2%,较7月份环比增加1510万吨,增长5.36%;1-8月份,全国原煤累计产量22.78亿吨,同比增长3.6%,增幅较7月份上涨0.2%。8月份原煤产量超预期回升,增速回归上升通道,不仅扭转市场对原煤产量的继续收缩预期,而且体现出坑口产出弹性较大、保供能力可控性较强的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8月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1.52亿吨,同比增加565万吨,增速较7月份增长2个百分点;1-8月国有重点煤矿累积原煤产量12.18亿吨,同比去年增加4300万吨,增幅3.7%,产出增速回归快速上升通道。   根据能源局公告,2017年底各类合法产能约43.6亿吨,合法在产煤矿3907处,产能总计33.36亿吨,为当前可安全释放的产能;在建产能10.19亿吨,其中已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230处,产能3.57亿吨。考虑到已进入联合试运转的产能其实已经开始投产,所以这一块可以和在产产能算一起,即2018年实际在产产能36.93亿吨。   2018年,预计全年理论新增产量在1.5亿吨左右,但是考虑到环保限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实际新增产量约800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35.3亿吨左右,预计增速2.3%左右。   (三)进口增量明显,总量或有突破   近两年国内进口煤量的增速较快。2016年起开始执行的供给侧改革,煤炭内产供给出现大幅度下滑,供应有限而下游需求仍有增长,煤炭行业供需格局持续紧张,进口煤的补充作用更加突出。2017年进口总量达到2.71亿吨,同比增加6.1%,占国内产量7.9%;2018延续增长势头,1-8月进口总量2.04亿吨,同比增加14.6%。   但是,进口贸易仍旧是一波三折。4月13日,进口煤限制政策重启,一类口岸也被加到限制行列,导致煤炭4月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10.1%;6月份,为迎接“迎峰度夏”的煤炭旺季,进口政策有所放松,七八两月超量进口,均达到2900万吨左右,在7月份内产下降的背景下,进口大增体现的补充作用越发突出。   2018年,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将继续严格执行煤炭进口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但是具体而言,为保证电力需求,稳定市场价格,在价格可控的范围内,对于直供电厂的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的放松,预计2018年煤炭进口增速略有增长,维持在2.9亿吨左右,但是不排除配额收紧、维持总量控制的可能。   二、运输运力潜能有待发挥   (一)“公转铁”政策升级,铁路发运不断增加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提出,2018年9月底前,山东、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煤炭集疏港运输全部改由铁路,2019年底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的矿石、钢铁、焦炭等大宗货物全部改由铁路运输,禁止汽运集疏港。该项措施标志着禁汽运煤政策继续升级。   随着政策升级以及保供力度的加大,我国煤炭铁路运量经过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后,在2017年迎来了货运量的大幅回升。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炭铁路发运量21.55亿吨,同比增长达到13.42%;而2018年1-7月,累积发运量达到13.7亿吨,同比增幅连续三个月超过10%。预计2018年煤炭铁路运量超过23亿吨乃至达到近年来历史高点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二)运力仍旧紧张,潜能有待发挥   2018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重新修订了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年计划,其中,煤炭同比增加1.5亿吨、增长10.1%。计划新增的1.5亿吨煤炭运力,大约有1亿吨落在“三西”地区外运通道上,而铁路外运的部分陆路通道运输能力已基本饱和,新增运力压力基本由大秦线、朔黄线、蒙冀线和瓦日线这四条主线承担,四条主线新增运力的任务分配大致如下:大秦线2000万吨、蒙冀线3000万吨、朔黄线2000万吨、瓦日线3000万吨。   大秦线,最高运能4.5亿吨,2017年发运量达到4.3亿吨,2018年增长空间为2000万吨,基本可以完成铁总分配任务。   张唐铁路,即蒙冀线,设计运能2亿吨,2015年底通车,由于通车运营时间较短,2017年仅完成煤炭发运5000万吨。根据年初铁总安排,重点挖掘大秦、蒙冀、瓦日等线路运输能力,增开万吨级货运列车,预计今年该线路可释放运力增加2700万吨以上,尚欠缺运力300万吨左右。   朔黄线,设计运能为近期3.5亿吨,远期4.5亿吨,2017年完成货物发运量3亿吨,其中煤炭发运量2.9亿吨,按照铁总年初安排,2018年通过增加车皮,有望增加运力1500万吨左右,尚欠缺运力500万吨左右。   晋中南铁路,即瓦日线,设计运能2亿吨,2014年底通车,2017年完成发运2800万吨,计划2018年发运量3600万吨,按照铁总安排,2018年通过增加大列、疏通线路等措施,预计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运力,即新增运力在1200万吨左右,缺口最大,预计将达到1800万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西煤东运”四条主流线路除了大秦线之外,其他三条线路均难以在2018年有效完成分配任务,运力缺口不低于2500万吨。而放眼未来到2020年,铁路运力有效挖掘方向与关注点仍在“西煤东运”的蒙冀线与瓦日线上,两条线路设计运能达到4亿吨,当前使用不足8000万吨,2018年新增车皮,运力仍难以达到1.2亿吨,不足设计运能的30%。   随着煤炭产能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公转铁”进程加快,铁路运力瓶颈仍将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要因素。同时鉴于去年冬季春节前夕铁路客运流量增加,挤压货运流量空间,2018年“迎峰度冬”旺季补库行情将有所提前,传统淡旺季观念有所转变。   三、电煤消费需求仍有期待   (一)社会用电旺盛,火力发电仍居首要地位   2018年以来,社会用电需求旺盛,8月份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8%,城乡居民用电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贡献率不断增加,社会用电同比全年有望超过中电联预估的5.5%的水平。但是分项来看,工业用电增速有所放缓,这与国内经济形势不佳、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有关。   从发电来看,火力发电依旧占据主要地位,七八月份,南方雨季降雨量充足,水电站出库量加大,三峡大坝水力持续处于满发状态,对火电替代作用明显,但是七八两月份,火电发电占比仍高于71%以上,八月用电高峰比例环比增长1个百分点,火力发电仍然居于发电首要地位。   (二)增速略有放缓,消费稳中有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同时GDP与发电量数据良好,呈现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实体需求较为稳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市场支撑仍然较强。   数据显示,2018年1-6月,全国商品煤消费量19.4亿吨,同比上升3.8%;其中电力耗煤7.2亿吨,上升9.3%。预计2018年全年商品煤消费量在39亿吨左右,增速在1.6-1.8%左右,即下半年商品煤消费量预计在19.6亿吨左右。   四、上下游库存两极分化   2017年底2018年初,发改委推出《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即为业界所传库存制度,主产地库存控制在可调节范围内,下游库存保持在稳定区间,该制度的实施在2018年二季度以后初显成效,对于抑制旺季煤价暴涨、淡季煤价暴跌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一季度以来,产地增产保供,铁路批车量增加,春节前后10天内,库存增加到1300万吨以上,之后保障措施力度不减,同时进口煤政策定向放松,下游库存一直保持高位,截至9月中旬,沿海六大电厂库存仍居于1500万吨左右,港口库存2400万吨左右,同比去年均高出500万吨以上。   而上游来看,由于2017年冬季“煤荒”事件影响以及“公转铁”、坑口环保等政策影响,铁路发运力度不断加大,产地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库存量连续居于历史低位,同比去年降幅达到20%左右,上下游库存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五、供需分析与市场特点   (一)供需矛盾有所放缓,高库存限制波动空间   2018年1-8月,煤炭总供给24.82亿吨,总需求25.98亿吨,缺口约1.16亿吨;2018年全年,预计煤炭总供给38.2亿吨,总需求39亿吨,下半年缺口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对2018年四季度煤炭市场走势,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供需矛盾仍在,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从供需情况来看,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是2018年四季度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与产量增加,供需情况略有好转,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   季节性规律依旧存在,价格呈现领先特征。电煤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市场的基本规律,价格跟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依旧存在,但采购补库节奏领先于实际季节性需求,价格呈现领先实际需求变化的特征。   库存制度初见成效,高库存成为常态。库存制度与“公转铁”升级影响下,上游过剩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中下游长协保供叠加进口采购,使得高库存得以在中长期内成为常态。   (二)“双轨制”影响明显,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动力煤现货价格中枢继续上移。2017年,煤炭现货价格中枢在640元/吨左右,2018年,紧平衡格局虽可能有所缓和,但阶段性供需紧平衡格局难以改变,2018年煤价中枢上移存在较大可能性,预计中枢区间在640-660元/吨。   长协煤与市场煤价差长期存在。大型煤企年度合同比重提高将挤占市场煤运力,增加市场煤物流成本,“双轨制”价格体系影响下,价差仍然长期存在,并在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的情况下,存在缩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