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迎来加速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7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意见》的发布有助于促进氢能“制储输用”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解决困扰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而要实现氢能全链条发展,仍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携手并进,共同应对技术挑战、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市场培育。

    多种新应用突破不断

    近期,我国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突破不断——

    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单位近日联合研制的5吨/天氢液化系统一次性开车成功,稳定产出液氢,系统采用的核心部件均系自主研发;

    我国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火车即将投用,可拉动超200节客车车厢;

    国内首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生产线将在9月底下线,预计今年生产1000套电堆。

    除此之外,在氢能政策方面,各地频传利好消息。“氢能高速政策最近成了行业关注的热点,继山东、四川、内蒙古等地之后,吉林、陕西也提出氢能车辆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某研究员表示,“这说明政府层面正以有力的实际行动,从市场端助力氢车运营推广。”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凯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自去年《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发布后,多个省市研究并出台氢能车辆高速通行费免费的政策。“这将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产生极大带动作用,也进一步坚定了行业共建氢能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的信心。”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高度重视,快速行动,竞相规划氢能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氢能项目落地,在氢能制备、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纷纷取得实质性进展。

    仍处于规模化导入期

    不过整体看,我国氢能发展当前正处于规模化导入期,从制氢、储氢到用氢,全周期产业布局依然存在不平衡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近日公开表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以往提到氢能产业链,总会提“制储运用”,而《意见》明确提出“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输和运一字之差,却值得重点关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究院会长助理兼产研部副主任张胜青表示,长期以来,氢能“储运加”作为连接两头的“脖子”环节,发展一直不及预期,成为全链条协同发展的关键堵点之一。“此外,高昂的氢气运输成本使终端用氢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制约氢能广泛使用。”

    张胜青进一步指出,如果通过管道输氢,上述问题将很大程度得到解决。但由于管道输氢涉及能源安全,亟需国家层面主导建设。

    国家电投首席科学家、国氢科技首席技术官柴茂荣近日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每年的氢气产能大约在4800万吨,产量超3600万吨。“从‘制’的环节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氢能‘制储输用’,关键在用,用的环节打开了,‘制储输’就能‘活’了,用氢绝不是只有每年几百辆重卡就能解决。”

    柴茂荣的观点得到多位业内人士的认同。北京开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也表示,若找到差异化的应用场景,将推动氢能快速打开市场。

    壮大氢能“国家队”力量

    对于构建氢能全产业链,郭烈锦强调,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上游氢气制取、中游储运加注到下游推广应用全面展开。

    “从整个能源产业来看,将产业链各链条间彼此孤立、分隔地去判断评估,不利于推动产业链整体构建。”郭烈锦称,应该考虑从能源的源头到终端产物,包括主、副产品乃至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全面完整、全生命周期的评估和判断。

    多位氢能企业人士呼吁,应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帮助氢能企业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氢能产业,尤其加大对氢能企业支持、推动相关企业发展,同时予以引导,使企业明确定位和方向,加快商业化转型、融资及上市步伐。”鹭岛氢能(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华冰说。

    对此,柴茂荣建议,首先要成立国家层面的氢能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来统筹、引领整个产业链发展。“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国家队’,实行兵团作战,而不是搞‘游击队’。像美国有空气公司(AP),法国有法液空集团,德国有林德集团,日本有岩谷三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规模的氢能公司。”

    “其次,国家要组织产、学、研等联合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因为能源涉及到几十万亿的产值。所以,要舍得较大的投入,不要撒胡椒面。通过不断开展技术攻关,真正解决氢能的‘卡脖子’问题。最后,建立好平台后,要充分国际化。人才机制要灵活,创新机制要灵活,允许社会资本参与,也允许创新团队骨干人员个人持股,充分激发社会各界积极性。”柴茂荣指出。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7461.html
相关报告
  • 《江苏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4
    • 江苏是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聚集区,也是氢能企业聚集的区域。根据《2024氢能产业活力报告》内容显示,江苏氢能企业有181个,数量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山东。 江苏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策的支持。3月20日,江苏省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 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零碳负碳、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支持苏州、南京等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一批可持续燃料项目,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探索绿氢炼化、氢冶炼。”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供热、生物天然气、绿氢的市场机制。 加快构建充(换)电站、加氢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绿色氢能和新型储能等重点方向,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组织实施一批战略需求、市场需求的重大科技项目。 围绕氢能、新型储能、生物基替代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虽然此次发布的政策不属于氢能专项政策,但其对氢能的布局也是相当全面的。 为您简单分析一下此次发布的政策对江苏氢能产业的影响。 氢能全链条发展利好产业升级 文件首先把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提上日程,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其目的是让整个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氢能全链条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和成本优势产生产业集群效应,便于企业间集合优势研发团队和技术团队形成合力; 氢能全链条发展还能促进政策的协同与优化,为氢能产业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体系;能更有效地推动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加速市场培育; 同时,氢能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氢能标准体系,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提升氢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进一步拓宽氢能应用领域。 在全省形成氢能生产和应用的闭环市场,可以减少相应企业的成本支出,与其重金将氢能输送到到外地,不如在省内实现自然消纳。 绿氢的市场机制建立尤为重要 文件提出要探索绿氢的市场机制,对于氢能产业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它既是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抓手。 首先,绿氢市场机制通过价格调节企业收益,可以引导氢能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PEM / 碱性电解槽)、核心材料(如催化剂、质子膜)等领域的研发投入。 其次,通过建立绿氢市场机制,可以激活绿氢需求的终端,比如在交通或者工业领域,推进其应用规模。绿氢产能消耗量形成规模,也会刺激上游制氢领域快速发展。 再次,通过利用合理的绿氢市场机制,可以让绿氢的生产企业、设备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同时,激励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并参与到绿氢产业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市场机制还能促进政府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如税收优惠、补贴等,进一步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提高其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氢能技术创新加码 此次出台的政策,从不同角度为氢能技术创新加码。一方面是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组织方式,组织实施一批战略需求、市场需求的重大科技项目。 “揭榜挂帅”的项目,江苏此前出台过政策,会为这类项目提供补贴。 比如此前的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云帆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铂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取“项目+课题”的形式申报的“揭榜挂帅”项目,项目通过审核后,每个课题最高可获省资助经费500万元。 不仅如此,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和江苏省财政厅不久之前发布了关于印发《2025 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其内容显示,“聚焦绿色低碳颠覆性技术创新和重点行业降碳增效两个方向,最高资助1000万”。其中就包括氢冶金领域可以参与申报。 除了真金白银支持氢能技术创新,江苏此次还提出“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的要求。 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是氢能产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枢纽,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 验证中心对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进行可靠性测试,缩短研发周期;中试平台通过经济性评估(如度电成本 LCOH)为资本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的构建还可以推动跨领域技术融合。比如氢能与储能、智能电网的协同验证,催生 “氢电耦合” 商业模式。 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全链条验证降低氢能技术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加速产业化进程,并为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完善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写在最后 江苏在发展氢能方面不遗余力,此次发布的政策正好切中氢能产业当前发展的痛点和要害,为当地氢能上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政策通过指引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探索绿氢市场化发展的方向,通过搭建中试平台和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支持当地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激发了企业研发创新的活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跨行业合作,促进氢能与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氢能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追“氢”逐绿 包头推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日,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主题为“绿氢赋能协同共赢”,近6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界的参会者齐聚一堂,聚焦政策导向、前沿技术、市场趋势、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共商氢能产业发展大计。 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陈之常表示,以氢能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涵盖“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氢能产业生态,让“草原钢城”包头焕发绿色生机。 共议“氢”产业 会场内,行业“顶流”和企业“大咖”共话氢能产业赋能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方位、多维度探讨绿氢“制储输用”全链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展示“成绩单”:我国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比例超过50%,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包括内蒙古在内的三北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一批项目建成投运,逐步贯通氢能制取—储运—应用全流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提质提速正当其时。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愿与内蒙古加强合作,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旨演讲环节,演讲嘉宾意气风发,分享的内容既不乏生动形象的图文展示,又有扎实详尽的数据支撑,句句切中要点。 “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广泛,与可再生能源结合,提供清洁电力,降低有害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献国表示。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说,在氢能发展上“能电则电,能氢则氢”,通过电氢协同发展模式,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绿色甲醇及绿氨作为氢的液体载体,有助于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应用。以绿电水电解过程中产生的绿氢和绿氧为原料,通过煤气化技术制备低碳甲醇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建议。 ………… 分享经验拓思路,直面问题话未来。与会者共议“氢”产业,共谋“氢”未来,学习交流氛围浓厚。 共谋“氢”未来 在全区氢能产业视频连线环节,会场连线华电氢能达茂旗制氢及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等3个重大项目。观看视频后,与会嘉宾倍感振奋,对包头“氢”未来充满信心。 “包头氢能产业链条加速完善,集聚发展效益正在显现。”陈之常说,包头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包头将抢抓氢能产业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绿氢生产、储运和多元应用基地。 “包头正着力发展氢能产业,致力打造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和重要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庆维一一梳理细节:在产业突围方面,包头坚持以华电为主导,做实绿氢消纳场景规划,同步落地绿电制氢、管道输氢、氢储智造、销售联盟等项目团组,牵引拉动产业链上下游总部、头部、腰部企业在包头集聚;在完善优化产业生态方面,包头加紧建设绿证碳足迹认证平台,加快落实市域外新能源开发回送、绿电直连等规划和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园区、氢能区域试点等示范。 记者了解到,包头围绕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力,在“制”端建成华电新能(6.440, -0.05, -0.77%)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在“输”端建设白云鄂博矿区至包头市区的氢气长输管道,在“储”端推出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装置,在“用”端下线全国首台氢能源矿用车。 “氢能产业是一片蓝海。”孟庆维表示,包头锚定氢能产业新机遇,力争用3年到5年时间,把氢能产业发展为产值超1000亿元的主导产业。 搭建创新平台 本次大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分享与观点碰撞。此外,现场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特聘科学家聘书,为李献国、刘科、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兼氢能分会会长魏锁等院士专家颁发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顾问聘书。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成立了由华电、包钢、国能、北奔、中燃、中浩组成的“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为共绘包头氢能产业发展蓝图凝聚起澎湃动力。 “‘绿氢自循环合作消纳联盟’在企业间能够发挥协调作用。希望联盟中的企业找到合理平衡点,增加包头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交流。”刘科说。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院士专家攻关核心技术,包头正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强氢技术、育氢产业”为使命,推动氢能产业向更高层级发展。 “包头追‘氢’逐绿的决心,写在新能源电站的矩阵间,写在纵横百里的输氢管道上,更写在每一位氢能奋斗者的目光中。”陈之常表示,包头诚邀政产学研用各类英才,共攀技术高峰,共拓应用蓝海,共筑产业生态,共同打造“氢动北疆”的绿色低碳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