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来袭 “关灯工厂”或将越来越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2016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6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6%,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科技创新企业规模不断增加,总数达到12.7万家以上,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去年是“互联网+”和智能化全面爆发的一年,“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全面提升。

    转眼又到6月,新的一年毕业季到来,求职高峰也将随之而来。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企业在用人、制造产品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对用工有着特别需求的制造行业,随着智能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关灯工厂”越来越多,企业人力又将何去何从呢?

    观点:智能化是对个人技能的升级

    “我们麓谷这边一线员工大概在100名左右,并不是很多,车间里大概是一名工人配一台机器的配置。”在金杯电工,该企业特缆事业部的副总经理章薇告诉记者,金杯电工作为老牌的电线电缆传统品牌,其实面对智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企业一直在朝着这方向努力。“目前企业自动化设备程度还是比较高,但是对于普通工人我们一直还是比较有需求的,毕竟机器代替不了人。”章薇表示。

    记者了解到,现在麓谷的企业中,虽确实存在不再依赖大量人工实现生产制造的现象,但是对于能熟练操作设备的技工还是普遍需求的。

    “像之前在车间工作的工人每天都要填写生产记录本,用来记录生产过程和产品情况,但是现在公司采用生产管理系统后,员工在机器上进行信息采集输入,设备上的输出端口就可以直接把信息传送至电脑里,供后端的人查看。”章薇介绍,前端的工人要保证信息设置的准确、操作设备的维护、产品质量的把关,虽然过程看上去简单方便多了,但是对前端的工人要求更高了。

    与之拥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华自科技人力资源总监李亮。“智能化程度越高的工具更需要高技能的人员操控,对于一线工人而言,智能化是对个人技能的升级及职业的优化和再造。”李亮说:“智能化的推进替代了人重复性、枯燥的劳动,体力劳动者无疑会受到的冲击,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思考复杂度高、创造力强、灵活性高的生产性服务工作,仍然需要人力胜任。”

    当今“工匠精神”备受推崇,在智能制造的热潮中,产业工人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的更加专注,将对个人职业生涯带来利大于弊的效果,从而在工业效率的提升中分享红利。“同样是操作工,有的只会设置程序,有的既会设置程序又能维修排除故障,后者就能拿更高的工资。”章薇介绍:“我们企业内部设有职业技能考试,从1级至5级,等级越高,技能津贴就更高。外部的职业技能资格也设置了职业津贴。”

    困境:智能化发展急需“跨界大咖”

    智能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制造最核心的是智能人才的培养,从精益人才的培养到智能人才的培养,这一过渡和齐步走可能也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我们电线电缆领域,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特别稀缺,有且也大多集中在行业领域较发达的江浙地区。”章薇向记者解释,由于电线电缆这一传统行业的特殊性,一般学习电缆设计专业出身的业务大佬对信息化领域不甚了解,而信息化领域人才对电缆的业务需求也不太明白,这种“跨界大咖”一直是制约企业智能化发展的瓶颈。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章薇一个人。有数据显示,58%的制造企业认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智能制造商业软环境亟待改善的方面。目前,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

    对于困境,企业也见招拆招,积极探索解决之道。目前,华自科技正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为此,企业专门成立了智能制造及信息化部,聚集了一大批信息化人才。“在企业内部组建专门的信息化部门,通过深度融合,在深入了解企业产品技术、业务领域的基础上,推动智能化进程。”华自科技智能制造及信息化部经理喻鹏介绍。

    既然复合型人才可遇而不可求,不如就自己动手培养,这也是金杯电工在学习了江浙地区电缆企业智能化发展之路以后的感悟。“一直以来,省、市、高新区都不遗余力地为人才聚集和引进提供了很多政策和平台,但‘跨界人才’的培养还是在企业和个人,企业有观念,个人有意愿,才能培养出切实符合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章薇说。

    思考:智能化要以问题为导向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面对智能化的大势所趋,企业也迎来正反两面的思考。

    “智能化为丰富用户服务打开了无穷的空间,进而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生态圈,对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重要而影响深远。”李亮说。同样,章薇也认为,智能化将促使企业盈利模式产生变化,并且将极大地改善工人的生产环境,降低劳动强度。

    企业作为智能化生产制造的主体,一方面必然将享受到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智能制造所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面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还处在“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并进的情况下。

    “任何企业对于智能化的改造建设都应该基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盲目追求智能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喻鹏表示,对于企业来说,要认识到智能制造的建设改造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设备、资金的,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要以问题为导向,企业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就从那些方面进行智能制造改造。.

相关报告
  • 《寻找智能制造的原动力与成功之道!》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1、必须反思推进智能制造的原动力是什么? 美国的制造企业一直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和自动化 技术的应用,正是在这样的土壤里,才会产生GE、PTC、罗克韦尔、Autodesk、ANSYS、Kronos这样的IT与OT巨头。 首先,美国的人工成本很贵,美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减员增效,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进自动化,实现少人化,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美国也存在着年轻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因此,推进少人化与自动化是一个现实选择。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完全竞争环境下,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批量越来越小,需要满足的法规越来越严苛,客户对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必须实现数字化转型,对生产设备、生产线、生产车间,乃至整个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第三,物联网、移动应用、云计算、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对制造企业改善运营带来了新的机会。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领军制造企业,非常清晰地将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一种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第四,美国已经将低端产品制造大部分外包,真正留在美国的,是复杂产品、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即便是高端制造,也是把大量零部件的制造外包,广泛通过供应链协作。因此,美国制造业非常强调供应链协同和智能物流的应用,实现工业4.0 所强调的横向集成。 反观我国目前的智能制造热潮,依然没有走出政府出题目,专家定方向,企业报项目,最终政府买单的框框。拿到几千万的无偿资助,对于大部分利润率不高的制造企业而言,实在是有太大的诱惑。这样的免费大餐,实际上让很多企业已经忘记了推进智能制造的原动力,迷失了推进智能制造的方向。一些拿到大项目的企业,智能制造究竟怎么做还没想清楚。就像我国很多公司上市了,如何使用募集资金还没想清楚一样,因为他们把上市当做目标,而非手段。我很担心,一些智能制造的示范生产线真的只能用于专家检查时“示范”一下。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企业才会把推进工业4.0和智能制造当做一个漂亮的广告词,把简单的按订单配置,吹成个性化定制;把大量使用机器人 当做智能制造的代名词;也正是在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才会盲目出台类似鼓励“机器换人”的政策。 我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冷静地思考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数字化转型战略,分析推进智能制造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智能制造当做一个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手段,而非目标,从而找到推进智能制造的突破口,不要被“拔苗助长”。.
  • 《智能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产业发展   自动播放轻音乐“唤醒”主人的智能音箱、能够单手做俯卧撑的手掌大的机器人、搭载着人工智能系统的新能源自动驾驶汽车、能“S”形弯折的柔性显示屏……中国制造业特别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成就,令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与会人士惊叹不已。   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看来,制造业升级是推动中国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技术更新的催化剂。“人工智能的多维度发展、多产业链运行,将和教育、医疗、汽车等一系列制造行业深度融合”。   “我们身处智能制造时代,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达22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智能化产品在中国已有较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智能制造除了使我们的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化,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大量运用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同时还能让产品本身智能化。”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友国介绍。   外企竞相拥抱中国“智”造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瞄准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这一红利,竞相调整全球布局,顺应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   他说:“新一轮的制造业升级开放对外国企业来说,也许比第一轮有更大的红利,因为附加价值高,市场购买力更强。”   5月25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生产的首款电动汽车在合肥下线。这款纯电动车以江淮汽车的新能源技术框架为基础,融合了大众旗下西雅特品牌的设计理念,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约亨·海兹曼介绍说,该款电动车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搭载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控制平台及包括智能充电、智能停车在内的出行解决方案。目前,该车型已接到来自大众共享移动出行伙伴的数千台订单。   据了解,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成立,是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合资企业。   去年11月,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开始打造其全球第三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厂里配备了智能机器人辅助生产、自动化物流运作、虚拟现实眼镜、设备状态追踪、大数据网络监控等手段和系统,期望最终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工厂运营模式,完整建设计划将耗时十年。   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达4986家,比上年增长24.3%,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外商投资重点也从加工制造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一些国外行业人士表示,希望中国制造业的大门更为开放,与全球制造业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发展智能制造要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国际转移,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辛国斌坦言。   据介绍,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到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到50%。   辛国斌说:“加强对外合作、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是我们基于对自身的认知,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则是我们立足制造业现状,对未来30年的展望,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可夜郎自大,又不必妄自菲薄。”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的开放步伐还将加快、程度继续深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刘庆峰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必然走向与人工智能的匹配和深度融合。“未来30年,如果我们抓住了人工智能产业机遇,将会在全球的价值链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人工智能和中国制造,提到双能驱动、并驾齐驱的战略高度。”   一些业内权威专家指出,发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全力打造中国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超七成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技术层。如果要在2020年实现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整个行业水平就需要大幅提高。因此,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期还远未到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说,“我国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仍不够牢固,因此要继续集聚自主研发原动力,在技术层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