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将召开量子计算峰会 制定国家量子战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26
  • 白宫周一将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美国政府推动量子信息科学的努力,美国多个政府部门的官员,谷歌母公司Alphabet、IBM、摩根大通等大公司和学术专家将参加此次会议。 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比今天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快数百万倍。专家们表示,虽然目前这种充满希望的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可能会对医疗保健、通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人工智能、天气预报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这项技术具有重大的国家安全意义,因为量子计算机可能会突破传统的互联网安全程序或其他密码。 此次会议是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组织的。该办公室负责量子信息科学的助理主任杰克-泰勒表示,政府计划在周一公布一项关于如何推进下一代技术的战略。他表示,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让关键利益相关者聚集一堂,“真正制定一项计划”,以帮助量子计算成为现实,并寻求对政府可以采取的其他措施的投入 参加此次会议的包括美国国防部、国家安全局、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宇航局和联邦能源部、农业部、国土安全部、国务院和内政部等部门的官员。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洛克希德马丁、高盛集团、AT&T、英特尔、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多家大公司的代表也将参加此次会议。 根据白宫的一份备忘录,量子计算“将使我们能够预测和改进化学反应、新材料及其特性,并对时空和宇宙的出现提供新的理解”,这一切可能在十年内实现。 本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批准了关于量子信息科学的立法,以“制定统一的国家量子战略”,授权在2023年前提供13亿美元的资金。

相关报告
  • 《白宫召开芯片峰会,为美国芯片制造和研究领域的投资提供动力》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1-04-18
    • 2021年4月12日,半导体工业协会(SIA)发布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诺伊弗(John Neuffer)的一则声明,该声明涉及拜登政府官员与半导体行业及其他领域的领导人在白宫举行的会议内容,关于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以及拜登的基础设施计划和半导体供应链有关的其他问题。 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SIA董事会成员GlobalFoundries首席执行官Tom Caulfield、英特尔首席执行官 Pat Gelsinger、Micron Technology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以及以及恩智浦(NXP)、三星(Samsung)和台积电(TSMC)的高管。 John Neuffer:“我们感谢白宫与行业领导者能够参加此次峰会,以确保建立牢固和有弹性的半导体供应链。我们支持拜登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供的50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制造和研究投资的做法。半导体是美国创造就业、国家安全和教育系统的核心,涉及航空航天、汽车、云计算、医疗设备、电信等许多其他领域的增长与创新。正如拜登总统的基础设施计划那样,按照《美国芯片法案》,为芯片制造激励措施和研究投资提供资金,这将全面提高美国的半导体生产和创新能力。今天的会议标志着拜登政府与工业界之间正在继续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以通过对国内芯片制造和研究来加强美国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能力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37%下降到如今的12%。这种下降主要归因于全球竞争对手的政府提供了大量补贴,这些补贴使美国在吸引新的半导体制造设施或晶圆厂建设方面处于竞争劣势。此外,此外,联邦政府对半导体研究的投资在GDP中所占份额几乎不变,而其他政府则在研究计划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增强自己的半导体能力。 认识到半导体在美国未来中的关键作用,国会于1月份颁布了《美国芯片法案》,作为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的一部分。新法要求鼓励国内半导体制造业和芯片研究投资,但必须提供资金,使这些规定成为现实。拜登总统的基础设施计划将拨款500亿美元,以支持《美国芯片法案》》中的半导体制造和研究条款。 2月,SIA董事会以及后来由SIA领导的大部分商业领袖联盟呼吁拜登总统与国会合作,为基础设施计划中的半导体制造激励措施和研究计划提供资金。
  • 《生态环境部: 将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0-29
    • 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编制为契机,大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据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2015年,进一步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我国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为百分之百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努力实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开展建设全国碳市场建设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目前已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市场以较低社会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 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强化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机构改革后,国务院调整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单位和成员,制定了工作规则,建立了联络机制。地方也建立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完善了相关机构和人员队伍。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农田水利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强化适应行动和实践。2013年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6年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28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我国正在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现状评估,组织编写《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努力和贡献。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2018年,成功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达成于我有利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成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数次致信习近平主席,高度赞扬中国代表团关键作用。积极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加G2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双边合作,与多个国家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及签署双边合作文件。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迄今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五大洲约120个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 持续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起设立“全国低碳日”,每年全国均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2020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我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线上渠道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每年通过各层次的新闻发布会,宣讲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进展,回应舆论的重要关切。编写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年度报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 李高指出,为了统筹推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到2020年国家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重点领域的相关措施。战略发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国内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我国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并且把适应气候变化和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贫困等工作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