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创碳谷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项目启动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0
  • 9月26日上午,新创碳谷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项目举行建设启动仪式。项目总投资50亿元,由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年产3.6万吨大丝束碳纤维及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实现将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形成“复材设计—检测测试—经编织造—复材成型加工—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建成达产后将新增年产值收入100亿元,年利税20亿元。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100天时间,又一次刷新了新北区重大项目推进速度的纪录。

    项目的投资主体--新创碳谷控股有限公司,掌握碳纤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企业的低成本、工业化制造及应用方案赢得了维斯塔斯、通用电气、艾尔姆、西门子、中车集团、中国商飞、成飞、哈飞等国内外知名客户的高度认可。

    当前,全球大丝束碳纤维市场需求持续放大但产能严重不足。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大丝束碳纤维需求量将超过10万吨,2020年全球现有产能仅为2.35万吨,市场供给严重不足。企业目前在全球风电行业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占有率达到30%,本项目投产后将优化“碳纤维-织物-制品-应用”产业链,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并吸引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常州高新区,形成超千亿元的碳材料产业集群。

    为保障项目如期开工,高新区经发局联合区行政审批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等部门及滨开区,成立了新创碳谷项目推进服务专班,针对企业项目立项、用电方案、能耗、污染物排放、土地挂牌、规划方案报批、施工准备等事项,服务专班与企业共召开了9次专题对接会,帮助企业解答申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理清项目报批流程,并落实专人全程代办,提高了报批效率,为项目实现从签约到开工100天的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打响和擦亮了“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

相关报告
  • 《中石化启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大攻关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16
    • 中石化启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大攻关项目;霍尼韦尔推出行业最高性能最小尺寸的改装车涡轮增压器;新国标接口MODEL X/S将于11月17日亮相。 1.中石化启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大攻关项目 日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其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主持召开2017年重大项目——“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攻关启动会。上海石化为该重大项目项目长单位,负责了其中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攻关任务。(中新网) 2.新型耐高温锂电池隔膜成功研发 有望提高电池安全性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朱英杰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胡先罗团队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并申请一项发明专利。(中国客车网) 3.LG化学向Kemco投资10亿韩元 保障锂电池硫酸镍供货 据外媒报道,LG化学于11月8日宣布,该公司向Kemco公司投资89.7万美元,获得了后者10%的股份,据LG化学的内部人士透露,该笔股权投资的达成后,相较于其他竞争者,LG化学可优化获得硫酸镍的供货,有助于LG化学应对未来锂电池材料的供给不足。(盖世汽车) 4.定位轻量化安全部件 瑞典钢铁与海斯坦普研发轧制硬化钢 据外媒报道,瑞典钢铁公司(SSAB)与海斯坦普开展合作,双方共同研发了Docol PHS 2000,这是一款全新的轧制硬化钢,其抗拉强度要强于其他任何被广泛使用的车用级轧制硬化钢。相较于同类保险杠,Docol PHS 2000的减重幅度高达17%。(盖世汽车) 5.舍弗勒斥资1.8亿欧元打造欧洲装配及包装中心 据外媒报道,舍弗勒宣布将斥资1.8亿欧元(2.09亿美元)在德国莱比锡(Leipzig)附近建设一座装配及包装中心,借此向欧洲地区的仓库供应汽车零部件及工具。该中心预计于2019年投入运营,并增加约900份工作岗位。(盖世汽车) 6.索尔维高性能聚酰胺推出新产品Technyl® Blue 2017年11月6日 - 索尔维高性能聚酰胺事业部推出了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耐高温Technyl® Blue系列材料。该系列材料即使在腐蚀性冷却剂作用下,也具有优异的耐水解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盖世汽车) 7.霍尼韦尔推出行业最高性能最小尺寸的改装车涡轮增压器 近日,全球领先的涡轮增压技术领导者霍尼韦尔(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HON)在2017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改装车及配件展览会(SEMA)上推出了面向改装车售后市场的全新霍尼韦尔盖瑞特G系列高性能改装涡轮增压器,可支持高达485千瓦(660马力)的动力输出。(盖世汽车) 8.捷太格特(JTEKT)成功开发汽车变速器用长寿命推力滚针轴承 据外媒报道,捷太格特近期成功开发出新的“长寿命推力滚针轴承”,其使用寿命达到了现行产品的3.5倍。推力滚针轴承因其具备承载高负荷、高转速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能量损失,广泛用于汽车变速器和压缩机等。(汽车零部件) 9.福特测试外骨骼EksoVest 大量节省人工 据外媒报道,一位疲惫、受伤的工人很难为公司的资本增长作出较大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福特要测试外骨骼在车间能够起到的作用。近日,这家公司正在测试一种叫做EksoVest的外骨骼,这种无动力背心能在工人进行抬头工作时为其手臂提供支持。(cnBeta) 10.导电钢纤维+细菌 自修复沥青路面或将为电动车充电 据外媒报道,荷兰研究人员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Erik Schlangen表示,其计划测试一款具有自动修复功能的沥青,其采用导电的钢纤维及细菌,可修复路面中的裂纹并为停靠于路面上方的电动车充电。当车辆停靠于十字路口时,该测试设备将为车辆充电,延长其续航里程数。(盖世汽车) 11.三星力争将锂空气电池推向实用化 据《日本经济新闻》11月10日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将开发面向纯电动汽车(EV)的第三代充电电池。一次充电的续航距离将达到目前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近2倍,计划以此来对抗在纯电动汽车用第二代充电电池开发上先行一步的丰田汽车。(日本经济新闻) 12.新国标接口MODEL X/S将于11月17日亮相 日前,记者从官方获悉,搭载新国标充电接口的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将会在11月17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正式亮相。此外,据此前消息,特斯拉也将为现款MODEL X和MODEL S的车主免费发放“新国标”充电适配器,并改造旗下在大陆地区的各大充电网络。(汽车之家) 13.密歇根制造中心研发轻量化多材质车架 据外媒报道,密歇根制造业技术中心于上周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改装车零配件展览会(SEMA)并展示了一款轻量化后市场车架,或将为专用车(specialty car)设计师们及车主们提供一款轻量化、价格可负担得起的、硬度与安全性较高的车架选配件。(盖世汽车) 14.德尔福科技拆分计划已获德尔福董事会批准 汽车行业领先的全球性技术公司德尔福汽车公司近日宣布批准动力总成系统事业部从公司拆分,成立新的独立上市公司“德尔福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份登记日期、分配日期以及分配比率。拆分后,公司将更名为安波福(Aptiv)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改为“APTV”。(盖世汽车) 15.充电仅需1分钟 菲斯克为柔性固态电池申请技术专利 据外媒报道,菲斯克(Fisker)的科研人员们于本周递交了文件,旨在为其柔性超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申请技术专利,该项专利涉及全新材料及制造工艺,对于实现所需的能量密度、电源及成本目标,新材料及工艺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助推电动车的推广及应用。(盖世汽车
  • 《揭密欧洲最新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开发项目MAI Skelett》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德国碳纤维复合材料联盟(Carbon Composites e.V.,CCeV)是一家由企业和研究所组成的联合机构,其成员遍布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整条产业链。该联盟下设多个分支机构,MAI Carbon是其中之一。2012年1月19日经独立评审团评审,MAI Carbon通过了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前沿技术产业集群的第三轮选拔,成为五大前沿技术产业集群之一,位于慕尼黑、奥格斯堡和英戈尔施塔特三角区,计划到2020年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产业集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MAI Carbon成员企业开展的联合研发项目围绕复合材料部件全生命周期,内容涉及树脂纤维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及材料回收等全产业链各环节。 MAI Carbon机构由奥迪、宝马、Premium Aerotec、空客直升机、Voith、SGL,以及IHK Swabia、德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所(LCC)、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创立,目前拥有超过120家会员单位。2012年以来,该机构成员间的联合研发项目多达39项,资助金额从几十万欧元到几百万欧元不等。 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MAI Carbon一项名为“MAI Skelett”的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复合材料制造商在寻求降低部件成本道路上的一次全新尝试。研究者通过不断努力,混合使用多种材料,将“合适的材料用于合适的部位”,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规模生产对自动化和功能一体化的需求。 项目简介 MAI Skelett项目获得了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190万欧元的资助,为期17个月,由宝马公司主持实施,合作企业包括P+Z Engineering公司、SGL Automotive Carbon Fibers公司、CirComp公司和Eckerle公司。该项目针对挡风玻璃上方、两个A柱之间的挡风玻璃横向框架结构开展研发工作,并形成产品和工艺示范。其设计以现有的宝马i3车型为基础,遵从该车型设计的所有功能和结构要求。目标部件不仅是车顶横向框架结构件,提供了良好的刚度(能够有效降低NVH:噪音、振动和粗糙度)、强度(帮助车顶件在压缩实验中满足撞击要求),同时可用于遮阳板、装饰件、照明线等内饰件的固定,以及为挡风玻璃、天窗和车顶外面板提供连接支持。 该项目首次提出“骨架”设计理念,采用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拉挤成型工艺,经热成型-复合模塑(overmolding)两步法,在75秒内生产出结构件,超越了前期各版本部件的工艺要求,实现了热塑性复合材料在白车身结构中的规模化应用。另外,该项目提高了白车身部件的残余应力,将其断裂方式从脆性断裂变为韧性断裂,从而改善了部件的碰撞行为。采用“骨架”设计的挡风玻璃框架弯折处有4根单向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棒,经复合模压工艺封装于部件内。4根拉挤棒中 ,两根靠近零件底部,两根靠近顶部,不在同一平面内,便于为部件提供扭转刚度和复杂形状的功能附件。 材料选择 项目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大丝束碳纤维为增强材料。由于50k大丝束碳纤维单丝排列紧密,树脂浸润非常困难。因此,需要结合纤维展宽技术对纤维导向进行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预浸效果,同时保证了50%左右的高纤维体积含量。SGL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将拉挤型材列入了其“热塑性产品备选箱”。 除了增强纤维,项目同样考察了不同种类的PA6树脂,以确保其粘度和流变特性能够对拉挤速率和产品质量进行优化。SGL的“热塑性产品备选箱”为项目提供了多种备选材料,包括碳纤维单向带、有机板、不同长度的短切纤维,以及单向碳纤维增强拉挤件。以上材料均采用SIGRAFIL 50k 碳纤维,以及适用于聚丙烯、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基体的上浆剂。而聚酰胺类热塑性树脂的种类很多,包括PA6、PA66、PA12以及PPA中的部分类型都可以作为候选材料。有些PA6甚至可以在模压过程中通过反应原位获得。 热成型和复合模塑工艺 MAI Skelett项目最初选用的材料体系为碳纤维增强PA6复合材料。随后,研究人员对材料组分进行了调整,使材料能够适应部件形状及不同部位承载载荷的需要。选择热成型工艺主要考虑了碳纤维需在尽量直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高强度和高刚度,因此,拉挤棒材在树脂基体流动方向上被拉伸,其端头则进行弯折和展宽处理。 第二步,需将热成型后的拉挤棒材置于红外加热器之下,并在50秒内将其加热至指定温度,随后用机械臂将其转移至注塑模具中。短切纤维树脂糊经复合模塑工艺注塑于型材之上或其周围。复合模塑环节对模具和工艺过程的精度要求极高,这样方能确保热压后的拉挤棒材位置保持不变。 拉挤棒材热成型和复合模塑两步工艺的总周期约为75秒。由于热塑性树脂基体能够在复合模塑工艺之前重熔,因此,热压处理后的拉挤棒材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部件的最终塑形 ,并与二次注塑材料连接为一体。热塑性树脂的这一特点甚至可使其与金属部件形成连接。同时,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热成型和注塑工艺同样能够获得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工艺过程的可控性,这对于规模化生产至关重要。 韧性断裂 能与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树脂糊相容的PPA和PA6树脂基拉挤型材部件韧性更佳,断裂模式也为韧性断裂。尽管韧性断裂模式的获得损失了挡风玻璃框架所能传递的部分载荷,但这却显著提高了白车身的结构完整性和综合使用性能。 尽管在项目结题报告中,宝马公司并未具体指出其倾向的材料组合,但报告总结称,最终的模拟和测试结果表明,“骨架”结构超越了单纯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部件除扭转刚度以外所有的性能指标,而扭转刚度对于挡风玻璃框架来说并非关键数据。与普通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相比,“骨架”结构部件碰撞过程的载荷水平和能量吸收水平都更为优异。同时,该部件具有韧性断裂模式,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结构的碰撞断裂性能,还明确了其断裂行为与白车身整体结构间的关系。 “骨架”设计的未来应用 在结题报告中,宝马公司称将“骨架”设计理念应用于另外6个汽车部件时,同样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原材料成本和工装成本。SGL公司也建议将该技术应用于汽车及航空座椅、仪表盘、机器手臂、X光工作台等领域。 对“骨架”设计理念的研究并未止步,在随后开展的研发项目MAI Multiskelett中,该设计方法被扩展到了多轴向应力部件,重点研究了轴承部件和拉挤型材的连接部分,特别是有多条载荷路径交叉的大型结构件。此处暂不赘述。 “骨架”理念设计的挡风玻璃横向框架结构件,采用拉挤工艺和复合模塑工艺,有效缩短了工艺周期、减少了材料浪费,诠释了碳纤维在单向载荷结构件上的有效利用方式,是下一代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设计和规模化生产的典型示范。同时,将其他部件产生的碳纤维边角料用于制作复合模塑工艺所需的树脂糊,能够有效提高部件的功能性和使用性能,是提高复合材料可持续性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