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细菌酶混杂催化功能的定向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29
  •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藻类资源与生态工程研究团队在工程化改造酶蛋白的混杂催化功能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Repurposing a bacterial prolidase for organophosphorus hydrolysis: Reshaped catalytic cavity switches substrate selectivity”于2020年6月27日发表于《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杨键副研究员与肖运柱博士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龙丽娟研究员是通讯作者。

    酶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是维持生命代谢有序运转的重要驱动力。传统观点认为酶催化化学反应是非常精确专一的,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种“兼职”功能,这种酶催化功能的非特异现象称为混杂性(Promiscuity)。酶的催化混杂性可为生物提供“兵器库”,帮助生物适应多变的化学环境。在工业界,开发利用酶的混杂催化功能可帮助人们合成化学分子、修复污染环境。

    该研究发现一种海洋细菌脯氨酸二肽酶具有混杂水解对氧磷农药的功能,该酶水解二肽的活性(kcat/Km=(7.68±1.24)×104 M-1s-1)是水解对氧磷(kcat/Km=(0.94±0.09)×103 M-1s-1)的近100倍。作者期望通过优化底物结合口袋提高该肽酶水解对氧磷的活性,对组成该酶底物结合口袋的11个氨基酸残基进行了定点饱和突变和组合突变。经过多轮筛选从4000余个突变体中获得最优突变D45W/H226G。相较野生型,D45W/H226G水解对氧磷的活性提高了30倍(kcat/Km=(2.96±0.05)×104 M-1s-1),且其对其他有机磷类化合物的底物谱也获得显著拓宽。有趣的是,伴随着混杂活性的提高,天然肽酶活性显著下降(kcat/Km=1.76±0.02 M-1s-1),突变酶与野生酶的催化选择性发生106倍转换。为探究两个氨基酸残基突变造成该酶底物选择性差异的原因,作者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野生酶与突变酶的蛋白晶体结构。通过比较蛋白结构,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揭示了底物结合口袋形态的变化影响两种底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模式,使对氧磷在突变酶中的结合构象更利于催化反应进行,而二肽底物在突变酶中的结合构象则刚好相反。

    该研究改良利用酶的混杂催化功能,将细菌肽酶体外定向进化为对氧磷水解酶,为有机磷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提供了高效酶元件,也有助于提升酶催化底物选择性分子层面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3020301)、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 (GML2019ZD0404)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04010165)共同资助了该研究。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bit.27455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6/t20200628_5612266.html
相关报告
  • 《氮杂蒽醌类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酶催化机理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长生研究员团队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团队合作在氮杂蒽醌类海洋多环天然产物Deoxynybomycin(DNM)和Nybomycin(NM)生物合成与酶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 “Deciphering Deoxynybomycin Biosynthesis Reveals Fe(II)/α-Ketoglutarate Dependent DioxygenaseCatalyzed Oxazoline Ring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美国化学会志》)。博士后刘凯、张锦岩(厦门大学),博士张光涛为共同第一作者,张长生、王斌举与张光涛为共同通讯作者。 恶唑啉是天然药物中的重要活性基团,在有机合成小分子活性化物结构衍生和修饰中有着广泛应用。2-恶唑啉环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在非核糖体肽、核糖体肽和苯并恶唑类天然产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已经阐明。抗生素DNM和NM是自然界中罕见的含有4-恶唑啉基团的氮杂蒽醌类化合物。DNM具有显著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也是开发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先导化合物,其作用机制是与DNA Ⅱ型拓扑异构酶靶向结合,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DNM中的4-恶唑啉环是关键药效团,但其生物合成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限制了对这类活性氮杂蒽醌天然产物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 研究团队早期从南海深海沉积物来源的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antitumoralis SCSIO 01299,张偲院士和田新朋研究员提供)分离发现了氮杂蒽醌类多环天然产物脱氧苯醌(Deoxynyboquinone,DNQ)(Mar Drugs, 2011,9:1428-1439)。近期,与澳门大学副教授余华合作揭示了DNQ的抗炎活性靶点与作用机理,发现DNQ可靶向烷基化修饰信号通路(Keap1-Nrf2-ARE)中Keap1上的关键位点Cys489,促使Keap1泛素化,并释放Nrf2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抗炎效应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显著的抗炎活性(J. Pharm. Anal. 2023, doi:10.1016/j.jpha.2023.07.009)。 DNM与DNQ拥有相似的三环氮杂蒽醌线性骨架结构,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源途径。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了菌株SCSIO 01299和Embleya hyaline NBRC 13850(DNM产生菌)基因组中DNQ(dnq)和DNM(dnm)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一步通过体内遗传与体外生化实验,发现了二者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共同中间体5,阐明了甲基转移酶DnmS负责DNQ和DNM氮甲基化后修饰,两个同源的Fe(II)/α-KG依赖型双加氧酶DnmT和DnmU分别负责DNM中4-恶唑啉环的形成和C-12位的羟基化。 在进行体外酶反应研究时,研究团队意外发现DnmT既能催化恶唑啉环的形成产生DNM,也能催化DNM中恶唑啉环的开环和脱N-甲基,最终形成中间体5,从而逆转DNM的生物合成。为阐释DnmT催化恶唑啉成环与开环的酶学基础,研究团队基于酶蛋白建模、点突变以及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多尺度计算化学等方法详细解析了DnmT催化成环、开环和脱甲基反应的新颖酶学机制,同时通过体外实验捕捉到反应中间体14,进一步佐证了该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初步探索了DnmT催化多种反应的生物学意义。进一步发现,在野生菌株中,绝大部分DNM被分泌至胞外,而胞内含量较少;活性评估显示,DNM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强于NM及其它中间体和副产物。由此,研究团队推测,DnmT催化恶唑啉成环产生DNM并释放到环境中,杀死自己的竞争者,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催化恶唑啉开环和脱甲基可能是为了控制胞内DNM的浓度,减少对细菌自身的毒性,这一假设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抗生素DNM中罕见4-恶唑啉药效团的合成途径,并利用酶学和计算化学等方法揭示了新颖多功能Fe(II)/α-KG依赖型双加氧酶DnmT催化恶唑啉成环、开环和脱甲基化的酶学机制,为Fe(II)/α-KG依赖型双加氧酶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多样性以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也为活性氮杂蒽醌类天然产物的基因组挖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1、Kai Liu#, Jinyan Zhang#, Guangtao Zhang#,*, Liping Zhang, Zhen Meng, Liang Ma, Wenjun Zhang, Weiliang Xiong, Yiguang Zhu, Binju Wang*, Changsheng Zhang*. Deciphering deoxynybomycin biosynthesis reveals Fe(II)/α-ket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catalyzed oxazoline ring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J. Am. Chem. Soc. 2023. https://doi.org/10.1021/jacs.3c11772 2、Ke-Gang Linghu, Tian Zhang, Guangtao Zhang, Peng Lv, Wenjun Zhang, Guanding Zhao, Shihang Xiong, Qiushuo Ma, Mingming Zhao, Meiwan Chen, Yuanjia Hu, Changsheng Zhang*, Hua Yu*. Small molecule deoxynyboquinone triggers alkylation and ubiquitination of Keap1 at Cys489 on Kelch domain for Nrf2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therapy. J. Pharm. Anal. 2023. doi: 10.1016/j.jpha.2023.07.009
  • 《南海海洋所在抗性基因介导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抗性基因介导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结构多样化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揭示了糖苷酶KijX水解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Lobophorin(LOBs)中的糖基侧链,从而介导菌株对LOBs产生抗性的新机制,阐明了异源重组菌株中LOBs的结构多样化是内源基因和外源基因簇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抗生素耐药性和结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A Widespread Glycosidase Confers Lobophorin Resistance and Host-Dependent Structural Diversity为题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抗生素耐药问题正在引发全球健康危机,普遍认为耐药性的产生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息息相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即使在人迹罕至的冻土和洞穴中发现的微生物中也存在抗生素抗性基因,表明环境微生物作为抗性基因的储存库,可能是临床耐药菌株中抗性因子的起源。这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抗生素与其抗性基因演化过程中“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有趣问题: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催生了抗性基因的进化,还是抗性基因本已古老存在,只是因抗生素的使用而加速了其发现过程?无论如何,从环境微生物中鉴别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理解其生态功能,可以为抗生素的临床耐药性提供潜在的可控措施和解决方案。  LOBs属于螺环乙酰乙酸内酯类抗生素,研究人员前期从海洋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SCSIO 01127中分离到LOBs A/B,解析了LOBs生物合成中负责糖基化(LobG1、LobG2和LobG3)、糖甲基化(LobS1)和C-32羟化(LobP1)等后修饰酶的功能(图1)。但在近期研究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与野生型菌株产物不同,异源重组菌株S. coelicolor M1154/pCSG5560(含有lob基因簇)中产生了一系列C-9位带单糖且C-32位为羟甲基的LOBs,而意外的是,虽然LobP1体外反应确证其负责C-9位带三糖或双糖的LOBs的C-32位甲基羟化,但LobP1却不能催化C-9位带有单糖的LOBs发生羟化(图1)。那么,异源重组菌株中这些C-9位带单糖且C-32位为羟甲基的LOBs是如何产生? 基于上述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和生物转化实验,研究人员在异源宿主中发现了一个糖苷酶KijX,可催化LOBs中C-9位多糖链的水解,但不能催化C-9位带单糖的LOBs发生糖基水解(图1)。在异源重组菌株S. coelicolor M1154/pCSG5560中,LOBs的合成经历了LobG1(C-17糖基化)、LobG3(C-9位连续添加两个糖)和LobG2(C-9位的第三个糖)催化的糖基化,KijX催化的C-9位三糖(或双糖)产物脱糖,LobG3催化的C-9位重新糖基化(单糖)的复杂过程(图2)。通过外源基因簇lob和内源基因kijX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了LOBs的结构多样化。 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KijX的同源酶在细菌、真菌和古菌中广泛存在。研究查询到细菌来源KijX蛋白2323个,真核生物来源68个,古菌来源9个。体外酶学实验显示,在选取的56个不同来源的KijX同源蛋白(相似性28-91%)中51个有水解糖基的活性,部分同源蛋白的活性优于KijX。由于KijX同源蛋白广泛存在于放线菌门中,推测该酶可能为放线菌对抗环境中LOBs的一种抗性机制。活性评价实验显示C-9位带有单糖或无糖的LOBs对放线菌指示菌株没有抑制活性;C-9位带有三糖或双糖的LOBs能够抑制不含kijX及同源酶基因的放线菌的生长。导入kijX基因后,敏感菌株对LOBs产生抗性。相反,C-9位带有三糖或双糖的LOBs不能抑制含有kijX及同源基因的放线菌的生长,但敲除kijX及同源基因后,菌株对LOBs敏感(图3)。这些实验证实了kijX及其同源基因为LOBs的抗性基因。菌株间的拮抗实验显示同样的结果,表明菌株通过产生LOBs来抑制同一生境中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以获得竞争优势,体现了环境微生物间的一种共进化关系(图3)。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类特殊糖苷酶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解析了AcvX(KijX同源蛋白)的晶体结构。与AlphaFold2预测的15个其他KijX同源蛋白结构比较显示,这类酶含有典型的GH113家族糖基水解酶的(β/α)8桶状结构,但与典型GH113家族水解酶相比,KijX及其同源酶与底物结合的口袋呈现出特征的带负电的凹槽,这个负电凹槽是该类酶特异性对LOBs产生水解作用的关键结构特征。研究进一步通过晶体叠加和点突变分析找到了该类蛋白可能的催化位点,并推测了其催化机制。  绝大多数KijX同源酶在该研究之前被注释为未知功能蛋白,含有kijX的微生物在环境中分布非常广泛,涵盖了沙漠、海洋和深洞,以及人体和动物的肠道微生物。与此相反,含有LO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微生物大多数来自于海洋环境。由此推测某些抗生素的抗性基因本已古老存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其发现过程。kijX及其同源基因作为LOBs的抗性基因是巧合还是必然,是否其进化的目的是为抵抗环境中的LOBs均还未知,它们的原始生物学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