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报道环状RNA技术平台以及据此开发的新型抗新冠病毒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4-19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课题组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环状RNA疫苗技术平台,以及据此开发的针对新冠病毒及其一系列变异株的环状RNA疫苗。该项研究中制备的针对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环状RNA疫苗(circRNARBD-Delta)对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广谱保护力。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突破性医学技术,mRNA疫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脂纳米颗粒(LNP)将mRNA导入体内来表达抗原蛋白,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暴发后,针对性的mRNA疫苗(ModernamRNA-1273; Pfizer/BioNTechBNT162b2)在多种疫苗类型中脱颖而出。mRNA疫苗的修饰及递送技术均产生于国外机构,制约了我国mRNA疫苗及其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亟需发展新型、高效的疫苗技术。与线性的mRNA不同,环状RNA分子呈共价闭合环状结构,不含5’-Cap和3’-polyA结构;且不需要引入修饰碱基,其稳定性高于线性RNA。但是RNA的环化方法、纯化策略尚不成熟,其潜在的免疫原性对疫苗研发的影响并不清楚,诸多未知因素制约着环状RNA的研发应用。

    魏文胜团队首先建立了体外高效制备高纯度环状RNA的技术平台,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设计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pike)受体结构域(RBD)的环状RNA疫苗。实验证明,该疫苗可以在小鼠和恒河猴体内诱导产生高水平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以及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并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恒河猴肺部的病毒载量,显著缓解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症状(图2)。

    一系列的对比评估表明,与mRNA疫苗相比,circRNA疫苗具有以下特点或优势(图3):1)circRNA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在体内产生更高水平、更加持久的抗原;2)circRNA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比例更高,可以更有效地对抗病毒变异,降低疫苗潜在的抗体依赖增强症(ADE)副作用;3)circRNA疫苗诱导产生的IgG2/IgG1的比例更高,表明其主要诱导产生Th1型保护性T细胞免疫反应,可以有效降低潜在的疫苗相关性呼吸道疾病(VAERD,Vaccine-associated 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s)副作用。

    此外,在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突变株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值得关注的变异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后,研究团队紧急启动了针对该突变株的环状RNA疫苗研发。在获得病毒序列信息的30天内,完成了从疫苗生产、小鼠免疫到有效性评估的全流程。研究发现,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环状RNA疫苗(circRNARBD-Omicron)的保护范围狭窄,其诱导产生的抗体只能够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株。而针对德尔塔变异株设计的环状RNA疫苗(circRNARBD-Delta)则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广谱的中和抗体,有效中和包括奥密克戎株在内的多种新冠变异株(图4)。

    以上结果表明,针对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设计的circRNARBD-Delta疫苗是具有广谱保护力的新冠病毒肺炎候选疫苗,该研究也为针对当前新冠变异株迅速传播的疫苗研发和接种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该项平台型技术的建立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罕见病以及癌症的预防或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e33e245285c.html
相关报告
  • 《Amyris和IDRI合作开发新冠病毒RNA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11-16
    • 2020年8月12日,在清洁健康和美容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合成生物技术公司 Amyris和美国传染病研究所(Infectious Disease Research Institute,IDRI)就2019冠状病毒疾病 RNA疫苗技术研发项目签署了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条款清单。该项目将结合 IDRI 在对抗传染病方面的专业知识和 Amyris 的发酵平台技术,其目标是大规模生产半合成的角鲨烯基辅料,使IDRI 的 RNA 疫苗平台更具差异化优势。 佐剂作为辅料添加到疫苗中,可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佐剂通常来源于鲨鱼的角鲨烯,这是一种不可持续和不可扩展的资源。Amyris公司的发酵技术用成本较低的来源甘蔗的角鲨烯取代来源鲨鱼的角鲨烯,提高佐剂的可用性。Amyris公司的角鲨烯在功能上与来源鲨鱼的角鲨烯完全相同,并将获得认证,作为实现商业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IDRI 领先的 RNA 疫苗平台技术与 Amyris 可持续佐剂相结合,有望引领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苗解决方案的疗效,并可能在其他疫苗解决方案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帮助减轻未来潜在的流行病。
  • 《AI助力研发冠状病毒“通用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6
    •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人们开始担心之前使用的新冠疫苗是否依然有效。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应对各种新冠病毒的“通用疫苗”?为防范下一场全球大流行病,很多国家都在推进相关研究,科学家们更是用上了“大杀器”——人工智能。   “通用疫苗”:防患未然   今年1月底,美国白宫冠状病毒工作组成员、总统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在国会上介绍了美国开发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努力。福奇表示,该疫苗旨在对抗新冠病毒和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其他类似病毒。   福奇对参议院卫生、教育、劳工和养老金委员会表示:“开发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疫苗将有效对抗所有新冠病毒变体,并最终对抗所有冠状病毒。”   福奇说,从长远来看,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开发可能有助于防止全球下一次大流行病——新冠疫情无法根绝,可能还会定期出现。此外,人类还可能遭遇来自动物的未知冠状病毒的感染。   日本《朝日新闻》网站在10日的报道中指出,这种“通用疫苗”的效果即便比不上针对特定病毒的疫苗,但对其他冠状病毒仍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比如,去年12月,美国国防部下属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宣布研发的一种名为“刺突铁蛋白纳米粒子”的疫苗,“不仅能引发强有力的免疫反应,还可能为人们关注的新冠病毒变体以及其他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提供广泛的保护。”   据报道,该疫苗今年年初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人体试验,目前正申请开展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试验。   日本弘前大学病毒学副教授森田英嗣表示:“这种蛋白很稳定,而且外形酷似病毒,能够长时间高效地发挥免疫效力。”   AI助力:事半功倍   为了更好、更快地研制出这样的疫苗,人工智能工具“临危受命”。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NEC公司正在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研发下一代疫苗。   目前使用的针对新冠病毒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将含有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导入人体,形成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达到预防免疫的效果。但是,奥密克戎毒株的刺突蛋白中出现了大量变异,导致疫苗的防护效果下降。所以NEC公司的战略是,将刺突蛋白以外的病毒蛋白都作为候选抗原,排除那些容易变异的部分。为此,研究人员通过让AI学习免疫反应的实验数据来确定候选抗原。   无独有偶,总部位于英国牛津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Baseimmune在借助AI开发冠状病毒通用疫苗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据英国《科学焦点》杂志网站报道,该公司研制疫苗的工作原理是训练免疫系统识别特定病原体(如病毒、寄生虫或细菌)的感染并作出反应。每种疫苗的核心都是抗原(一种基于部分病原体的小而安全的分子),它能触发保护性免疫反应。大多数疫苗抗原基于单一病原体成分,如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或疟疾寄生虫的外壳蛋白,而这限制了疫苗应对新变体的有效性和能力。   为解决这个问题,Baseimmune公司的疫苗设计算法将基因组、流行病学、免疫学等综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合成抗原,其中包含病原体中所有“最有可能引发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组成部分。   Baseimmune公司表示,这些“挑选和混合”抗原将向免疫系统提供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特定病原体的一切信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否变异。设计出来的抗原可以被注入任何疫苗技术平台,包括mRNA、DNA和病毒载体,从而创造出适用于所有当前和可能变异的通用疫苗。   该公司已与DNA疫苗先驱Touchlight合作,开发一种冠状病毒通用疫苗,旨在应对新变异的出现,防止未来的大流行病。据悉,该公司在最新一轮投资中获得了350万英镑,他们计划用这笔钱帮助为包括冠状病毒和疟疾在内的几种主要疾病研制通用疫苗。   此外,mRNA本身存在稳定性差、易分解等问题,所以在保存、运输过程中及体内表达时很容易失效。因此,如何稳定mRNA,提升研发效率,成为了全球科研机关、防疫机构和生物医学公司亟须面对的难题。   中国百度公司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贡献了一臂之力。据媒体报道,2020年,百度研究院推出全球首个mRNA疫苗基因序列设计算法LinearDesign,这是专门用于优化mRNA序列设计的高效算法。针对新冠mRNA疫苗序列,LinearDesign能在16分钟内大大提升疫苗设计的稳定性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有效解决了mRNA疫苗研发中最重要的稳定性问题。   《朝日新闻》在报道中指出,备受期待的冠状病毒通用疫苗能否很快面世并应用于人体还是未知数。不过,即使不能赶在新冠病毒下一个变异株出现之前诞生,也可能成为预防其他冠状病毒引发的下一场大流行病的有力候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