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半导体所发现一种新奇的量子物态:拓扑激子密度波》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19
  • 激子是由库仑相互作用束缚的电子-空穴对组成的准粒子,在绝缘体和半导体中都很常见。激子绝缘相首先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Mott教授于上世纪60年代理论上提出并预言的,当激子结合能(Eb)大于本征半导体的带隙(Eg)时,会出现激子绝缘相。随后,一些实验组在半导体材料中发现了异常的带隙打开现象,这被作为激子绝缘相存在的证据。2017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了InAs/GaSb量子阱中的拓扑激子绝缘相,其特征是带隙打开和光谱中独特的双峰结构,这成为了拓扑激子绝缘相的有力证据。然而,由于Eb?> Eg的限制,激子绝缘相通常仅出现在窄带隙半导体或半金属中。

    二维材料中显著的激子效应和非常大的激子结合能,为激子绝缘体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单层WSe2因其位于Γ点处平的价带和较大的间接能隙,显示出独特的激子特性。间接能隙的存在会导致动量间接激子的形成,与直接激子相比,其激子寿命更长。间接激子可以表现出激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s)和激子超流。间接能隙和Γ点附近的平带,使1T’-WSe2单层成为激子BEC和相关多体效应的绝佳平台。

    近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合作,通过理论计算在1T’-WSe2单层中发现了拓扑激子绝缘相的存在。研究团队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合Bethe-Salpeter方程(BSE)揭示了拓扑激子绝缘相的存在,激子能带显示出激子能量的最小值向有限动量处移动,形成一个类Fulde-Ferrell-Larkin-Ovchinnikov态,这导致了激子密度波的形成。最后,通过Gross-Pitaevskii方程的求解,进一步验证了由于X2激子的两个分支之间的干涉,在BEC区域出现了具有条纹状的激子密度波。该研究的发现为激子关联效应、非平凡拓扑,甚至二维材料中的激子超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图1.拓扑激子绝缘相的计算和类似于超导的Fulde-Ferrell-Larkin-Ovchinnikov态

    图2.非零速度的条纹相的拓扑激子密度波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4.066602
相关报告
  • 《半导体所等在拓扑激子绝缘体相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9
    • 上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Mott提出激子绝缘相,Mott提出考虑库仑屏蔽效应,在半金属体系中电子-空穴配对而形成激子,可能会导致体系失稳,从而在半金属费米面处打开能隙,形成激子绝缘体状态。但迄今为止,实验上观测激子绝缘体相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激子绝缘体相存在及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确凿证据并不充分,主要是由于激子的寿命较短,带来观测上的困难。   InAs/GaSb半导体量子阱系统是重要的红外探测器体系,其能带结构独特,本征情况下会自发形成空间分离的二维电子气和空穴气。由于其电子、空穴的空间分离,激子寿命变长,为研究激子绝缘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InAs/GaSb半导体量子阱中,通过调节InAs和GaSb层厚,可使GaSb层的价带顶高于InAs层的导带底,体系中可以自发地形成局域于InAs层的电子气和局域于GaSb层的空穴气,两者在实空间分离。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研究组的理论工作证明,InAs/GaSb量子阱的基态是二维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美国莱斯大学/北京大学杜瑞瑞实验组在该系统中观察到拓扑边缘态的输运,并发现边缘态输运即使在强磁场下仍能保持。   如果考虑电子-空穴间的库仑作用,即当激子束缚能大于体系的杂化能隙时,理论上猜想该体系基态形成如Mott预言的激子绝缘体相甚至拓扑激子绝缘相。美国莱斯大学/北京大学杜瑞瑞实验组、美国莱斯大学大学Kono实验组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常凯理论组,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InAs/GaSb量子阱中的激子绝缘相。研究员常凯、副研究员娄文凯构造了平行磁场下激子的多带量子多体理论模型,研究激子绝缘相的基态及其独特的色散,发现激子的基态是处于有限动量处的暗激子。在低温且低电子-空穴对密度情形下,体系打开类似BCS超导体中的能隙。通过研究激子的色散关系,提出利用太赫兹透射谱来验证激子绝缘体的存在,指出太赫兹透射谱表现为两个吸收峰,理论计算预言的吸收峰位与实验一致,为激子绝缘相光学观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探索 | 双激子结合能可用于电子产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5
    • 澳大利亚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使用先进的光谱技术量化了两个激子结合成双激子状态所需的能量。他们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直接测量二硫化钨 (WS2) 中的双激子结合能,二硫化钨 (WS2) 是一种二维材料,属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TMDC) 半导体家族。该研究发表在《2D Materials》上。 该团队表示,其研究结果可用于开发基于 TMDC 中双激子流的未来应用。 研究人员使用双量子多维相干光谱 (2Q-MDCS),一种用于探测双激发态的技术,来识别和分离单层 WS2 中的光激发双激子。为了明确地测量原子级薄 TMDC 材料中的双激子特征,研究人员运行了一系列具有精确控制的相位关系和明确定义的波矢量的超短光脉冲。 斯威本教授杰夫戴维斯说,“通过使用具有高精度的多个脉冲,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直接探测双激发双激子状态,同时消除单激发激子状态的任何贡献,2Q-MDCS 方法使研究人员能够对双激子结合能进行直接实验测量。这种直接激发双激子的能力对于光致发光光谱等更常见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 图注:杰夫•戴维斯教授是量化双激子结合能研究的通讯作者,他领导的Swinburne超快光谱实验室。该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先进的光谱方法量化了两个激子结合成双激子态所需的能量。这项工作对开发新的量子材料和量子模拟器具有重要意义 当研究人员使用 2Q-MDCS 观察双激子时,相关激子会产生一个信号,相关激子是相互作用但未结合的激子对。研究人员认为未结合的双激子状态和双激子之间的能量差是双激子结合能的基本定义,测量值为 26 ± 2 meV。 “双激子峰和相关的双激子峰之间的能量差是测量双激子结合能的最佳手段,”研究员 Mitchell Conway 说。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观察,因为其他光谱技术没有观察到这些相关的激子。” 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单层 WS2 中双激子的性质。当使用 2Q-MDCS 解析双激子峰时,他们观察到由两个自旋相反的亮激子组成的双激子,称为亮-亮间隔双激子。 相比之下,报告单层 WS2 中的双激子的光致发光测量无法识别所涉及的特定激子。以前用于识别双激子的技术仅限于测量来自双激子到激子跃迁的光子。这种转变可能无法反映双激子或激子相对于基态的精确能量。 除了增加对双激子动力学和特征能量尺度的科学理解之外,该发现还可以支持基于双激子的设备的开发,例如更紧凑的激光器和化学传感器。 由于材料的维度降低,激子和激子复合物(例如双激子)的结合能在二维材料中得到增强。这种增加的结合能使双激子更容易获得,即使在室温下也是如此,并为一系列低能技术引入了在新材料中使用双激子的可能性。 康威说,“在我们将这些二维材料应用于下一代低能电子设备之前,我们需要量化驱动其功能的基本特性,准确识别单层半导体中双激子特征的能力也有助于推进新量子材料和量子模拟器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