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起施行 工信部新规降新能源车准入门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2
  • 7月3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修改后的政策已于今年7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16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2017年1月,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信部首次公布《准入管理规定》,明确新能源汽车定义和范围,完善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和产品准入条件,建立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措施,成为新能源车企产品上市销售必须符合的准入条件。

      上述负责人表示,2017年发布的《准入管理规定》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更好适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准入规定》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修改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新《准入管理规定》删除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10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修改《准入管理规定》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原有的“设计开发能力”核心内容调整为 “技术保障能力”要求。本次通过的新《准入管理规定》中,“技术保障能力”相关要求被删除。这意味着,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将不再作为审核新能源整车企的核心指标。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删除设计开发能力能够更好激发企业活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因此删除第五条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附件中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相关内容。

      “并不是完全放开准入,而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开放前端市场。”汽车行业专家颜景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此外,新《准入管理规定》还删除此前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过渡期临时条款主要适用于《准入规定》实施前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要求其在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期间遵守有关过渡性规定,目前过渡期已经结束。

      除上述两项删除外,新《准入管理规定》还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上述相关负责人认为,《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50号)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生产企业连续两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特别公示。《准入管理规定》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特别公示的要求应与其保持一致。

      “新《准入管理规定》是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时俱进的调整措施。进一步放宽事前准入门槛,采取更加开放包容的监管手段,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将给车企和市场更多选择空间。”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来源:北京商报)

相关报告
  • 《新能源车企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3
    • 7月30日,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相关负责人就日前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表示,此次修改旨在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主要修改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为了更好激发企业活力,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删除了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二是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停止生产的时间由12个月调整为24个月。三是删除了有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申请准入的过渡期临时条款。   上述负责人解释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生产企业连续两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特别公示。而《准入规定》关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特别公示的要求应与其保持一致。此外,由于过渡期临时条款主要适用于《准入规定》实施前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要求其在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遵守有关过渡性规定,而目前过渡期已经结束。(来源:经济日报)
  • 《【工信部】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施行》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22
    •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日前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次修订内容主要有修订热扩散测试,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技术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等,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等;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等。 此外,修订版本明确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即非驱动类电池不适用;完善绝缘电阻要求,增加包含交流电路电池系统绝缘电阻要求;提升挤压测试要求,增加绝缘电阻相关判定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新国标通过严苛测试公开保障电池安全,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对行业而言,新国标将一定程度增加汽车的研发成本,短期内或引发行业洗牌,将推动产业集中化与技术标准化。 已有78%受访企业具备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储备 与2020版相比,此次新国标要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同时应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工信部发布的编制说明显示,截至去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另有14%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 目前,多家动力电池厂商都在电芯安全与结构设计上进行布局,以提高电池安全性。如广汽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技术,通过创新的“分舱隔离”设计和高效的隔热层、吸热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通过改变电芯形状和排列方式,提高了电池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针刺测试中表现出色。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采用了液冷技术,有效防止热失控,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提高了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