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草地贪夜蛾SfVipR1纯合敲除品系,发现其对Vip3Aa产生& gt;1850倍抗性且无Cry1Fa交叉抗性,为田间抗性监测提供分子靶标》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10-30
  • 为解决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Bt蛋白Vip3Aa潜在抗性演化问题,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SfVipR1基因敲除株(Sfru-KO),发现该突变株对Vip3Aa产生>1850倍的显性抗性且无Cry1Fa交叉抗性,证实SfVipR1是Vip3Aa毒性的关键作用靶标,为抗性监测提供分子标记。在昆虫防治领域,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产生的晶体蛋白(Cry)和营养期杀虫蛋白(Vips)因其高效安全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作物。作为重大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已对Cry1Fa产生田间抗性,但对Vip3Aa的抗性尚未见报道。有趣的是,近期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中发现HaVipR1基因是Vip3Aa抗性的关键决定因子,这促使科学家探究其同源基因SfVipR1是否在草地贪夜蛾中发挥相似功能。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者成功构建了SfVipR1纯合敲除品系(Sfru-KO)。与敏感亲本YJ-19相比,突变体表现出对Vip3Aa惊人的>1850倍抗性水平,且未出现对Cry1Fa的交叉抗性。遗传分析揭示该抗性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与SfVipR1基因型完全共分离。这项突破性发现不仅证实SfVipR1在Vip3Aa毒性通路中扮演核心角色,更为重要的是为田间抗性监测提供了特异性分子靶标。虽然其精确作用机制仍有待阐明,但早期检测SfVipR1突变等位基因将显著提升对草地贪夜蛾抗性演化的预警能力,指导制定精准的抗性治理策略。该成果为可持续农业害虫管理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相关报告
  • 《基因组所萧玉涛团队发现草地贪夜蛾关键抗性基因》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近日,基因组所农业昆虫基因组学创新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IF=11.1)上发表题为“Downregulation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Bt toxin Vip3Aa in the invasive fall armywor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研究方法定位了首个Bt-Vip3A抗性基因。该抗性基因为myb转录因子(命名为Sfmyb)。进一步研究发现,Sfmyb启动子区域缺失导致其表达量显著下调,介导草地贪夜蛾对新型杀虫蛋白Vip3Aa的抗性。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鉴定到了Bt-Vip3A抗性基因位点,并且解析了候选基因的作用机制。     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s,Vip3A)是苏云金芽孢杆菌 (Bt) 在营养生长阶段产生的一种新型杀虫蛋白,对许多重要鳞翅目害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是极其重要的生物育种工具基因。表达Vip3A的玉米和棉花的作物已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商业化种植,对粮食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Vip3A蛋白的作用机理和抗性机制的研究仍然非常匮乏,是抗虫作物持续发挥功效的重大隐患。     团队以重大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为模型,通过35代的汰选,获得了一个对Vip3Aa具有206倍的抗性品系DH-R。利用F2分离的表型开展了GWAS分析,通过正向遗传学的手段成功定位到1个候选区间。随后通过精细定位、抗感之间转录组分析等,鉴定到一个抗性相关基因Sfmyb。进一步采用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和RNAi的反向遗传策略,在草地贪夜蛾体内敲除或者敲低该基因后,幼虫对Vip3Aa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从而明确了Sfmyb是草地贪夜蛾对Vip3Aa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基因。克隆启动子区域,发现在抗性品系中Sfmyb启动子具有多个点突变和2个indel,启动子活性实验表明,抗性品系中Sfmyb启动子活性显著下调。最后,利用酵母单杂系统对Sfmyb调控的下游靶标基因进行了预测,对潜在的靶标基因进行了分析。
  • 《马铃薯持久抗病基因RB可以平衡其生长与抗性的分子机制》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4-07-10
    •       马铃薯是全球 约 13 亿人的主粮 ,在我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致病疫霉 (Phytophthora infestans) 引发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其在十八世纪引发的“爱尔兰大饥荒”直接造成当地人口锐减30%,目前全球每年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晚疫病也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重大农业病虫害之一。目前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由于马铃薯品种易感病,即使在化学防治的情况下其产量也受到严重损失。因此,亟待在理论上深入解析马铃薯抗晚疫病的抗性机理,在生产上精准培育和推广马铃薯抗病品种。        目前从马铃薯不同野生种中克隆出的抗病基因已超过30个,但由于致病疫霉变异速度快,能快速克服抗病基因,目前大多抗病基因的田间抗性已被克服 (Karki et al., 2021)。RB是从马铃薯二倍体近缘野生种Solanum bulbocastanum中克隆的CC(coiled-coil)类NLR抗病基因 (Song et al., 2003),美国多个课题组的前期重要工作解析了RB和其对应的无毒基因IPI-O1(Avrblb1)之间的识别关系,并提出其可能的识别假说 (Chen et al., 2012; Zhao and Song, 2021)。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科学调研显示RB在田间仍具有良好且广谱的晚疫病抗性,但是美国农业部和育种企业的大量田间数据显示RB影响马铃薯产量,制约了该抗病基因的推广。       2024年6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与合作者在《The Plant Cell》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lternative splicing of a potato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maintains homeostasis between growth and immunity”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马铃薯持久抗病基因RB通过可变剪切精细调控其基因表达水平进而平衡马铃薯生长与抗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RB基因存在可变剪切,该基因结构中的唯一的内含子发生内含子保留。对侵染过程中RB不同转录本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非侵染阶段RB主要以内含子保留的转录形式(RB_IR)存在,而当致病疫霉侵染时,被剪切的成熟转录本RB_CDS的表达水平受到诱导上调,RB_IR的表达水平则相对下降。进一步通过马铃薯稳定转基因的方法对RB两个转录本的抗晚疫病表型进行分析,表明内含子剪切转录本RB_CDS能够对晚疫病提供抗性,RB_IR则对晚疫病表现感病表型。        为进一步揭示抗病基因RB可变剪切调控及其抗性激活的分子机制,该研究通过构建RB可变剪切报告系统并筛选了部分SRE蛋白发现,RB特异性识别的效应分子IPI-O1能够诱导RB抗性转录本RB_CDS的表达;对IPI-O1的靶标蛋白鉴定发现,IPI-O1能够与剪切因子CWC15互作,并共定位在细胞核散斑及细胞核核仁中。通过RNAi介导的基因沉默构建CWC15马铃薯稳定沉默转基因株系,表明CWC15沉默影响RB的剪切水平变化及其对致病疫霉的抗性激活。 该研究揭示了RB抗病基因利用内含子在非侵染时抑制抗性转录本而维持植物正常生长,而通过RNA剪切复合体感知病菌侵染,促进抗性转录本表达进而促进晚疫病抗性形成的新机理。该研究与前人研究共同揭示了RB抗病激活的多层次性,推测剪切体和抗病受体在不同水平对病菌的响应可能是延缓病菌变异,维持RB田间持久抗性的原因之一。该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种以内含子为操作工具协同植物抗性与产量性状,进而精准改良农作物抗病虫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