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动力电池产销量、装车量大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8
  •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的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219.7GWh,同比增长163.4%;销量达186.0GWh,同比增长182.3%;装车量达154.5GWh,同比增长142.8%。

    同时,数据显示,2021年有58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同比减少13家。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的企业中,我国企业占九席,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达80.51GWh,占比达52.1%。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不再是日韩企业的天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国内企业装车量位列前十,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共获得国内外车企46笔订单/项目定点,其中国内车企订单22笔,国外车企订单24笔,交付量与交付周期以大单、长单为主。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实现高速发展,全年锁定多个国内外长单。同时,中创新航、合肥国轩、鹏辉能源等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在拿下主流车企并释放产能后,正迅速崛起。

    “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本身就大,随着行业逐步成熟,占比自然下降,同时车企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均有意培养‘二供’‘三供’,由此拉升了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不可能一家独大,二线企业逐步崛起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只有做好“二供”,才有成为“一供”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飙涨,涨幅远超行业预期。据统计,截至2022年1月18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达33.4万元/吨,而2021年同期价格约5万元/吨。2021年10月,动力电池企业密集宣布涨价,同时不接受长期订单,并开始全球“扫矿”。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近日撰文呼吁,产业链上下游要共同分担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稳住动力电池价格。此外,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不久前也表示,将提升新能源汽车行业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青海、四川、江西等省沟通,协调推动国内锂资源开发。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有望大增》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0
    • 截至2月中旬,今年新招标和中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在短短一个半月内就达690辆,占2020年全年公开招标数量的78.59%,比去年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总数一半还多。 从数据上看,经过去年的市场低谷后,今年氢燃料电池车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但同时,技术水平差距大、成本较高、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 利好政策不断涌现 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调整补贴方式,以奖代补,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随后,为争取进入示范城市群,各地开始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加速产业布局。 根据补贴政策,加入示范城市群的城市4年内应推广超过1000辆达到相关技术指标的燃料电池汽车,平均单车累积用氢运营里程超过3万公里,同时建成并投运标准加氢站15座。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多个城市共颁布了40多个氢能产业专项政策。进入2021年以来,各地利好消息仍不断涌现。如2月19日,中石化发布公告称,在未来5年间将布局近千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2月25日,《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5年后上海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达1万辆,加氢站超过70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政策支持和示范城市群示范效应逐步普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在2021年迎来产销量大幅增加的拐点。 今年销量增长空间大 “近期各地出台很多利好政策,一方面是为争取进入示范城市群作最后的冲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氢能产业发展需要。”一位不愿具名燃料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示范城市群推出并不会暂停未进入名单的城市发展脚步,“如果没能拿到第一批示范名额,有意愿发展氢能产业的城市群可能也会大力发展,争取进入第二、第三批示范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9月补贴政策正式出台后,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大幅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全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9辆和1177辆,同比分别下降57.5%和56.8%。今年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辆和63辆。 据了解,燃料电池产业链一般会在第一及第二季度与下游厂商讨技术方案、制定商务合同及根据订单备货,第三季度采购生产,第四季度确认交付,这意味着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的增长潜力将在下半年显现。事实上,这也可以从今年1月和2月新招标和中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看出端倪。 东方电气(成都)氢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胡剑表示,在示范城市群政策引导下,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发展空间较大,成为示范城市群的区域有望达千辆级市场规模,而寻求进入第二批示范城市群的区域至少也能提供百辆级规模。 “在最终确定的示范城市群区域内,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会迎来较快发展,先行先试,持续探索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坚定产业发展路径与方向。”上述燃料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 核心技术国产化等问题待解 在政府主导加速布局下,氢能行业“热”了起来,但同时,加氢难、整车成本高等问题不容忽视。 事实上,氢燃料电池车辆终端应用发展速度不慢,但氢源问题解决及供应体系建立速度仍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产业发展。 尤为重要的是,定位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这进一步影响了加氢站审批流程明确及储运流程规模化等问题,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速度和终端应用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存。”业内人士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终端用户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接受度虽有一定增加,但由于燃料电池在成本、技术等方面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条件,因此现阶段对终端用户的科普引导更为重要。 同时,企业应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一花独放不是春”,近年来,虽然相关企业在技术领域有一定突破,且不断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从全产业链角度看,核心零部件及其他环节国产化进程缓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胡剑也表示,我国在整车、系统和电堆方面均已全面布局,但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相关龙头企业仍较少,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仍依赖进口,其国产化进程亟待提速。“随着示范城市群名单确定,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竞争或加剧,因此市场对成本、产品质量等都将有更高要求,在此条件下,产业的低成本、高质量发展有望加速到来。”胡剑进一步指出。
  • 《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02.18%》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1
    • 机构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6.8GWh,比上年增长102.18%。其中,宁德时代电池装机量达到96.7GWh,市场占有率为32.6%,位列全球第一。 宁德时代市占率居前 SNE Research发布的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显示,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分别为宁德时代、LG新能源、松下、比亚迪、SKOn、三星SDI、中创新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远景动力、蜂巢能源。 2021年,宁德时代全球装机量达到96.7GWh,市场占有率为32.6%,位列全球第一,较2020年36.2GWh全球装机量增长167.13%。业内人士指出,宁德时代与LG新能源、松下被视为第一梯队,三者在2020年的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分别为24.6%、23.4%、18.4%。目前,宁德时代在市占率方面已与LG新能源、松下拉开距离。 其他电池厂商奋起直追。比亚迪2021年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从6.7%扩大到8.8%,装机量达到26.3GWh。2021年,比亚迪销售近60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31.6%。 中创新航2021年装机量增速为132%,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3%提升至2.7%。证监会2021年12月披露,已接收中创新航的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材料,中创新航拟赴港IPO。 蜂巢能源2021年装机量同比增速达416.67%,市场份额增至1%。蜂巢能源正在推进上市计划。2022年1月,中信证券披露,与蜂巢能源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双方计划在2022年3月前完成上市申请文件的准备。 行业竞争激烈 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以及储能需求提升,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发展,行业竞争越发激烈。 产能方面宁德时代具有优势。根据中信证券研报,宁德时代以福建宁德为中心,目前已经拥有五大研发中心、十大生产基地。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产能约为235GWh,预计到2025年总产能将超800GWh。 相关企业计划扩大产能。招股说明书显示,LG新能源构建“五足鼎立”的全球生产基地,预计到2025年总产能约为450GWh。2021年12月,蜂巢能源发布面向2025年的“领蜂600”战略,将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2021年,蜂巢能源共计发布了七次扩产计划,总投资额达776亿元。目前公司拥有九座电池生产基地,在建产能达到297GWh,其中包括在德国萨尔州新建的海外电池工厂。 从技术路线及资源布局看,宁德时代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条主流电池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同时不断开拓钠离子电池、AB结构电池、巧克力电池换电品牌等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投资参股、锁定长单、合资共建等方式参与锂矿、锂电材料等产业链环节。 LG新能源技术布局主要围绕三元电池展开,铁锂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2021年7月,LG新能源公告,与澳大利亚锂矿商Vulcan Energy Resources签署5年的氢氧化锂供应协议,2025年起每年将采购1万吨氢氧化锂。2020年底,LG新能源与锂资源巨头SQM签署8年锂盐采购长单,SQM将向LG新能源供应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合计5.5万吨。 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1380GWh,需求空间大、增速快。另外,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约55GWh,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约500GWh,行业将进入爆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