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人群新冠病毒抗体流行率——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问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2-30
  •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完成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此次调查旨在了解新冠肺炎不同流行水平地区普通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加深对新冠肺炎感染特征的科学认识,评估我国疫情防控效果。

    调查涵盖三类地区,包括武汉市、湖北武汉之外市州、以及湖北之外六个省份(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采用抽样调查设计选取社区人群3.4万余人,通过检测调查对象的血清新冠病毒抗体,估计人群中新冠病毒的感染水平。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时点选取我国遏制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月后开展。调查发现武汉地区的社区人群新冠抗体阳性率4.43%,湖北武汉外市州抗体阳性率0.44%,而湖北之外六省份的1.2万余人中仅检测到2例抗体阳性,阳性率极低。曾接触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人群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中老年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总体处于低感染水平,表明以武汉为主战场的疫情控制取得成功,有效防止了疫情大规模扩散。

    为便于公众科学认知本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以下问答。

    1什么是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是采用血清学方法和技术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人群血清中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阐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的规律,评价预防接种的效果等。

    本次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是在我国遏制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月后,在代表性地区开展的横断面调查,通过在人群中进行有代表性的抽样,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了解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水平。

    2什么是抗体?

    一般情况下,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体内病毒的复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往往可持续较长时间。感染者体内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可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体内检测到新冠特异性抗体,表明既往可能感染过新冠病毒。

    3什么是新冠病毒人群感染率?

    通过一定的抽样规则在目标人群中选取调查对象进行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可计算该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在未曾接种过疫苗时,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该人群中累积的新冠病毒感染率。

    4这次血清学调查有什么特点?

    本次血清学调查是以社区人群为对象,采用了良好的抽样设计,人群代表性较好。抗体检测采用了多种试剂并联初筛,随后再采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复核的检测策略,最大程度保证了检测策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5这次血清学调查结果

    与国外其他调查结果比较如何?

    本次调查是国内首次对不同流行水平地区基于人群的大规模新冠血清抗体阳性率调查。在其他国家开展的全国代表性调查发现,经过第一波流行后,人群感染率总体较低。西班牙于4月27日至5月11日开展的两阶段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全国平均血清抗体阳性率在3.7%-6.2%范围内。瑞士于4月6日至5月9日开展的全国代表性人群队列的追踪研究发现,第5周时抗体阳性率约11%。

    6本次调查与前期武汉开展的

    人群大规模核酸筛查有何区别?

    1调查目的不同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人群新冠病毒既往感染状况,而人群大规模核酸筛查的目的是搜索发现现有病毒感染者。

    2检测方法不同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是检测血清中新冠病毒的抗体水平,而人群大规模核酸筛查是使用PCR方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片段。

    3结果意义不同

    人体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即抗体阳性)表明其为既往感染者,若进一步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则表明该既往感染者体内病毒已被清除,不具有传染性。若核酸检测阳性,无论抗体检测结果如何,均表明该个体可能处于带毒状态,属于潜在传染源,尤其在病毒载量较高的潜伏期末和急性期传染性较高,提示需要对其进行隔离或救治,防止病毒传播。(生物谷Bioon.com)

  • 原文来源:;生物谷
相关报告
  • 《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发展及预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02
    • 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于2020年2月26日在medRxiv上发表题为“Epidem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 China and Its Forecast”的文章。 研究人员收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种相关数据。根据疫情和行政区域,分为三组进行数据分析,即湖北省(包括武汉)、全国(不含湖北)和河南省。研究人员使用经典的SIR模型,得出发病率的流行病学曲线,并且还计算了基本传染数(R0)。由此可以推断出该病的感染强度、高峰时间和疫情终止时间。研究指出,三组地区的流行病发展曲线均呈抛物线。湖北发病率预计在2月18日达到高峰,中国其他地区预计在2月10日在达到高峰。湖北疫情将于5月初结束,中国其他地区将于4月初结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1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月11日发表了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撰写的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基础上,形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病毒最初的来源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穿山甲为潜在的动物宿主。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潜伏期5.2 d,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病死率为2.38%,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较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要点包括完善疫情信息监测、隔离诊治传染源、加快疑似病例诊断、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重视聚集性疫情防控和院内感染防控、关注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加强社区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