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研团队发现4种可改良水稻的新型基因》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梁晓贺
  • 发布时间:2017-11-27
  • 基于植物遗传学的选择性作物改良育种,对于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粮食需求非常重要。寻找高产作物基因并分析高产基因的独特之处是培育高产作物新品种的关键。截至目前,作物基因分析主要是基于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析,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花费长时间来培育实验样本。另一种方法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该方法经常被用来分析人类基因,通过研究多个现存个体的数据实现在短时间内分析基因。这种方法也用来分析很多植物品种,但取得成功的案例还很少。日本的一个研究团队在采用人类基因分析技术,很快发现了水稻中的4种新型基因。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6月21日(日本标准时间)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电子版上发表,将对作物育种乃至整个农业生产带来重要影响,有可能缓解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

    该日本研究团队为了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取得成效,将目标范围缩小到176个日本水稻品种,包括神户大学多年来制作清酒时一直培育的86个品种。选用下一代测序技术,确立了每一个水稻品种的整个序列,发现了493,881个多型性DNA。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对每种特性都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一组12个水稻染色体中快速发现4种基因。1号染色体包含的基因决定水稻开花日期。4号染色体包含的基因决定每穗粒数,剑叶宽度以及每穗实粒数。8号染色体影响芒长,从而影响收成。11号染色体内的基因决定开花日期,株高和穗长。

    该实验的成功有助于发现其他动植物的基因,并有可能帮助解决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神户大学培育的日本水稻品种以及该研究使用的水稻品种可作为珍贵的基因资源,帮助发现其他基因,培育新的作物品种。

    (编译 梁晓贺)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转座子改良水稻性状》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转座子(TEs)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DNA重复序列,约占水稻基因组的35%。转座子是植物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及表型变异。水稻的泛转座子变异图谱研究表明,转座子在水稻驯化和育种性状改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带领的科研团队,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OsGRF4 and OsSNAC1 alleles for improving rice agronomic traits by CRISPR/Cas9-mediated manipulation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水稻基因OsGRF4或OsSNAC1的非编码区进行转座子编辑,实现了对目的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同时,该研究创制的优良等位基因为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策略。     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子(MITEs)是短小而非自主的DNA转座子,是水稻基因组中数量较多的转座元件,且与至少58%的水稻基因相关。研究表明,MITEs是水稻基因表达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利用MITE插入多态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有助于挖掘并控制农艺性状的潜在基因。 该研究推测,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基因非编码区的MITEs转座子分布可以上调或下调目标基因的表达,从而创制新的基因等位基因型以改良水稻性状。为验证这一设想,科研人员选择水稻中的生长调节因子4基因OsGRF4和胁迫响应基因OsSNAC1进行研究。研究显示,OsGRF4可正向调控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状,在其终止密码子下游的1200bp内插入一个294-bp的PIF/Harbinger超家族MITE;OsSNAC1可以增强水稻的耐盐性,但在其上下游非翻译区未检测到MITE。研究发现,水稻某些基因下游非编码区中的MITE可以介导靶基因的翻译抑制。因此,研究认为,通过CRISPR/Cas9技术删除OsGRF4下游非翻译区中的MITE,可以创制出过表达的等位基因型。研究针对OsGRF4基因的MITE靶区域,设计构建了2个CRISPR/Cas9 sgRNAs,并对其进行编辑。科研人员对得到的无转基因的纯合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OsGRF4基因的MITE删除,提高了OsGRF4mite突变体中靶蛋白的丰度,并改善了与产量相关的农艺现状。水稻基因上游非翻译区中的一些MITEs可作为增强子,如miniature Ping (mPing) TE可以增强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430-bp的mPing插入耐盐基因OsSNAC1的上游非翻译区。进而,科研人员剖析得到的纯合突变体发现,OsSNAC1基因的MITE插入,提升了盐胁迫下OsSNAC1MITE突变体中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并增强了它的耐盐性。上述成果为转座子驱动的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途径。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海南省相关项目的支持。
  • 《储成才研究组发现控制水稻氮高效、高产与早熟关键基因》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氮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矿质元素,也是促进作物增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施用氮肥超过1.2亿吨。氮肥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导致了包括气候变化、土壤酸化及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灾难。此外,大量施用氮肥导致的作物“贪青晚熟”(开花和成熟延迟)现象,不仅影响(双季或三季中)后茬作物的播种,在高纬度地区,还可能由于后期温度较低而影响作物灌浆,导致作物产量的大幅降低。目前,主要作物诸如水稻、小麦等的氮肥利用效率低于40%,因此,如何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同时避免“贪青晚熟”一直是作物品种改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球超过1/2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其中约90%水稻在亚洲种植消费。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L.) 分为两个主要亚种——粳稻 (Japonica) 与籼稻 (Indica),它们在形态、发育与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籼稻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粳稻。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研究表明,籼稻品种利用硝酸盐的能力显著高于粳稻品种,并证明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B的单碱基变异是导致粳稻与籼稻间氮肥利用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H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5)。OsNRT1.1B与拟南芥中的硝酸盐感应器(transceptor)AtNRT1.1具有保守的生物学功能。有意思的是,水稻基因组中存在三个AtNRT1.1同源蛋白,依据序列相似性高低依次命名为OsNRT1.1A、OsNRT1.1B和OsNRT1.1C。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OsNRT1.1B主要定位于细胞膜,而OsNRT1.1A则主要定位于液泡膜,表明OsNRT1.1A和OsNRT1.1B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化。更为有意思的是,OsNRT1.1B受硝酸盐诱导,而OsNRT1.1A受铵盐诱导。进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OsNRT1.1B主要参与水稻对外界硝酸盐刺激的初级应答反应,而OsNRT1.1A则参与水稻应对胞内硝酸盐及铵盐利用的基础代谢功能的调节。植物利用氮源主要有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形式。水稻作为水生植物,铵态氮是其主要利用方式,OsNRT1.1A的这种功能分化意味着其对水稻的环境适应性极其重要。 水稻中存在数十个硝酸盐转运蛋白,导致其存在相当程度的功能冗余,大多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的突变体均没有明显的表型差异,然而,OsNRT1.1A的突变导致水稻植株矮化,开花期延长,产量降低。而过量表达OsNRT1.1A在不同水稻品种及在不同氮肥条件下均可显著提高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并能大幅缩短水稻成熟时间。在北京、长沙及海南等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表明,OsNRT1.1A过表达植株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尤其在低氮条件下,OsNRT1.1A过表达株系小区产量以及氮利用效率最高可提高至60%,而且在高氮条件下相较于对照品种可提早开花2周以上,从而有效缩短了水稻成熟时间。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OsNRT1.1A也能使拟南芥开花大幅提前,并显著增加拟南芥生物量和种子量。这些结果证明,该项研究成果为培育兼具高产与早熟水稻品种,克服农业生产中高肥导致的“贪青晚熟”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有可能延伸到其他作物品种,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该项研究成果于2018年2月23日发表在Plant Cell(doi: 10.1105/tpc.17.00809)杂志上。3月1日Plant Cell刊发了题为“The Real Yield Deal? Nitrate Transporter Expression Boosts Yield and Accelerates Maturation”的评论文章,对这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虽然现有结果尚难保证通过这一基因能够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然而,该基因对提高氮利用率、加快成熟和增加产量的协同改良结果表明,该基因应该是人们寻找产量真正决定因子研究中值得关注的!”(The promising but preliminary results described here can’t promise that this transporter will provide the solution to world hunger.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improved N use, accelerated maturity, and improved yield indicate that this one is worth watching in the search for the real yield deal.) 王威博士和胡斌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先导科技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