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中国团队合作,试图为量子纠缠计时》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4-11-11
  • 量子纠缠的出现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过程之一。然而,今天人类有能力可以对这种几乎“瞬时”效应的时间发展进行研究了。近日,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通过一种特殊的技巧,可以在阿秒(attosecond)时间尺度上对量子纠缠进行研究。

    量子理论描述了在极短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事件。在过去,此类事件被认为是“瞬时”或“瞬时”的:一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在下一刻,它突然被一道闪光撕裂。两个粒子碰撞——在下一刻它们突然被“量子纠缠”。

    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可用于模拟超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程序。这使得我们能够了解量子纠缠是如何在阿秒的时间尺度上产生的。

    如果两个粒子是量子纠缠的状态,那么单独描述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即使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双粒子系统的状态,也无法清楚地说明单个粒子的状态。“你可以说粒子没有单独的属性,它们只有共同的属性。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即使它们位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它们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维也纳工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Joachim Burgd?rfer教授解释说。

    在涉及纠缠量子粒子的实验中,科学家们通常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种量子纠缠状态——这样的话,他们就有可能将量子纠缠用于量子密码学或量子计算机。“另一方面,我们还对其他事情感兴趣——我们想了解这种纠缠最初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哪些物理效应会在极短的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当前发表文章的作者之一Iva B?ezinová教授说。

    研究人员观察了被极其强烈和高频率激光脉冲击中的原子。一个电子从被撕裂的原子中扯出并飞走。如果脉冲的能量足够强,原子中的第二个电子也可能受到影响:它可能被转变为具有更高能量的状态,然后围绕不同的轨道绕原子核运行。

    所以在激光脉冲之后,一个电子飞走,另一个电子以未知的能量级别围绕在原子周围。“我们可以证明这两个电子现在是量子纠缠的,”Joachim Burgd?rfer说。“你只能一起分析它们——你可以对其中一个电子进行测量,并且同时了解到另一个电子的信息。”

    研究团队现在已经能够证明,使用结合两种不同激光束的适当测量协议,可以成功观测到电子飞走的“诞生时间”——即它离开原子的那一刻——与留在原子周围的电子的状态有关的情况。这两个电子是量子纠缠的状态。

    “这意味着飞走的电子的诞生时间原则上是未知的。你可以说电子本身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离开原子的,“Joachim Burgd?rfer说。“它处于不同的量子物理叠加态中。它既在更早的时间点也在同一时间点离开了原子。”

    它“真正”是哪个时间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答案在量子物理学中根本不存在。但这个答案在量子物理学上与留在原子周围的电子的状态——也是不确定的——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留下的电子处于更高的能量状态,那么飞走的电子很有可能在更早的时间点被抛离原子;如果剩余的电子处于较低的能量状态,那么飞走的自由电子的“诞生时间”可能会晚一些——平均约为 232 阿秒。

    这是一个几乎难以想象的短暂时间:阿秒——是十亿分之一秒的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些差异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Joachim Burgd?rfer说。“我们已经在与想要证明这种超快纠缠的研究团队进行研讨。”

    研究表明,将量子效应视为“瞬时”是不准确的:只有当人们设法解决这些效应的超短时间尺度时,重要的相关性才会显现出来。“ 电子不只是从原子中跳出来。可以说,它像波一样从原子中溢出——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Iva B?ezinová说。“正是在这个阶段发生了纠缠,然后这种量子效应便可以通过观察两个电子来精确测量其影响。”

    该项目研究的成果已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上。(DOI:10.1103/PhysRevLett.133.16320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纠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4-1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郁司夏、孙亮亮、周祥与安徽大学许振朋、隆德大学Armin Tavakoli等合作,在量子纠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原本只是探测纠缠有无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估计纠缠大小。团队利用常用纠缠目击者(Entanglement witness)的平均值,在三类常见的实验条件下,即器件完全可信(Trusted Device)、测量装置不可信 (Measurement-Device-Independent)、实验装置完全不可信 (Device Independent),给出几乎所有常用纠缠度量下限的估计,将探测纠缠的实验零代价地提升成为估计纠缠的实验。相关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纠缠是量子理论的基础概念和量子信息中的核心资源,量子纠缠研究的两大基本任务是纠缠的检测和度量。在实验中,有效的探测和估计纠缠是完成多种信息任务的先决条件,特别是纠缠的大小估计,决定了纠缠这一珍贵资源的使用。纠缠目击者简言之就是这样一个可观测量,当其平均值小于某个阈值时,就可以确定系统纠缠的存在,而任何给定纠缠态都可以被某个恰当的纠缠目击者所探测到。纠缠目击者以其要求简单且探测能力强,成为实验上探测纠缠的首选工具,被应用于多种实验情形下,如器件可信、测量装置不可信、和实验装置完全不可信的实验条件下。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所有的纠缠目击者通常只是用来探测纠缠的有无,在纠缠的大小估计方面保持沉默。 研究团队的关键发现是纠缠目击者可以被适当地归一化成一种距离,这种距离能刻画在同样的测量下,给定量子态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和可分态所产生的实验数据之间的可区分度,而这可区分度居于量化纠缠的核心,可以和各种常见的纠缠度量联系起来。在器件完全可信条件下,归一化的纠缠目击者刻画了给定状态和可分态的最佳可区分度,而在实验装置完全不可信的条件下,归一化的纠缠目击者刻画了给定状态产生的量子关联与可分态所产生局域关联的最佳可区分度。在测量装置不可信的实验条件下,纠缠目击者也可类似的归一化。最终,无论实验采用何种实验条件下的纠缠目击者,只要能探测到纠缠,实验者就能够根据纠缠目击者的平均值计算出各种纠缠度量的下界,纠缠目击者不再沉默。对于多体系统,归一化的纠缠目击者也可用于估计纠缠深度,即系统至少有多少个粒子是纠缠在一起的。在粒子数趋近无穷的渐进条件下,该方法对某些系统给出基于迹距离的纠缠度量的下界是严格的,即给出准确的纠缠大小。 审稿人对该团队提出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以全面的方式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得纠缠实验触及到了众多纠缠度量。” 本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孙亮亮。郁司夏教授,许振朋教授和Armin Tavakol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2.110204
  • 《纳米“双光子工厂”问世!中山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新型量子纠缠光源》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8-18
    • 7月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这一成果为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功能化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量子世界里,一对光子能像心灵感应的双胞胎——即使相隔万里,测量其中一个,另一个瞬间“回应”。这种神奇的量子纠缠,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让光子随机“结对子”,中大团队选择直接培育光子“双胞胎”,让它们自诞生时便具备“量子羁绊”,实现量子纠缠。 “某些特殊材料,比如我们采用的‘人造原子’结构,有概率在同一时刻发射两个紧密关联的光子,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双光子辐射’。”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刘顺发解释道。 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已提出相关的理论预言,但由于原子总是倾向于一次只辐射一个光子,“双胞胎”光子的产生概率通常远远低于单光子产生概率,实验上几乎无法观测。近40年来,尽管国际上众多研究团队进行了多种实验尝试,该领域仍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如今,半导体的材料生长与器件加工技术的突破为自发双光子辐射的实验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持。“我们设计了超高品质的光学微腔,并在微纳尺度上精细调控光子的产生过程。”刘顺发说,这种光学微腔为“双胞胎”光子的产生搭建了专属通道,在实验中将双光子的辐射效率从小于0.1%提升到了约50%,从而使制备可控触发的纠缠光子对源成为可能。 “我们就像在纳米尺度上打造了一个专门生产纠缠光子的工厂。”刘顺发表示。该研究基于纳米尺寸的固态“人造原子”结构,提出了一种腔诱导的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突破了“光子辐射的二阶量子过程必然远弱于一阶过程”的传统认知,成功制备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纠缠光子对源。“这一指标意味着我们的纠缠光子‘心灵感应’的强度极高,也显示出这项技术在提升量子通信安全性、量子计算可靠性、量子计量精度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自然》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认为其是“双光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保真度创纪录的纠缠光子对”。 刘顺发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利用研究中实现的高保真度纠缠光源和高纯度双光子源,继续开展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通信应用方面的研究。